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津《社会政治引论》目录及内容简介


  《社会政治引论》出版信息: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7月

  定价:38元

 

 《社会政治引论——政治的社会联结》

  目录

  第一章导言

  第二章社会政治

  1.政治的社会联结

  2.政治的不同含义

  第三章现实问题

  1.误解和偏见的澄清

  2.范畴的普适性根据

  3.社会政治的价值取向

  第四章概念关系

  1.体系、制度、机构

  2.政治生成与政治习惯

  3.专门政治与一般政治

  4.政治系统与政治运作

  5.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

  6.现代化运动与社会政治

  第五章相关性素

  1.现代性

  2.阶级

  3.作为工具的制度

  4.习惯及其文化价值

  5.实体社会

  6.观念信仰

  7.政治与经济的转换

  第六章构成机制

  1.生成与维系

  2.功能支持

  3.要素的转换模式

  4.环境与对象适应

  5.试错与创制

  6.关系规制

  第七章分析标准

  1.导向与检验

  2.不同的权力形式

  3.交易形态

  4.社会认同

  第八章中国政治

  1.政治传统

  2.比较政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

 

  主要内容及结构简介

  政治学理论一直以来就有一个问题,就是难以解释中国政治,或者说总是解释得不彻底、不全面。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也许在于政治学是西方建立的学科。其实,马克思主义也不是中国本土的学说,但是,即使撇开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科学普遍性,仅仅从理念和目标的认同来讲,它是完全可以解释中国政治、尤其是可以用来指导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叫做普遍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政治学则不同,它一方面宣称自己是科学理论,另一方面又以其根深蒂固的西方传统和价值观作为政治学的使用根据和标准。那么,是不是存在不同特性的政治呢?比如说,是不是因为世界上至少有西方的和中国的两种不同的政治,所以就应该有两种不同的政治学呢?

  我以为真实情况的确是这样的。为此,我在20世纪90年代初写了一本分析中国政治特性的书,叫做《转型的中国》,其观点和方法就完全不管西方(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的)政治学的所谓规范。又经过多年的思考,我认为中国政治尽管和西方政治有很多不同之处,有些方面甚至是存在性质及功能旨向的不同,但是,某个理论或学说如果是科学的,就应该具有学科的普适性,而不是只能解释中国政治、却不能反映人类政治活动的普遍性质。因此,这本书与其说是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政治,不如说是延扩和拓展了现行政治学的科学普适性。这个延扩和拓展的部分,就是“社会政治”。相对说来,中国政治比西方政治更具有社会政治的特征,因此,由于两种政治的区别、更出于问题分析的针对,我把中国政治(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社会政治一个具体的分析实例,以进一步支撑“社会政治”理论的现实性和普适性。

  由上,这本书要讲的其实就是两个问题。其一,在现行的政治学中,“政治”的存在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实际上“政治”的存在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即是指政治是怎样从社会中生成以及生成以后靠什么来维系政治的延续的。作为某种相对独立的现象或活动,从理论上我把它们叫做“社会政治”。其二,从学科意义上说明这个叫做“社会政治”的现象或活动,包括它的存在性质、主要概念、结构功能、形式特征等等。

  显然,说明上述两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它不仅要指出现行政治学的错误或不足之处,更要建设某种自认为是正确的或符合实际的理论,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学科的创新或拓展。但是,由于本书对此仅仅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理论设想或框架,所以只能叫做“引论”,以便能够为说明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现行政治学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前提,也就是说,所有政治学教科书以及研究都把政治当成某种无需论证的事实。如果说有一种区别于其他活动的领域,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政治”,这当然是无需证明的事实存在,因为这不过是分类方便的一个名称而已。但是,当“政治”的规定性(或特性)已经确立之后(也就是某个领域被命名为政治之后),根据什么说现实的各种活动此为政治而彼就不是政治呢?对此,现行政治学没有回答。的确,政治学谈到过政治的起源,但这也是在既定政治含义、或政治存在的不言自明意义上讲的,还是没有涉及到随时随地的、具体的政治活动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因此,整个政治学是没有前提的,至少是在实际运用中不考虑其前提意义的。

  其二,作为某种理论,仅仅指出上述错误或不足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正面阐述自己的理论体系,或者叫做某种建设性建构。本书的阐述或建构旨在讲清楚一个问题,即政治的来源和定性取决于它的生成和维系状况。至少经验告诉我们,无论是整体的政治学,还是具体的政治活动和研究,叫做“政治”的东西并不是固定的,因此“政治”的定性本身就有一个发生的问题。举例来说,某个基本政治制度当然是政治性的(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但是学校里某个班级选举成立班委会也是具有政治性的活动,因为这种运作和今后的活动实施都是由一定规范的,或者说,就有制度功能的特性。由此可以看出,“制度”是判定政治特性的一个(不是全部)标准。但是,基本政治制度和一般活动中的制度机制是不同的,前者可以叫做专门政治,后者可以叫做一般政治(即各种活动所具有的政治特性、形式和功能、作用等)。问题在于,不管专门政治还是一般政治,如果它们需要、并能够持续保持自己的政治特性,必定需要有某种相应的条件因素或运作机制才行。这个问题叫做政治的延续。由此,本书认为,由这种发生和维系构成的政治形态才是真实的政治,并且从概念上讲,把发生和维系的条件关系及其功能机制和起来叫做“社会联结”,而经由社会连接形成的政治就是所谓“社会政治”。在此意义上讲,缺少“社会政治”这一维度或内容的现行政治学至少是不完整的政治学;进一步说,真实的政治只可能在“社会政治”的意义上成立。

  其三,社会政治不仅具有科学的真实性和普遍性,特殊地说,它还有自己的典型形态,就是中国政治。无论从历史还是现状来看,中国政治一直就充分体现了社会政治的各种特征。因此,提出并阐明社会政治理论,其实也就为构建中国的政治学准备了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能。应该说,建构中国政治学是十分必要的和有充分根据的。必要性在于,现行政治学其实就是西方政治学,它不仅不能说明中国政治,尤其不能用来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根据在于,政治的含义和作用在中国和西方从来就是不同的,所以,各种认现行政治学(即西方政治学)为科学、从而可以并应该适用于中国政治的看法和做法,其实不是出于误解就是故意的偏见。

  由上述三点可以简括地认为,社会政治主要就是指由政治的社会联结构成的政治形态。这种转换过程既是逻辑的关系、也是真实的现实,其原则在与社会联结优先于政治内容。但是,这种“优先”指的并不是某种逻辑先在,而是结构对于功能所具有的建构性决定作用。在此意义上讲,现行政治学所说的政治只是某种自然的存在,而社会政治则是政治本身的自觉创造。因此,理解这一原则要注意两个前提,而这也是整个分析论述中的两个明显的特点。其一,“社会政治”所建构的政治以及政治学和现在学术界(尤其是教科书)所理解的政治以及政治学不尽一样,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种新学科或学科分支的创设;其二,这种不一样并不等于要另造某种“政治”以及“政治学”概念,所以在阐述基本观点方面本书具有概论的性质,而就学科创新来讲又具有研究讨论的性质。显然,这两个特点所表示的是某种新思路,所以与现行的政治学概论不同,本书作为某种理论体系的建构,其结构体例主要是以这种新思路、或者说阐明社会政治理论的需要来安排的。先是一般性的导引说明(第一、二章);然后是一些前提性说明,包括对主要的误解和偏见的澄清以及逻辑环节的交待(第三章);接下来是正面阐述构成社会政治的基本概念、范畴特征、各种关系、及其功能作用(第四、五章);再后是说明社会政治整体运作的机制性功能(第六章);接着从方法论的角度阐述检验社会政治理论和实践的标准参照(第七章);最后,既作为支持社会政治真实性的典型实例,也为了构建中国自己的政治学,集中阐述中国政治的特征以及它作为社会政治在理论上的科学性或普遍性(第八章)。

  为了方便阅读和理解,下面以章节结构来简要介绍和整体把握全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的导言是为了提供一个阅读理解的思路和逻辑,主要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指出有一种政治长期以来没有被自觉地认识和理解,而这种政治就隐含在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之中;另一是说,从既有的学科规范和使用习惯来讲,可以把这种使政治得以确定并具有其真实含义的社会联结叫做“社会政治”。这两个问题表明了一个原则,即社会联结优先于政治内容。

  第二章主要说明,在什么情况下、以及在什么意义上某种政治活动可以叫做“社会政治”。政治本身具有不同含义是历来的事实,这种不同并不妨碍学术界以各自的观点来研究政治,但对于这种“不同”本身的意义缺乏自觉认识已经造成了许多误解和偏见。事实上,这种不同来自“政治的发生”与“政治的维系”的作用互动,而“社会政治”正是这种互动的一般形态,或者叫做政治的社会联结。本章还通过简要地分析提示,这种形态在中国政治中有着更为特征化的体现。

  第三章主要是进一步说明,本书是在什么前提下从学科意义上提出和理解“社会政治”的。这些前提实际上也就是当前政治学理论研究中较为突出的“现实问题”,其共同的针对就是社会政治以理论形态存在或成立的根据。对此,本章主要分析说明三个问题。一是澄清政治学研究中、尤其是在“政治的发生”与“政治的维系”的互动关系方面的主要误解和偏见,从而说明建构社会政治理论的合理性;二是指出不同的政治性质及活动形态对范畴普适性的要求,从而说明社会政治具有学科意义的现实根据;三是阐述某些价值取向的问题,从而说明社会政治理论的基本概念及基本框架选择或设置的社会意义。

  如果说前述各章还都是对提出和建构“社会政治”所作的前提性说明,那么第四章的“概念关系”可以说是真正开始了对这种建构的自身内容的分析和阐述。由于社会政治理论与现行政治学在大多数基本概念的含义和用法上并无本质区别,又由于社会政治是在社会与政治的关系中生成的,所以本章提出并讨论的就是那些直接生成社会政治的基本概念的关系本身。这些概念关系主要包括体系、制度、机构;整治生成与政治习惯;专门政治与一般政治;政治系统与政治运作;意识形态与文化政治;现代化运动与社会政治等,不过它们的关系组合并不是专有的和一一对应的,而是相互影响和互为转换的。同时,对于既有概念的新增含义以及个别新提出或新用法的概念(比如文化政治、社会政治等),本章也都作了相应的阐述。

  在明白上述概念关系的基础上,第五章主要分析论述体现社会政治自身特性的一些“相关性素”。如果说概念关系是用来理解和把握社会政治不同的生成方面或内容,那么相关性素就是社会政治的一些主要作用方面。换句话说,这些相关性素既是现实的社会政治的主要体现方面,也是社会政治功能发挥的各种载体。所谓“体现”,主要是指当今社会政治的形态特征,而“载体”则是指某种意义的结构,或者说各种实体的和观念的活动形式。就其作用的直接性来讲,这些相关性素至少包括现代性、阶级、作为工具的制度、作为实体的政治社会、习惯及其文化价值、观念信仰、政治与经济的转换等。

  第六章是社会政治的“构成机制”。无论理论形态的概念、还是实践形态的要素,它们要成为真实的社会政治、或者说使某种活动具有社会政治的性质,必须经由某种功能性连接或转换,也就是所谓构成机制。在此意义上讲,这种构成机制既是社会政治得以运作的一般形式,它们自身的调整和变化也是制约于社会政治的功能需要的。本章分析讨论的构成机制主要包括生成与维系、功能支持、要素的转换模式、环境与对象适应、试错与创制、关系规制等。

  第七章是“分析标准”。社会政治也有自己的研究和应用方法,作为“引论”,本书尚没有对这些方法作专门的归纳阐述,不过,上述各章都在相应的地方指出了关于这些方面的方法论原则。在此基础上,本章指出,在运用各种方法和应用研究结果的时候必然要涉及到一些主要的分析标准,比如导向与检验、不同的权力形式、交易形态、社会认同等等,并对此进行了专门的阐述。

  第八章的“中国政治”主要说明社会政治理论的中国特色及其科学的普遍性。这个说明包括三层含义。其一,由于中国政治具有较为突出的社会政治特征,以此作为社会政治在历史和现实两方面的重要实例是符合实际的。其二,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政治理论是根据存在着的现实、并在与西方政治学的比较中成立的,所以它应该、而且的确也是具有科学的普遍性的,即它不仅是一个具有学科创新性质的理论体系,也在概念、范畴、以及方法论等方面具有与现行政治学的可比性和互补性。其三,由于现行的(也即所谓的“主流”)政治学实际上就是西方政治学,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是与此有所区别的、自觉的政治创制,所以结合中国的情况来建构社会政治的学科创制是必需的和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