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是智能化、知识化的高附加值产业,它以几十倍、几百倍的增幅升值其产品价值,因而概念虽提出时间不长,但产业发展迅猛。据统计,2005全球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正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发达国家,创意产业增长速度更快,如美国达到14%,英国达到12%。
北京798工厂在2003年初,不到一年,画廊、酒吧、服饰店、杂志社等艺术或时尚的商业机构增加到了约40个,艺术家工作室30多个,基本改变了这个厂区的环境气质。时尚小资、前卫青年、外国文化掮客使这个多少让人有陌生感的工厂变成了北京最时髦的活跃地带,仍然保留着部分生产的工人们或视若无睹地忙着自己的事照旧地上下班,或恍然地打量着这些突然多起来的“外人”。他们或兴奋或听之任之的神色都在提醒着这个环境,现实正在改变着过去,不仅是情调的改变,甚至是798所代表的工业城市的整个逻辑就要被完全改变。
创意产业在上海、广州、香港等城市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引人注目的经济力量,为当地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城市,将创意产业作为城市更新的新模式,不仅保留了城市历史风貌、也降低了城市改造成本、提升了城市品位。
我国的城市更新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50余年,其发展历程曲折漫长,直到90年代后才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城市整体经济实力的飞速增长和房地产市场的推动,改变了城市更新的投资方式,由“投入型”转向“产业型”,房地产的效益为城市更新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城市更新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问题一:形象工程
许多城市大量存在大量形象工程,由于急功近利,不顾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严重脱离实际而上马,多因建设资金不足而造成长期大量拖欠工程款,为以后发展造成严重障碍和沉重负担,导致当地城市由强变弱,居民由富变贫,企业由盛变衰,甚至破产;大量拖欠农民工工资,向弱势群体转嫁负担,造成全国性的严重社会问题。
问题二:扭曲社会关系和利益结构,催生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在城市更新的博弈中,存在着政府、房地产商和居民三方对弈者。居民的要求是保护他们的租金收益或对损失租金收益给予补偿,开发商的追求是利润最大化,至少获得行业平均收益,而政府希望避免财政压力,实现社会稳定和政绩。
问题三:城市文脉断裂,城市特色消失
厚重的文化底蕴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也是城市竞争优势关键因素之一。它体现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是城市的底蕴和魅力所在。没有了故宫和四合院的北京,将很难与保存完好的罗马、巴黎并称为人类文化古城;没有了泉的喷涌、没有了水的韵致,济南引为自豪的泉城就会在人们的认知中被抹去。
有的城市将古建筑拆除后,建起了仿古建筑,要知道,建筑是不可复制的,再精美的复制品也是赝品,而且这种行为割断了城市的文脉,破坏了城市的意象,使城市在所谓现代化的同时,失掉了沉淀数百年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资源和物质财富,失去了城市独有的特色。
延续城市文脉,继承工业遗产
如城市更新中最令政府难以处理的工业遗产,正好满足了文化产业对于办公、创作场所等空间需求。设计、艺术以及出版影视等产品展示和推介需要的场所需求。再如,工业遗产的特点是大尺度,这对满足市民的公共活动需求具有积极意义。目前,地方在工业遗产处理中并没有大拆大建,而是结合一些工业元素整体包装成为公共活动场所,如城市公园、主题公园、电影院等,对满足市民的公共活动需求具有积极意义。此外,可以结合工业遗产的部分空间,以艺术创作为基础,开一些酒吧、餐厅等商业和日常生活及娱乐设施,进行到底城市与空间科学设计的商业化运作。
促进产业升级,提高城市竞争力
从产业的划分来看,很难将创意产业划归到传统的第二产业或是第三产业中,创意产业是新技术日新月异的结果,也是新技术、与知识产权有关的创意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因此,从创意产业的发展来看,创意产业体现了产业融合的产业发展新趋势。
目前我国各类产业升级的空间还比较大,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助推创意经济升温。以典型的制造业为例,中国制造正面临非常大的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与此同时,我国现有制造业文化含量低,品牌、创意、设计水平低的劣势已经显露无遗。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资源培养起来的制造业,依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只能成为世界工厂,产品的核心技术依旧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企业的手中。我国经济的发展必须以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方向,才能改变目前传统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唱“主角”的局面,推动第三产业的优化与升级。
另外,我国对创意产业的需求巨大。以电视产业为例,它最清晰地体现了供需失衡,我国该产业每年有约600万小时的节目缺口。以儿童节目为例,我国18岁以下人口达3.67亿,但儿童节目多依赖进口卡通,而且经常定位不当。如果有创意的儿童节目出现,很可能会像超级女声一样,引发巨大需求。此外,我国目前有5000万左右的网络游戏玩家,手机用户超过3.6亿,相当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总和。这些都是不可小窥的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因为创意产业在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作用巨大。正如著名经济学家罗默所说,新创意会衍生出无穷的新产品、新市场和财富创造的新机会。
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据欧洲的一项调查表明,在工业品外观设计上投入1美元,将能得到1500美元的回报。可见创意产业的基础在于创意,前景在于产业。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因此,我国发展创意产业,应实施产业集聚和人才集聚的战略,集中优势兵力聚焦若干重点行业(主要是工业与建筑设计、文化传媒、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强化品牌战略,包括做强创意产业园区品牌、创意企业品牌和创意产品的品牌,从而极大地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城市的国际竞争力。
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
据报道,纽约创意产业人才占工作总人数12%,伦敦为14%,东京则达15%,而我国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上海不足1%。不仅因为缺少高端创意人才和策划人才,导致原创作品少,创新模式少,而且也缺少擅长将创意作品“产业化”和“市场化”的经营人才和营销人才,即所谓的“新媒介人”阶层(如艺术经纪人、传媒中介人、制作人、文化公司经理等)。以动漫为例,国内市场上90%为欧美日韩的作品,国内市场对国产片的需求远大于供给,而我国的上海从事动漫设计制作的人员不足2000人,而韩国有3万多人。
从“经营”走向“创意”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趋势
城市既要增强的硬实力,改善城市的硬环境,又要增强城市的软实力,改善城市的软环境。我们不仅应当让城市强大起来,而且应当让城市美好起来。
在城市分工体系中,已有肢体型城市和首脑型城市,体能城市和脑能城市、体力城市和脑力城市之分,但是创造力城市成为最高级城市。片面发展高新科技产业,片面强调科技创新,或者片面发展高新文化产业,片面强调文艺创新,只是半脑城市。只有高新科技与高新文化、创意社会与创新型社会和谐发展,才是全脑城市。
1、打造创意产业链,培育富有竞争力的创意产业集群
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各项政策的同时,要广泛吸取各地在政策制定和创新方面的有效作法,灵活制定相关政策,关键是发展创意产业园区。
创意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
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2、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由于文化创意产业分属文化、文物、广电、新闻等部门,政出多门,管理重叠,建议合并有关政府管理部门,组建单一的行政部门。如由于体制原因暂时难以做到,可由政府内部设跨部门的、拥有管理职责的联合机构,对文化创意产业行使统一管理。如北京市朝阳区2006年8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文化创意产业协会。
3、改变资源配置方式
现有的资源配置方式是在政府与政府之间进行“自我循环”,而政府之间网格化的行政壁垒和信息不对称,阻碍了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极大地消耗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因此,突破体制瓶颈,加快制度创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建议政府积极营造适宜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重点是降低准入门槛,降低创业成本,打破政府对文化资源的垄断和对文化产业的过度干预,专注于文化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一套全民创意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创意社区、创意社会,让创意走进百姓生活中。
4、实施创意人才战略
发展创意产业,关键是人才。建议创造必要的条件吸引有创意思维和灵感的专业人才;对能带动整个行业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军人物或高级人才,实行特殊政策;完善分配制度,以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技术要素等作为企业股份参与利润分配;充分利用我国各类教育资源,打造多层次、多规格、多手段培养文化创意人才的公共平台,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
5、设立发展专项基金
建议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投入,优化财政在文化领域的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通过设立发展专项基金,并制定与产业导向相配匹的基金使用办法,支持有市场发展前景的文化项目产业化,支持关键技术的开发和文化产业链的形成,奖励创造出良好社会效益的文化创意产品,放大基金的投入效应;实施制度创新,鼓励民营资本和外资依法进入文化领域,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投资机制市场化的文化投融资体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资金,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水平和质量;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吸引风险投资机构进入文化产业,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参股、收购、兼并各类文化企业,畅通资本退出渠道,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6、充分利用市内老建筑培育创意设计园区
城市在中心城区“退二进三”的政策,为发展创意产业提供了更为有利的市场导向和场地空间。譬如通过改造市区工厂搬迁后的老厂房,将一些历史建筑保留外貌,内部装饰成颇有文化特色的创意产业设计中心等,这样既可保留文化建筑,又能给城市旅游增添新景点,同时可加快推进都市型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新增财税收入。
7、积极建设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有其必要性。
园区可以形成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利于在园区内形成产业链,降低企业成本,增加企业的市场机会。“创意产业园区”怎么做?可以不新增用地,依托老厂房,利用工业用地,或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文化街区、文化产业园等建设创意产业园。在建园初期,对一些有基础的企业、基地授牌、正名是必要的。但仅仅如此则不行。一定要通过园区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市场体系,打造产业链,推广新业态。
简介:作者系“十一五”国家重点研究项目《科学发展观丛书》课题主持人,中国少数民族文物保护协会副会长,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客座教授,研究生导师。中国西部研究与发展促进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城郊经济研究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