农行回归农村金融市场的步伐正在悄然加速。8月18日,由农行作为主发起人发起设立的两家村镇银行在湖北、内蒙古两地同时开业。从7月底服务“三农”专题新闻发布会上高调宣布将通过控股、参股形式发起新型金融机构,加快探索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到远隔千里的两家控股村镇银行同时开业,农行仅仅用了20多天的时间便兑现了承诺。
虽然之前已有铺垫,但农行近期回归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仍然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意外”。一位农村金融专家表示,农行对于回归农村市场显然已是“胸有成竹”,种种迹象表明在通过多种渠道加速回归的背后,农行重夺农村金融市场领导权的“宏伟”计划正在逐渐清晰。
“回乡”试点,初战告捷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一家尚未实现股改上市的银行,农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谋求改制上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决定了金融服务“三农”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如何解决服务三农与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是包括国内外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了为改制上市创造良好的业绩,农行近年来逐渐从微利的农村市场撤出。然而,2007年初的中央金融会议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化运作,择机上市”的改制原则,将重回“三农”业务与改制上市挂钩,迫使农行又不得不重新探索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答案。2007年9月,农行开始在八个省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
令农行感到振奋的是,探索答案的过程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7月29日,农行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向外界介绍农行服务三农试点的成果和经验。农行副行长张云向媒体宣布,农行服务三农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行逐渐找到了解决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矛盾的途径。农行公布的数字显示,试点以来,试点行累放贷款415.22亿元,同比增加110.59亿元。到5月底,共新增存款192.68亿元,同比多增85.69亿元;新增贷款232.18亿元,同比多增127.47亿元。农行上半年涉农贷款增幅为7.08%,超过整体贷款6.38%的增幅。前5个月试点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4.50亿元,同比增加5.86亿元,去年9月以来所有试点地区投放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27%。
这样的试点成绩,无疑让农行加快试点步伐更有了底气。张云表示,“尽管总体上看,三农业务资产回报率低于城市业务,但是仍然是可盈利的。”
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农行初步探索出了面向“三农”的服务模式,并且初步建立了“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针对“三农”贷款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农行在准入、担保、流程和授权等方面作了大量创新,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信贷政策制度。在试点中,农行还研发推广了金穗惠农卡、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等一批通用产品。各分行也推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如福建分行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四川分行推出了专业合作社贷款和“金农保一单通”保险产品。此外,农行正在酝酿在试点省份试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这将更加有利于服务三农模式的灵活性。
布局谋势,新型机构试点启动
试点行的成功,让农行以及潜在的股东们意识到: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深入,农村金融业务已不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相反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金融市场将成为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突围的新“蓝海”。如果能够提前介入,取得农村金融市场的领导权,或许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农行扩大服务三农金融试点的计划,也得到越来越多潜在股东及投行的支持。一位投行人士此前表示,“如果运作成功,三农金融业务将成为农行新的赢利增长点,从而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从试点的情况看,农行正在逐渐靠近问题的答案。”
在湖北、内蒙古两个地区发起的村镇银行,被认为农行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布局的开始。有关专家表示,通过控股村镇银行,农行可以实现“以小搏大”的目标,以相对较少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占据较大范围的农村市场。
专家表示,农行重返农村金融市场,谋取农村金融市场新的领导权,首先要面对农村信用社的“阻击”。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凭借其庞大的网点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垄断性优势,此外,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也用有为数众多的基层网点。因此,农行要谋求农村金融市场领导权,网点机构覆盖面难以形成优势,而如果新设网点,成本又太高。借助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机构的模式,既可以低成本的介入网点空白区域,又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应对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可谓是“花小钱办了大事”。据悉,此次成立的两家村镇银行均是农行控股的一级法人。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960万元,农行占全部出资额的51.02%,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确定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农行出资1000万元,占50%。
根据农行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计划,以组建村镇银行方式扩大网点覆盖面的方式,只是农行重夺农村金融市场领导权计划的一个部分而已,打造一个由农行主导、控制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才是农行回归计划的核心。
农行副行长张云日前表示,农行有意收购村镇银行、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贷款公司的股权,以拓展面向中国7亿多农民的服务。这意味着,农行的眼光并非只盯在农村金融的某一个环节上,而是着眼于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和控制。如果农行的构想真的能够实现,那重夺农村金融市场的领导权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凭借庞大的资本、逐渐探索出的回归渠道,再加上一个“宏伟”的计划,农村金融市场重回农行“执牛耳”的时代并非没有可能。
呼吁政策:与农信社共同的诉求
“如果商业银行不真正参与到服务三农的业务中来,根本不会理解我们在三农业务领域从事金融服务的难度。”这是一位农村信用社人士在谈及“三农”金融服务时的一句肺腑之言。随着回归步伐的加速,不少农行人士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农信社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艰辛。虽然农行拥有着庞大的资本实力,但要实现服务三农与商业上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农行与农信社一样感觉到来自外部政策的扶持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张云认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需要一定的外部政策支持。为实现“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除金融部门自身努力外,也需要有关部门在财政、货币、监管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外部激励和支持。
“三农的特点是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也赞同给信用社优惠政策。”张云说,“我们希望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能给予与信用社同样的政策,同时也吸引其他银行参与到支持三农的队伍中来。”
或许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农行的回归,意味着除了迎来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外,也盼来了一个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盟军。作为国字头的商业银行,更多的信用社人士希望农行成为为农村金融服务争取政策扶持的新代言人。
虽然之前已有铺垫,但农行近期回归农村金融市场的效率之高、速度之快,仍然让不少业内人士感到“意外”。一位农村金融专家表示,农行对于回归农村市场显然已是“胸有成竹”,种种迹象表明在通过多种渠道加速回归的背后,农行重夺农村金融市场领导权的“宏伟”计划正在逐渐清晰。
“回乡”试点,初战告捷
作为国有商业银行中唯一一家尚未实现股改上市的银行,农行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谋求改制上市,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众所周知,由于农业属于弱质产业,农民属于低收入群体,决定了金融服务“三农”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如何解决服务三农与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是包括国内外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难题。
为了为改制上市创造良好的业绩,农行近年来逐渐从微利的农村市场撤出。然而,2007年初的中央金融会议确定了农行“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化运作,择机上市”的改制原则,将重回“三农”业务与改制上市挂钩,迫使农行又不得不重新探索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的答案。2007年9月,农行开始在八个省开展面向“三农”金融服务试点。
令农行感到振奋的是,探索答案的过程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艰难。7月29日,农行召开专场新闻发布会向外界介绍农行服务三农试点的成果和经验。农行副行长张云向媒体宣布,农行服务三农试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农行逐渐找到了解决服务三农与商业化运作之间矛盾的途径。农行公布的数字显示,试点以来,试点行累放贷款415.22亿元,同比增加110.59亿元。到5月底,共新增存款192.68亿元,同比多增85.69亿元;新增贷款232.18亿元,同比多增127.47亿元。农行上半年涉农贷款增幅为7.08%,超过整体贷款6.38%的增幅。前5个月试点银行实现经营利润14.50亿元,同比增加5.86亿元,去年9月以来所有试点地区投放贷款的不良率仅为0.27%。
这样的试点成绩,无疑让农行加快试点步伐更有了底气。张云表示,“尽管总体上看,三农业务资产回报率低于城市业务,但是仍然是可盈利的。”
比数字更重要的是,农行初步探索出了面向“三农”的服务模式,并且初步建立了“三农”信贷政策制度体系。针对“三农”贷款时间急、金额小、用信频、期限短的特点,农行在准入、担保、流程和授权等方面作了大量创新,初步建立了一套有别于城市业务的信贷政策制度。在试点中,农行还研发推广了金穗惠农卡、简式快速贷款、小企业自助可循环贷款等一批通用产品。各分行也推出了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如福建分行推出了林权抵押贷款,四川分行推出了专业合作社贷款和“金农保一单通”保险产品。此外,农行正在酝酿在试点省份试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这将更加有利于服务三农模式的灵活性。
布局谋势,新型机构试点启动
试点行的成功,让农行以及潜在的股东们意识到: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深入,农村金融业务已不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相反随着城市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农村金融市场将成为商业银行在竞争中突围的新“蓝海”。如果能够提前介入,取得农村金融市场的领导权,或许将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农行扩大服务三农金融试点的计划,也得到越来越多潜在股东及投行的支持。一位投行人士此前表示,“如果运作成功,三农金融业务将成为农行新的赢利增长点,从而形成独特的市场竞争力,从试点的情况看,农行正在逐渐靠近问题的答案。”
在湖北、内蒙古两个地区发起的村镇银行,被认为农行通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实现农村金融市场布局的开始。有关专家表示,通过控股村镇银行,农行可以实现“以小搏大”的目标,以相对较少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占据较大范围的农村市场。
专家表示,农行重返农村金融市场,谋取农村金融市场新的领导权,首先要面对农村信用社的“阻击”。农村信用社作为立足于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凭借其庞大的网点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已经形成垄断性优势,此外,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也用有为数众多的基层网点。因此,农行要谋求农村金融市场领导权,网点机构覆盖面难以形成优势,而如果新设网点,成本又太高。借助村镇银行等新型机构机构的模式,既可以低成本的介入网点空白区域,又可以吸引民间资本共同应对农村信用社等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可谓是“花小钱办了大事”。据悉,此次成立的两家村镇银行均是农行控股的一级法人。克什克腾农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为人民币1960万元,农行占全部出资额的51.02%,汉川农银村镇银行注册资本确定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农行出资1000万元,占50%。
根据农行扩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的计划,以组建村镇银行方式扩大网点覆盖面的方式,只是农行重夺农村金融市场领导权计划的一个部分而已,打造一个由农行主导、控制的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才是农行回归计划的核心。
农行副行长张云日前表示,农行有意收购村镇银行、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贷款公司的股权,以拓展面向中国7亿多农民的服务。这意味着,农行的眼光并非只盯在农村金融的某一个环节上,而是着眼于完整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和控制。如果农行的构想真的能够实现,那重夺农村金融市场的领导权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凭借庞大的资本、逐渐探索出的回归渠道,再加上一个“宏伟”的计划,农村金融市场重回农行“执牛耳”的时代并非没有可能。
呼吁政策:与农信社共同的诉求
“如果商业银行不真正参与到服务三农的业务中来,根本不会理解我们在三农业务领域从事金融服务的难度。”这是一位农村信用社人士在谈及“三农”金融服务时的一句肺腑之言。随着回归步伐的加速,不少农行人士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农信社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的艰辛。虽然农行拥有着庞大的资本实力,但要实现服务三农与商业上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农行与农信社一样感觉到来自外部政策的扶持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
张云认为,“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需要一定的外部政策支持。为实现“三农”业务的可持续发展,除金融部门自身努力外,也需要有关部门在财政、货币、监管政策方面给予一定的外部激励和支持。
“三农的特点是要给予一定的支持,我们也赞同给信用社优惠政策。”张云说,“我们希望在服务三农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能给予与信用社同样的政策,同时也吸引其他银行参与到支持三农的队伍中来。”
或许对于农村信用社而言,农行的回归,意味着除了迎来了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外,也盼来了一个共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的同盟军。作为国字头的商业银行,更多的信用社人士希望农行成为为农村金融服务争取政策扶持的新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