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本义
道德一词,沿袭多年,老子的道德经被人们拥得十分著名,但是却忘记了道德产生的祖宗——轩辕黄帝。轩辕黄帝的道德是什么呢?它是社会与个人“好坏”的标准,但它又没有明确的守度标准,也没有人制定这样的标准,制定出来的也是不够明晰的无度可执的标准,是按照多数人的公共美好心理意愿来测度,在没有触犯公私兼顾的利益和心理标准仅能说明道德还在,否则为离道失德。因为道德本身概念不明确,定义下不准。所以标准也难制定,它是一个没有标准的标准,是一个虚拟的标准,虚拟是思想的公共标准,所以是观念中的度量,又叫道德观。它不具有实物性,实体性,看不见摸不到,因此完全有理由说道德本身并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但是某方面触犯公私兼顾的利益和心理标准的对象,这个对象又是一个不是东西的具体东西,只有绕着嘴说才行。在黄帝与老子那时也是绕着说,直说反而说不清,因为经过对事物思维抽象产生的观念上的东西总是要绕着弯的才能够表达明白,所以产生了“道可道,非常道”的绕着说法。
道只所以可道,说明它也可以不道,不道还叫道吗?也还是道。它即可以是常道,也可以是不常之道,也可以说是常态或失态的道,常态为得道,失态为失道、也可为“非常道”。可见道是特别的重要了,常道又称为健顺之道——正道与有道、失道又称为逆反之道——邪道与无道;如果把德连起来说则是: 正道与有道即德; 邪道与无道失德, 化合统一起来这就是非常的道与特别的道。你说道是什么?在古代人们认为的它什么都不是,因而也什么都是。所以,万物皆有道、道在万物中。但是:现代人用最现代的高科技不但可以发现和检测、还能发明与制造狭义的道,如: 公路、桥梁、管道、航空、电波、磁场、通信、遥感、图像传输、社会制度、地球运行轨道、芯片移植思想、电脑系统程序、生物转输之道【干细胞移植术、人工心脏瓣膜、生物电传原理】等;但是到目前还无法把人们从事物抽取而出的思维元本之道予以明确定位,由于这近百来单凭唯物而把思维精神元本之道束之高阁、休闲旁观去了,仅能捕着一个“相互作用”关系。
《易经》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正负阴阳能态的“交易”之道,证明着“交易”之道就是事物的“相互作用”的重大深刻含义,也就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易的总和,则为事物的调控“交易中心”了。以这个深刻重大的意义所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易化生的调控中心,也就分别相互贯通了“道与物”在中西两学的桥梁。因为不管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的根本落脚点都是在论说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即各个学科的交汇枢机与杠杆,所以“相互作用”才是事物生化机制的“闪光点”,有利于复兴和创建公共文化体系,形成人类文明的共识,排除盲目的纷争不休。可见,用“相互作用”的机制为杠杆权衡各种利弊关系。如是,东方古典文化只不过是逻辑形式为常态择优避劣的协同互补性自然系统有机活态,始终在突出一个“正作用”;而西方主流文化的唯物论还是把系统整体自然往分化方向的冲突逻辑形式追赶,始终在突出一个“反作用”;这是课题选向方法论的最大区别,只有抽取二者共用的“相互作用”的妙一枢机予以沟通整合之道,剔除不能同自然生态同步配匹的不善成份,才能真见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活态全息图景。
在元本为道,于用为阴阳,以连续统一的阴阳不是对立与矛盾的关系,“本元世界”常态逻辑是无矛盾的自然,同新物理学和量子系统论的无矛盾论相一致。而矛盾是错解了自然常态逻辑的异化为自然失态的术语,按俞根强先生和我强调的是:既往的“哲学学科”常讲的“对立统一”,在作者的理论体系中是为始终尽可能规避的“术语”,因为“对立统一”这个术语本身是逻辑不通之词的不够成立,同“常态”有机自然不能到位和实际贴切, 因为自然生态的每一个个体因素从表象观察似乎独立、而实际情结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连续统一的系统整体。西方主流文化的所谓 “对立”、是以“一分为二”方法的“双方对立”性的以“失态”自然矛盾“冲突辨证法”门类,是强调矛盾斗争性的以一方战胜另一方的不能“共生图存”的独裁统治,从黑格尔(马克思)起,是把中国《易经》的道之阴阳“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交易化生概念、不能完整理解的进行了偷换与异化,因为“相互作用”有“正作用”与“反作用” 和“合作用”,中国古典在以“择优避劣”的一般情况下言及的是“正作用”与“合作用”的形式逻辑,但很少述及“反作用”的逻辑,可黑格尔他们把“正作用”忽视了而重点用了“反作用”的逻辑形式,是表面现象而不是“本元世界”的内质,错解了“偶联、协同、互补、和谐、承制”的“常态”自然特征,“相互作用”的协同互补才是真义常态自然的合数。所谓的“统一”是“整合、综合、融合”在一起,所谓的“对立”是无所谓“统一”的分化。而“对立”是“蓄势待发、两势对垒”的动之前提的未动性动前行为,两词根本不能混在一起使用,为离道失德。在理论体系中,参照多维几何模态表示的逻辑类型中,其实是“偶联、互补、和谐、承制与性质差异协同的连续统一”关系的实际情结,可以看到了这个差异性状位移协同互补自功的动机,只有存在“差异”需要“有无”协同的交易互补才能自动引发“相互作用”的产生。单说“对立统一”是“常态”有机自然完全性的错论,这不符合“严谨”的哲学精神。
所以在道的问题上,最好的回应词就是:知道和不知“道”都有。
可见人们对道的无知,只有道家才“知道”,“知道” 也是混盹的“知道”,究竟道家知多少,想来也是未知数,没有上述清晰的轮廓与概念。道观的道人,寺庙中的和尚,都是悟道的人,也都是没悟出来的人。悟出的人叫出道,心悟出来了,人也就出不来了,他们没出道门庙门,说明还没悟出来。这不是说他们没努力过,而是由于思维封闭与条件所限,用以下的话予以点明非常恰当不过了:
用唯物论得到的是尸体;用唯道论得到的是游魂;因为: 有形的劫难在于时间的结构;无形的劫难在于心灵的桎梏。因为,人一旦对什么东西产生了“迷信”,就“油盐不进”了,不会思考了。
道德实际上没有多复杂,造字的人是清楚的,道就是道,就是路,路就在脚下,也在太空,在事物体内,如人体的呼吸、循环、消化、泌尿、淋巴、神经、筋络等道。只要走,就有道,有出入升降,就有枢机规矩,规矩就要守度,度即象数的约束,否则翻船或陷车,又造成航路的壅堵,功信与物质不能有无交易的吐故纳新产能,则为在道的失道离德。所以通信部制出了规范的信道频率,公约成一定的阈值范式,以致不无故产生干扰与堵塞不通,让大家都能得道得信得物。无论向哪走,哪怕是人行道。从第一个人的第一次走就能形成道,所以道是首先走的人,是“首”要任务与“走”旁的互补组合。首者,人之头也。一个人生命整体的主宰器官,首也。首加个“走之”,从“通运”用意,首的运动交易变化,思维交流与事物相易也,天有思维乎?宇宙整体运动靠什么主宰?宇宙的大脑在何处?是如何运动的?所有的疑问都在一个“道”字里面。故解意为:整体思维交流与事物相易运动的主宰,道也。当然后续的人跟着走更不在话下了。
道是无边的,是至广至大的。任何事物的程序、运行都是道,一切尽在道之中,叫大道自然。自然界的规律就是道,叫道法自然,可见道之大。
道之虽大,但并非无可比拟。比道更大的是德,德不是道,它是管道的,因此比道的级别高。德字从人、从十、从四、从一、从心。它是双人旁,是复数概念,十是十全,四是四方,一是归一,心是以心定论。是全面衡量,全面考察,最后归于一心。这个一心,是万众一心,是所有的人,都能公认的心理标准。这就是德,也叫公德。这一标准是公允的,对谁都一样,这一点只有天能做得到,所以也叫天德。内经经常说天之德,天无心怎么会有德呢?正是因为无心,才能公正,正是因为公正,才不会偏心,才能对谁都一样,从不偏颇。这才是最大的德,难道它不比道更大吗?
道德的道,是规律、规范、是自然、是存在形式。它只有有无,没有好坏。德是标准,是公共认定,是心理标准。如果以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来说事,道是规范,德是标准。如果将道德分开论,就可以有道无德,也可以有德无道。有道无德是能人没好心,有德无道是好心人不一定办好事。我们心中希望的人,是道德全面的人,是当的明白人,即古称的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