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市场”-------关于西门烧烤市场取缔问题的建议的理论阐释


 

今日拜读了龚玉环老师关于《市长与市场》的帖子,颇有感触,也激发了我对市场的兴趣,在此,不妨与大家一起再次共同探讨一下大家常谈的话题:市场。
关于“市场”的定义,不同经济学体系有着不同的解释。
其一:市场是买者与卖者进行商品交换的场所。
这是一个比较古老的解释,它强调市场的有形性,市场的构成要素主要有买者、卖者和买卖标的物。如农贸市场、水果市场等。是一个微观具体的概念。
其二: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
这一解释是说市场是各种交换关系构成的,当然构成交换关系也理所当然地包括买者、卖者及买卖标的物(商品)。但它强调的是交换关系,只要具有交换关系也就说明是市场,这一概念将市场由指定空间扩展为不定空间,如跨越空间的证券交易市场、衍生品市场,没有实际具体实物形态的标的物,没有具体规定严格的交易场所与交易时间等。可以说,这一概念比上一个概念要宽泛些,也比较符合现代人的市场观。
其三:市场是因需求而引致的各种交换关系的综合。
这里的“市场”是建立在一个很重要的“需求”概念之上,这里的需求有二个条件:一是具有购买能力;二是具有购买意愿。由需求而引致的各种交换关系的综合这一市场定义比上两个市场的概念又进了一步。
一般来说,不同的人之于市场的认识也是不同的。
对于普通百姓,市场是商品买卖的场所,没事逛逛市场,上菜市场等,而对于理论研究者及市场管理人员,可能强调的是交换关系的总和。但对于政府官员在经济决策时,对市场的认识就要达到第三者的层次。
在这我想重点讨论一下政府官员在进行经济决策时对市场的认识为什么要达到这第三层次呢?
首先,有购买能力的市场才是真实的市场。其次,有购买意愿的市场又才是潜在可能的市场。这两点在进行市场规划时是非常重要的。
宣城在八十年代,江滨路是何等的繁华呀,江滨路的衰落与九州市场的兴起直接相关。批发贸易从江滨路腾落到九州市场后,江滨路日趋冷清。我分析有如下原因:一是宣城市区(江滨路附近)人口没有很快增加,二是河道运输越来越少,三是市区人口重心西移敬亭圆一带,四是与其他街道相比既远离行政中心,也远离金融卫生中心。致使这儿构筑不了需求而引致的市场,生生地将江滨路给毁掉了。
再者,管理者在进行市场规划决策时要密切关注市场总量与市场细分及市场分布等方面的问题
比如,宣城市区共有30万人口(暂不考虑农村人口进城消费,也不考虑跨城消费),如果人均消费能力是年均10000元,那年总消费额为30亿。按10%毛利率算,约3亿元,如果按每个店面两个雇工算(含老板本人),按每个门面3万元(只是举例)的收入标准,3亿元可以支持一万间门面,这是真实购买力下支撑的市场空间,如果,我们的政府在规划市场时,却人为地扩大到4万间,试想,这样的结果会是什么呢?
当然,同理,如果存在布点的不合理,市场细分及专业市场的不合理,也都会出现人们意想不到的结果(如有可能,我再专题探讨)。
春归苑步行街如此冷清的原因就在于此,一,这里没有形成专业市场,与其他地方相比,市场同构性强,二是宣城门面市场规划容量过渡,三,附近人口达不到标准,四,这里离市场繁华区段距离较远,顾客经此不愿停留。
回头再看,西门烧烤市场从本质上讲是寄生于敬亭美食一条街的子市场,其自发形成也是市场需求(符合劳工购买需求)决定的结果。在这里,市场专业性很强,目标消费群也很明确,“大众消费,草根休闲”,既别于北端的酒店消费,又依赖于酒店消费所带来的具有强烈消费欲望的客流。
所以,我想提请市场管理者注意,我们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市场原创力,让我们一同来保护和培植这一悄然新起且给民众生活带来方便的烧烤市场吧。规范经营或许是我们管理决策者比较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