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学生找工作的季节了,不断地接到朋友的求助和推荐电话,不断地听到大学生们对求职难的各色抱怨。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总是感到很无力,并从心里觉得:我们的年轻一代尽管现在拥有了职业选择的充分自由,但却丝毫没有享受到这份自由所带来的愉悦,而是有了不尽的烦恼。
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职业选择的主动意识,许多年轻人天然地觉得,工作机会是别人给予的,一定是要通过别人介绍和关照才能得来的,于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就是托关系、找人介绍。通过这种方式找工作是否有效果呢?可能有效果,但是其盲目性会很大,因为在这样的状况之下,你个人的择业取向事实上被基本忽略掉了,如果幸运的话,你会被某个单位的某个职位所接纳,但那个职位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文化氛围,可能与你的理想大相径庭。如果出于“工作不好找,尽管不理想也勉强将就吧”的心理,其结果可能会不断遭遇成长的烦恼,以致使自己职业生涯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很尴尬的境地。
有一句话说的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做好经历艰苦磨砺的准备。如果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校期间就树立起明确的职业意识,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明确的职业取向后,在临近毕业的求职过程中,就会很有针对性地把每一次投送个人简历、每一次接受用人单位的面试,当成一次学习和检验自身能力的实践过程。那么在这样的过程中寻求到的职业归属,就会与个人的职业理想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了,一个健康的职业人生由此可能展开而至长远。
根据我的体会,目前正处于年轻人开始自己的创业实践的最好机会,国家、社会、学校方方面面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非常多的便利条件。尽管我并不认为所有的大学生都适合做创业之梦,但至少能够使自己的职业生涯中添加一些参与创业的经历,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贵人生财富啊。我认为,大学生创业未必要从刚出校门就开始,因为这时的你过于稚嫩,空白点太多,由于没有社会阅历和工作经历,独立开始创业实践的本钱过于单薄,也许除了一些心中的理想和激情,在课堂上学到的一些没有经过社会实践验证的理论知识,从小说中和名人传记中间接获得的一些成功人士的创业理念,以及相对简单的同学交际圈之外,其他资源就明显匮乏了。在这样的状况下仓促上阵,失败的概率往往是很高的。尽管想创业就不能怕失败,失败的经历也是宝贵的人生财富啊。但是,如果你的心理素质相对较弱,开始的失败也完全可能给你的职业人生带来持久的阴影,这样的代价未免太大了呀。
因此,我赞成一些有着创业梦想的大学生们能够在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时进行这样的设计考量:在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及职业定位之后,可选择符合这一目标、具有较好成长性的企业去应聘,从最基层的职位做起,不要总是想直接就应聘个“总裁助理”之类的职位,这样似乎面子上光鲜。这样的职位说起来固然很好听,待遇可能也会不错,但在本质上却华而不实,难以获得实实在在的企业生存本领的学习机会。因此,如果你心中有着自己的职业梦想,能够在不久的将来,自己也能独立地开辟一片自主创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天空。那就一定要放低身段,从点滴做起,不漏掉一个“台阶”,从而使自己能够切实在这样的企业中学习到自己所欠缺的东西。这个过程可能一年,也许二年、三年,如果心中始终牢记自己的那个创业梦想,这样一个准备过程会使你即将开始的创业之路,减少不少坎坷,增大获得成功的机率。
还想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年轻人创业梦想的实现是有许多选择的,成为创业项目的主导者、成就一代企业家的辉煌伟业,是一种选择;而成为一个创业团队的一员,在一项创业计划中扮演一个也许较为平凡、但同样有其光彩的角色,也是一种选择。而且从实际出发,更多的创业角色的出现,往往是后者。成为一个创业项目的参与者,尽管不是领军人物,但同样可以分享到在其他企业的现成环境中所无法感受到的成就感,以及个人价值实现后所真实体验到的无比快乐。在那样一个充分自由的事业天地中,人的精神追求往往可以最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此外,年轻人选择创业不能过于计较成功,因为即便是失败也是一笔精神财富嘛。但我们当然还是要努力争取赢得更多可能创业成功的条件,比如,努力在相关行业中寻求若干事业有成、又乐于助人的成功人士,争取用年轻人的真诚和创业的激情赢得他们的关注和兴趣,争取和他们成为朋友,能够经常和他们交流,从而分享他们的丰富经验及行业眼光,遇到问题时,能有名师求教。我认为现在社会上这样的有心人、热心人、成功人士很多,应该不难遇到。关键是你必须有这种求教的意识,以及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的智慧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