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散思考要求对思考对象一开始就作360度的普遍扫描,穷尽其一切可能性与联系性,避免误区和盲点,然后加以分析、比较、择优,最后由发散到集中,得出正确结论,选择最佳方案。国外对驾驶员考试曾出现这样一个题目:“在一条公路中间,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条狗,眼看就要压到他们了,试问,你是压人还是压狗?”如应试者说:“当然是压狗。”那这个受试者的回答就是错误的。因为他不善于发散思维。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紧急刹车”。
发散思维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局限在一种思路上,而要多动脑筋,在多种办法中寻找最佳解决办法。以砖的用途为例。一些使用发散思维的人讲到砖的用途时,只是提到砖可以盖房子、砌墙、搭灶、铺路等。虽然有时还可讲到其它一些用途,但大多离不开“建筑材料”这一类。而一个发散思维很强的人,则可讲出更多的用途,如:可当作锤子砸铁钉,铸武器自卫,叠起来当凳子使,磨碎后掺进水泥当颜料,还可用来压住帐蓬或薄膜的边缘,可以压纸、吊线、当直尺,在水泥地上当笔使等。
古今中外有不少运用发散思维法取得成功的战例。1945年4月的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军沿柏林方向构筑了三条防御地带,动用了85个师的兵力,计100万人左右,其中有4个坦克师,10个摩托化师,1500辆坦克,10400门大炮,妄图把苏军阻挡在奥德河一线,以保卫柏林。苏军的战役企图是彻底歼灭德军防御集团,夺取希特勒的老巢,迫使德国投降,并推进到易北河一带。苏军统帅朱可夫元帅面对重兵压境的严峻形势,在广阔而积极的发散思维指导下,想出了一条常人难以想象的奇谋妙计。他决定苏军在黎明前发动进攻。他立即组织了140部探照灯,加上成批坦克与卡车的车灯同时打开,总共有1000多亿度电光集中射向德军阵地,照射得敌人眼花目眩,昏头转向,惊恐万分,不知苏军是什么新式武器,接着数千门大炮、迫击炮、卡秋莎火箭炮向德军阵地猛烈射击;同时苏军步兵在坦克的掩护下,协同作战,展开冲击。德军来不及招架还击,在一片惊恐慌乱中,苏军顺利地通过了德军的坚固防线。试想如果朱可夫元帅不是穷尽其一切可能的发散思维,怎么会想到利用极为普通的照明灯具,充当神奇的制敌武器,成功地导演了一场有声有色的心理战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发散思维呢?丰富知识是发散思维的翅膀,因为没有知识,对某一事物不了解,那就不可能有能力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