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十七大”:努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贯彻“十七大”:努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探讨大学生创业之路

  陈春江(保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8000) 

  周易达(保山银监分局,678000)

  

  摘  要:就大学生在社会发展、稳定、进步和创新中的作用,进一步分析了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在创业中的作用,指出社会应注重打造“安居乐业”的环境,学校应注重开辟“面向社会”的教育,家庭应注重发挥“传统教育”的优势,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业”的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创业 安居乐业 面向社会 传统教育 自主创业

  

  

  一、社会应注重打造“安居乐业”的环境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创业环境、创业条件。这就要求政府把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发更多的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一是坚持实施“社会保障制度”,让大学生情感有所“安”。大学生是社会发展中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社会应给予更大地重视和爱惜,他们一毕业,就应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关怀,在其没有找到工作期间,应视为下岗失业人员,得到一定的救济,使他们始终感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激发其报国之志、爱国之情,从而促进社会发展可持续。

  二是坚持实施“廉租房制度”,让大学生生活有所“居”。大学生是社会稳定中最为重要的人力资源。他们有思想、有激情、有能力、有斗志,不乏能人志士之辈,是国家未来的希望,但他们一进入社会,就居无定所,还要面对日益高涨的房价和没有工作的威胁,造成强烈的心理压力和极不稳定的情绪,容易造成对抗和不满情绪,社会应承担起援助之责,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为其提供廉租房保障,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可持续。

  三是坚持实施“创业奖励制度”,让大学生创业有所“乐”。大学生是社会进步中最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大学生本来就是社会追求进步的产物,他们带着美好的愿望来源于社会,最后带着进步的思想和先进的知识溶入社会,他们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源动力,社会应顺势给予其认真有效的引导,注重“传、帮、带”,制定创业措施,鼓励创业投资,实施奖励计划,培植创业乐土,激发其创业热情,充分发挥其进步优势,从而促进社会进步可持续。

  四是坚持实施“创业基金制度”,让大学生勤奋有所“业”。大学生是社会创新中最有能耐的人力资源。大学生思想灵活,敢字当先,创新愿望浓厚,创新欲望强烈,也是最有能耐实现社会创新的人力资源,但他们缺乏创业启动资金,容易陷入“给小钱让大股份,贱卖技术或创意”的恶果,严重影响后续融资的可行性和价值评估,社会应给予资金上的帮助,注入创业基金到“创业贷款担保中心”,为创业者提供启动资金,搭建公平创业平台,促进勤奋成就事业,从而促进社会创新可持续。

  二、学校应注重开辟“面向社会”的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1998年10月)》中提出,高等学校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目标,要使毕业生“不仅成为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我国教育部也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9年颁发)》中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树立“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执政理念。这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大国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是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一切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就业。就业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就业率是教育质量评价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学校教育就演变为就业教育,缺乏创业教育,导致学生对国家在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方针政策知之甚少,创业技能等方面知识和能力欠缺,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热情。而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这显然与时代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这就要教育部门开辟“面向社会”的教育,根据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社会教育需求,开设适应性的教育课程。可着重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完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要围绕着十七大要求,从是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否实施素质教育、是否满足社会教育需求等方面进行改革,尤其是要对大学生就业率,特别是大学生创业率进行考核评价。

  二是拓宽学生创业领域视野。要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创业机会,让他们充分认识创意服务(自由撰稿、翻译、电脑制作、服装造型设计等)、专业咨询(旅游资讯服务、心理咨询、专业讲师、美体美容咨询顾问等)、幼教看护(儿童教养与老人看护等)、生活服务(独立开店或加盟开店)等的创业领域。

  三是开设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习的“第三本护照”是创业能力。在学校里进行创业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首先,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创业基础、实务知识和创业选择的培训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基本的创业技能以及正确的选择创业项目,从而减少大学生创业行为的盲目性。其次,高等院校要积极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获组织学生创业实践,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最后,针对创业意向进行个性化辅导与开业跟踪扶持。高校通过过程辅导和政府、社会扶持等一条龙服务,解决创业过程中的相关难题,提高自主创业的成功率。

  四是增加学生创业必备知识。创业培训只是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创业的种子,成熟的企业模式和管理经验才是学生创业项目走向成功的保障。然而,大多数学生局限于本专业知识中,缺乏财务、税法和市场等相关知识和经验。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积累,还需要社会经验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风险意识。

  三、家庭应注重发挥“传统教育”的优势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也是传统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系。“自强不息”才能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时常变不利弱势为有利强势,最终达到事业的成功。“厚德载物”才能海纳百川、虚怀若谷,时常以宽广胸怀包容一切,最终同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家庭应该从五方面开展“传统教育”,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

  一是进行孝悌教育。孝,就是孝敬父母长辈;悌,就是爱护兄弟朋友。通过孝悌教育,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和亲情关系。

  二是进行忠信教育。忠,就是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职守;信,就是诚实信用。通过忠信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建立诚信社会。

  三是进行礼义教育。礼,就是遵守包括礼仪在内的各种规定;义,就是包括正义感在内的仁义道德规范。通过礼义教育,建立行为规范、秩序井然的社会。

  四是进行廉耻教育。廉,就是恪尽职守,廉洁奉公;耻,就是知荣明耻。通过廉耻教育,建立廉洁向上的社会。

  五是进行自强教育。父母应当放手让子女去实践、去探索,要关心子女的创业,要以宽容的心态允许子女适度犯错。

  四、学生应注重培养“自主创业”的能力

  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注重培养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能力,努力把自己从就业者转变为创业者。

  一是要培养独立的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要想在毕业之后比较顺利的进行创业,就要在大学阶段树立创业理想,坚信创业理想能够实现,从而为这个理想的实现而不断的奋斗。积极参加创业培训,在社会实践、创业实践等活动过程中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正确认识社会的基础上了解社会的需要,积累创业经验,逐渐形成自主创业意识。

  二是要塑造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业的一个必要条件。创业活动是一项面临严峻挑战和压力的创造性事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创业心理素质。心理好的人,情绪稳定、性格开朗、人际关系协调、能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事业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得以有效发挥,并善于根据新形势适当地调控自己的身心状态。

  三是要培养综合的创业能力素质。创业是一个复杂而又艰巨的过程,它对创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尤其是要求创业者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商务、税务、投资、法律知识、创业知识和专业知识等。

  四是要培养独特的创业心智素质。包括自立、自强、进取、意志、创新等,在思想上的独立思考;在行动上独立展示自我、主宰自己的事途。

  五是要培养一些合理的适应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协调协作和沟通能力、创业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交往等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幼军 于培伟等: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学习出版社, 2007年10月。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