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于神州
——做新时代的湖南人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桑梓观念极为强固,乡土情结最为牢实,“人杰地灵”的说法更是将这种观念和情结推向极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英雄与时势是相互造就的,人群与地域也必须合而论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话被视为至理名言。
我早就注意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与外地朋友初相结识时,他们总是如出一辙,使用统一的口径,向湖南人致其敬意:“你们湖南可真了不得啊!出过王夫之、何绍基,出过曾国藩、左宗棠,出过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出过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出过王闿运、齐白石、沈从文,个个都是人中之虎,人中之龙,真是数都数不过来。你们湖南人太厉害啦!”我照例微笑,照例点头,对于他们的致敬,我是既无资格谦虚,也无必要谦虚的,毕竟这些彪炳历史的重量级人物都是无双谱上的客观存在。
听到他们的致敬之词,我确确实实有一种感觉,他们是在向湖南的历史致敬,似乎与现实没有太大的关联。我若因此醺醺若醉,飘飘欲仙,无非是沾老祖宗的光,享受大树下面好乘凉的便宜,不算争气,不算有出息。当然,也有人猛拍我的肩膀,夸赞“电视湘军”了不起,接二连三弄出了“快乐大本营”,弄出了“超女”、“快男”,这些电视节目吸引眼球,轰动全国,甚至颠倒众生。听了他们的夸赞,我心有不甘,便主动引导对方去了解当代“文学湘军”、“出版湘军”、“体育湘军”和“科技湘军”,对方若只是出于礼貌稍加肯定,我就难免犯窘,多少会有点尴尬。
在《湖南少年歌》中,杨度代表湖南志士,曾经颇为豪迈地唱出时代的最强音:“中国如今是希腊,湖南当作斯巴达;中国将为德意志,湖南当作普鲁士。”当年,救天下之焚溺,解百姓之倒悬,乃是当务之急,举国上下唯湘人马首是瞻!湖南人“勇”字当先,“敢”字断后,凤鸣于东方古国,龙吟于近、现代史,的确是强悍无比的性格使然。湖南人的性格特色如何?我们可用四个字加以概括——“蛮”、“辣”、“勇”、“智”:
湘人够蛮,屡败屡战,不胜不归,打脱牙齿和血吞;湘人够辣,药石心肠,霹雳手段,快刀斩乱麻;湘人够勇,坚心任事,锐意成功,敢为天下先;湘人够智,顺天应人,通权达变,慧眼识潮流。
前辈湘人的功业全都赫赫扬扬地摆在那儿,犹如奇峰耸立,沧海横流,不劳奔走,举目可见。问题就出在这儿,历史有这么炫,底子有这么厚,湖南人究竟是躺在历史的余晖和浓荫下呼呼睡大觉呢?还是奋袂而起,继先人之踵,承先人之志,建立辉煌而崭新的功业?有道是,性格即命运,新时代的湖南人决不能丧失父辈、祖辈的豪情壮概,但在性格上仍有淬火加钢的必要:“蛮”,应济之以灵活;“辣”,应济之以平和;“勇”,应济之以静气;“智”,应济之以实干精神。湖南人喜欢劲爆的场面,喜欢弄潮,喜欢出名,若能够济之以饱满的静气,济之以充沛的实干精神,济之以敏锐的眼光,济之以开放的心态,必定如虎添翼。
新时代的湖南人该是多血多情之人,该是神勇神速之人,该是创新创业之人。昔日,湖南人已经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展现雄韬伟略;今日,湖南人也应当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显露矫矫不凡的身手。真正的巨人绝对不会一腿长一腿短。真正的高手也绝对不会受困于“短板效应”。新时代的湖南人既应当牢记先辈的历史,更应该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
凤鸣于神州,声闻于世界。新时代的湖南人理应成为这样的凤,理应具有这样的志!且实干于今朝,期大成于来日。新时代的湖南人决不愧对先人,也决不愧对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