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刚过,在基本部署好地震灾区群众生活安置和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后,国务院领导同志立即着手对当前经济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分别到长三角、珠三角、东北、华北等地考察、了解经济运行情况。为了全面正确判断当前经济形势,提出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政策措施,国务院又连续召开三次经济形势座谈会,分别听取地方负责人和经济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党和政府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认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反映了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清醒把握,体现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了严峻的挑战和重大的考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有效应对历史罕见的严重自然灾害,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改善民生取得积极成效,这是全国人民目睹的事实,也是世界公认的。
然而,“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富而不忘贫、乐而不忘忧、成而不忘败、顺而不忘逆、甘而不忘苦、福而不忘祸”。这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智慧,也是给负重自强、承先启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警示。正如在座谈会上温总理所指出的,“当前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国际经济不利因素和严重自然灾害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但体制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又面临通货膨胀压力较大等一些新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既要坚定信心,看到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很多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扎实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
但是,忧患意识,并不是忧心忡忡,瞻前顾后,而是要永不满足、不断进取。增强忧患意识,我们才不会忘乎所以,才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有足够估计;对于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市场风险,有足够估计;对于解决利益分配问题的复杂性,有足够估计;对于经济转型中的困难,有足够估计。这样,才能不急躁、不偏废,头脑清醒、未雨绸缪、措施得当、科学应对。
增强忧患意识,我们才能务虚论实,思考好、谋划好下半年乃至明年的工作。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还不是“大功告成”的时候,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开拓进取,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和工作部署上来,继续密切跟踪分析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研究国内经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既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又要增强宏观调控的预见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努力完成今年经济发展的各项任务。我想,这既是国务院连续三次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的由衷,也是给我们最大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