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评之八:小球与大球
昨天下午从机场回来,一向有北京民间评论家美誉的“的哥”们中的一员,和我侃起了正在进行中的北京奥运会。在批评了中国的运动员训练体制后,他就中国体育的强项和弱项发表评论。
“其实咱中国人也就只能打打小球,跟人家打大球,不灵,”他很资深地说。
“为什么?”我不太敢苟同地问。
他白了我一眼:“这还不明白?中国人个子小,体质差呗,出个大个子,像姚明那样,也不灵活,跟人家NBA明星比起来,就笨多了。”
他可能没有看中国男篮与西班牙男篮的比赛,也许也没看中国男篮与安哥拉队的比赛,我觉得这两场比赛可以载入中国篮球发展史。即使按灵活度来衡量,中国高大球员与对手比起来,也并不逊色。易建联虽然还没有找回手感,但并没有失去矫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球类项目确实是小的比大的好,最好的是乒乓球,以至于它被称为“国球”。作为中国“国球”的乒乓球,比其它国家的“国球”可能要多一层“国”的含义:它不仅是中国最普及、最受喜爱、技术优势最大的球类运动,它还曾经成为阿基米德想找而没有找到的那个支点,中美两个世界大国通过这个支点撬动了地球,因此,乒乓就被称为推动了“大球”的“小球”。
1971年4月10日至17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日本名古屋举行。参加这届赛事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向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在比赛结束之后,希望到中国访问。4月6日,比赛已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作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中国。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团长和运动员科恩、雷塞克等人抵达北京。这大概是1949年美国撤出中国后,访问中国的第一批美国客人。4月14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这场比赛的对手其实不在现场,在现场的已经是盟友。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两国关系提出了建议。
从那时到现在,37年过去了。尽管有风雨,毛泽东、周恩来与当时的美国总统尼克松用来启动中美友好关系的中国小球,现在变成了加深中美理解的美国大球。8月10日晚,来北京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美国总统夫妇、前总统老布什夫妇,在中国外长杨洁篪陪同下,来到五棵松篮球馆,与爆满的观众共同观看了男子篮球中国队与美国“梦八队”之间的比赛。这场比赛,不太像一场奥运会比赛,倒更像是一场友谊比赛,唯一的真正赢家是观看这场比赛的现场观众和全球电视观众。
中国自古就看重礼尚往来。8月15日晚,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偕夫人与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等到北京首都体育馆,观看中国女排与中国前女排队员郎平执教的美国女排之间进行的一场小组赛。这场比赛被称为“和平大战”,这具有某种象征意义:被界定为利益相关者的中美关系,就应该是和平竞争关系,是竞争性合作和伴。
从小球到大球,不仅表明用来促进中美友好的球类变大了,也表明中国更自信了。37年前,美国挑选一个中国最擅长的小球,来缓解美中关系,其中有礼让的成分;今天,中美两国首脑挑选美国最擅长的大球来互致问候,体现了中国的礼让。
球是人玩的,玩什么球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怎么玩。
2008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