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声琨的批示缘何引人关注?


        2008年8月27日,一封来自百色市德保县一位学生家长的求助信引起了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的注意。这位学生家长在信中诉说家庭经济困难,女儿今年高考已经被某高校录取,但是学费还没有落实。郭声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对这位家长非常同情和关注,并由此联系到全区其他新生是否也存在类似困难,于是立即作出批示,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政策落实检查力度,确保每位高考录取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就读,并要求对社会作出公开承诺。(8月28日《广西日报》)

  这是一封很平常的批示;这又是一封不平常的批示。作为一个自治区的党委书记,可谓日理万机,还能抽出时间去关注一位学生家长的求助信,并为此作出批示,这样的消息,确实让人喜形于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千百万为祖国、为民族和自己的前途奋发读书的孩子们,既是国家的希望,也是他们各自家庭的希望。如果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那这个家庭很可能失去对未来的希望。

  所以,帮助一个孩子,就是成就一个梦想,就是编就一个未来。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有上学的权利,只要他们具有升学的素质,党和政府就不能让他们失学。误一时即误一代,再穷再困难,也要助他们一臂之力,决不能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能让孩子们失去希望。

  因此,郭声琨的批示引起了全区上下的高度重视。目前,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正按照自治区领导的指示,组织开展对考上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助学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切实摸清情况,动员政府力量,号召全社会参与支持,确保不遗漏、不耽误一个新生入学。

  可见,从郭声琨书记的批示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一个党委书记对贫困学生的殷殷关怀之情,彰显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尚品德,诠释了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的深刻涵义,犹如点点星火,在人们的心中燃起希望,照亮未来,给我们带来了这样的启示。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和政府矢志不渝的追求。民间疾苦,枝叶关情。帮助贫困学生上大学是一项社会工程,也是对一个地方党委和政府执政能力的一种考验,是执政智慧的一种体现。在这方面党委政府应该担当起更多的社会和道义责任。首先要强化“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孩子是祖国的希望,教育是立国之本。经济越是欠发达,越是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在教育事业上,任何的推诿,都是贻误未来,贻误希望。因此,必须要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振兴着想,把贫困学生上学难、上不起学视为党委政府“失职”的行为;其次要大力弘扬“扶贫济弱”的传统美德。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的推动,在全社会形成扶贫助学的良好氛围,帮助支持各阶段的贫困学生及时入学、完成学业。这种关心和支持,犹如一粒火种,种在他们心中,必然会催生出激励他们不畏艰辛、奋发读书、积极向上的动力。

  新闻链接:郭声琨在群众来信中作批示:确保每位录取学生都能顺利入学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