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学子顺畅通过绿色的求学通道
李华新
教育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代表教育部和所有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郑重承诺,作出“五个保证”:国家和学校将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每一位考上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的学生,特别是来自地震重灾区的学生都能顺利入学;保证每一位在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就读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保证每一位在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就读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毕不了业;保证所有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都开设“绿色通道”;保证所有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校都不会把新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特别是来自地震重灾区的学生拒之于大学校门之外。(2008年07月26日 08:03: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
其实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是不错了,因为不会让贫困学生失学,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因为不管是贷款或是用助学奖学金的形式,这笔钱都是来自国家的,在当下的就业形势如此紧迫的情形下,在即使是毕业实际上也是无力承担还款的。没有一分稳定的工作的情况下,学生们有条件的啃老,的确是有违大学教育的初衷,但是不这样把 问题都上交国家,把所有的负担交给国家是不现实的,让社会上的好心人承担这样的负担,也是因为一些学生的没有“谢恩”意识,而是的一些人对此很伤心。
近几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据初步统计,2007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999.26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约407.71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0.39%;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47.9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7.4%。
这样的一个数字,绝不是一个让人感到轻松的数字,可是面对这样的一个数字,人们不仅要问,现在的不让这些贫困家庭的学子失学,已经是投入巨大的了。如果依然如故,那么这些负担年年累计最后的结果会是什么,也是相当令人头疼的。 2007年,全国公办和民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总金额约为272.92亿元,比2006年的182.75亿元增长49.34%。据介绍,2008年全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将至少增至318亿元左右。新资助体系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
因此要改变这一局面,仅仅靠国家的投入也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当下国家财政也是很紧张的情况下,仅仅靠国家的拿钱来资助也是不现实的,就目前而言,一是,可以对当下的社会捐助形式、助学基金等事项尽快出台相应的法规,使得一些企业和社会贤达人士对助学的资金提供,给予一定的荣誉和社会待遇的褒奖,这些则是应该和国家的荣誉制度的设立紧密联系;对方得到国家荣誉,由此来解决当下的国家教育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的实际问题,帮助这些家境困难的学子求学,这样也是一个办法。
其二是,用订单培养的方式与用人单位鉴定协议,来具体保证这些学生的求职和就业,以使得的这些学生没有后顾之忧,专心致志求学,成为用人单位合格的员工。
其三,是用发行教育彩票的方式进行社会公益募捐,同时也使得这一博彩形式,成为解决贫困学子就学资金不足的的一个渠道。现在国家已经有此打算,但是目前的5个亿的尝试,说实在的即使是西部地区也是不大的数字。如果这一方式在全国普遍推开,相关部门或是在明年的两会期间,也是应该有一个具体说法的。
而更为现实的是,还需要考虑到这些已经和将要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走出校门之后,应该如何面对还款的压力,或是这样的一种还款计划,适当的延长,因为现在一些学校,把这些贷款上学的学生的毕业证直接抵押给了银行,使得这些没有毕业证的学生,在求职方面愈发增加难度,也是一个恶性循环的弊端。
求学的绿色通道使得这些学子求学顺利已经不容易,但走出校门之后,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会是更不容易,期望一劳永逸不现实,但是没有相对稳定长久的扶持,使得这一压力转向家庭,则是更大意义和更广范围的教育痼疾。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