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信用危机面前的四个问题


   自2008年股指从年内高点5522.78点一路狂泄至3000点下方,牛熊转换之间,作为主流投资机构的证券投资基金的表现却是不尽如人意,偏股型基金净值加权平均下跌36.3%。

   基金万亿资产在短时间内消散,基民对基金的信任也随之跌入低谷。

   我们先看看最近几天基金的实际操作如何。

   就在上周,众券商还在“积极”做空,转眼间却又成了多头。近期券商自营席位交易量逐步放大,其中,东方、中信、国泰君安自营席位位列三甲,其中东方自营席位的转变最为突出,数据显示6月26日—7月2日,该券商自营席位累计净卖2200万元,而最近5日却净买3.14亿,主要净买股票有:中国联通,净买4778万元;中国平安,净买4304万元;中国船舶,净买3279万元。通过数据对比发现,7月3日中信营业部净买额达6.8亿之巨,在7月7日和8日则分别净卖1.57亿和2.08亿,其主要抛售的中国人寿、工商银行、交通银行等均为前阶段低位建仓的品种,短期套利行为明显,其操作风格,在券商自营盘里独树一帜。

   在上一周中,当资金净流入200多亿元的时候,机构再次大量卖出,基金资金净流出达到104亿元。

   2008年7月3日,大盘探明了短期低点2566点,而后立即展开了一波让人心动的行情,沪指也一度上涨到昨日的最高点2952点,短短的几天内大涨386点,涨幅达15%,很多个股的涨幅更是远远大于该数字,同时另外一个重要指标成交量也急剧增加,沪市从400多亿元增加到目前每天都能超过1000亿元,种种迹象表明未来大有可为,但是机构资金却没有选择做多。

   数据显示,7月1日机构资金买入46.8亿元,卖出67.6亿元,净流出20.8亿元;7月2日买入59.6亿元,卖出69亿元,净流出9.4亿元;7月3日买入71.2亿元,卖出106.7亿元,净流出35.4亿元;7月4日买入50.4亿元,卖出56.3亿元,净流出5.8亿元;7月7日买入65.3亿元,卖出78.8亿元,流出13.4亿元;7月8日买入65.1亿元,卖出84.5亿元,净流出19.4亿元。7月9日买入112.78亿元,卖出99.53亿元,净流入13.25亿元。7天内机构资金总额流出了90.75亿元。从流出板块以及个股来看,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基本都是游资炒作,个股超跌反弹,机构趁机逢高卖出。

   数据统计还显示,流出资金最多的板块有以国阳新能(600348,收盘价47.75元)等为代表的稀缺资源,以中青旅(600138,收盘价18.14元)、黄山旅游 (600054,收盘价17.53元)为代表的旅游酒店板块,中视传媒(600088,收盘价21.29元)为龙头的教育传媒板块。除此之外还有煤化工、石油、化工化纤、新能源等。这类股票很多都是前期涨幅巨大的股票,机构乘机卖出,而之所以能够上涨就离不开游资的疯狂炒作,比如中视传媒,股价从6月23日的11.93元,一路高歌猛进,到7月9日股价最高涨至23.70元,半月内完成了翻番,与此同时机构的持仓比例也从6月的20%左右下降到9.6%,仅仅在7月7日机构就卖出了400万股,7月8日股价涨停,机构乘机又卖出了250万股,中青旅同样也如此,股价在游资的炒作下疯狂上涨,机构则乘机卖出手中被套的股票。

   本周沪深大盘表现强势,上半周最大涨幅近350点,然而基金的操作却再次让人匪夷所思。有趣的是,基金在这几个交易日存在追涨杀跌迹象,7月3日大盘趁上涨,基金大手笔的净卖出达41.5亿。也许是惯性的作用,基金在7、8两天继续此前的波段操作,分别卖出11.05亿和16.1亿。虽然随后基金也许意识到什么,资金转而买入。7月9日数据显示,大盘大涨原本是喜欢趁此时卖出的基金,却净买入了12亿,不过维时已经晚了,10日、11日大盘随即结束上涨行情进入震荡阶段。基金风格为‘见风使舵’,而本周基金却再次上演‘乱踩节奏’尴尬一幕,而最后时期的盲目追涨也仅成‘买套’的笑柄。

   7月9日,基金达成共识,市场正处于触底反弹时。市场却没有给基金留下机会,9月基金慌忙买入12.47亿。但是由于之前,基金短线炒做,使得各板块快速轮换。市场缺乏持续上涨的支撑,10日大盘下跌,也同把9日追涨的基金套住。

   笔者不仅感叹基金的做法,他们毕竟是受过专业的教育与培训,他们有着散户无法比拟的数据来源,可是基金们却比散户还差地操作。

   根据有网站在2008年1月的问卷调查显示,股票与基金分别以24.87%、23.98%位列第一和第二位,成为投资者最主要的理财产品选择。而对于2008年的基金投资预期,则有高达84.03%的基民预期今年的基金收益在10%到30%,可以说是对基金公司依然寄予厚望。

   但在经过上半年的牛熊转换的洗礼过后,基金净值大幅缩水,基民对于基金理财优势也开始出现大范围的信任质疑。

   根据中国证券网在6月的网上调查中,有6812名被访者表示不信任基金的理财优势,不如自己做,占全部投票者的68.06%。另有1769名基民表示市场不好,谁做都一样,占全部投票者的17.67%。仅有486名基民表示继续信任基金的专业理财优势,只占投票总人数的4.86%。

   而到了7月,中国证券网的调查显示:有22.9%的受访者对基金市场没有信心,认为基金市场会长期低迷盘整,认为基金会报复性上涨的受访者占到21.7%,38.9%的受访者表示对后市走势不清楚,不好说。由此可见,广大基民对基金的信心不足,对基金的发展走势不确定,很多基民目前持观望态度。

   这种不信任感也直接影响了基金的销售。7月的一份调查显示,京沪穗三地近半数(49.1%)的基民表示没有投资基金的欲望了,三地只有9.1%的基民还有投资基金的欲望,另外41.8%的基民表示要看看情况才能决定是否再购买基金。

   笔者想,数据面前基金不知道怎么思考?

   股市里有一句经常被人们提起的名言:“大潮过后,才知道谁在裸泳。”经过今年上半年A股暴跌大潮的洗礼,暴露在人们面前的不仅仅是损失惨重的投资者,更有下跌过程中一路唱多的各路“神仙”。股市“黑嘴”的称号已经不只属于职业股评家,基金经理、券商研究员乃至罗杰斯等等被冠以新一代的“黑嘴”称号。

   近期,网络掀起了批判基金“黑嘴”的热潮,有网站甚至评选出了10位“名嘴”基金经理,让不少“上榜”的人颇为尴尬,其中不乏明星基金经理。如果你翻翻半年前的报纸,的确会发现见报的基金经理绝大多数都对股市出奇的乐观,“看好后市”、“战略性建仓”之类的词语不绝于耳。但事实证明,基金经理的“乐观”一次次被市场捉弄,基金业过去两年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行业信誉也在一次次的言不符实中被慢慢侵蚀。难道,被称为职业投资人的基金经理真的就这么不堪?

   或许,的确有一些基金经理看走了眼,毕竟准确预测市场走势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奇怪的是,很多基金经理在公开场合和私下里的观点经常截然相反。我们不难发现,年初绝大多数人并不看好今年的市场。但在不久之后,其中的一位却在报纸上发表了看多股市的言论。

   实际上,如果对基金经理在报纸上的公开言论做一统计,你会发现看多的观点远多于看空的观点。而且即使是看空,也不会出现太过负面的词语。通常情况下,当你看到“谨慎乐观”的表态时,就几乎可以断定这位基金经理不看好股市了。

   俗话说“屁股决定脑袋”,脑袋又管着嘴。因此,所谓的基金“黑嘴”背后实际缘自利益的牵引。一方面,在目前我国股市单边市的环境里,基金赚钱只能靠做多股市。因此,出于“呵护”市场的考虑,基金经理也不会以过度悲观的言论“刺激”市场。

   另外,基金经理绝大多数是不喜欢在媒体面前抛头露面的,当他们发表公开言论时必然有其用意,通常是为了配合发行新基金或者持续营销。基金经理这时候说的话与其称作市场观点,还不如看作是一种“吆喝”。既然是“吆喝”,自然要说基金能赚钱,而赚钱的逻辑来自股市上涨,因此只好看多市场喽。

   基金如此,券商研究员又何其相似。单边市里的买方大多“喜涨厌跌”,券商的研究员自然也得“投其所好”。更何况有些研究员还肩负着配合买方投资操作的“重任”,想让他们真正“凭良心说话”,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

   实际上,在对这些新一代股市“黑嘴”口诛笔伐的同时,真正值得反思的是其背后的行为逻辑。改变“单边市”的呼声由来已久,但监管层迟迟没有做出实际动作。缺乏必要做空手段的“单边市”必然是畸形的,也助长了市场的“暴涨暴跌”,无法使其发挥合理的资源配置功能。

   而从基金业的角度讲,一味追求管理规模的扩大,没有抱着对投资者负责、对市场负责的态度,才是“教唆”基金经理成为股市“黑嘴”的罪魁祸首。

   笔者曾多次地对基金的唱法以及做法提出过质疑,笔者更认为基金最大的问题在于对基金投资者缺乏责任心,同时对我们国家的股市没有呵护之心。

   当一个基金对基金投资者没责任心的时候,他们就不把自己基金应该赚钱放在第一位,他们就可以象上周一样追涨杀跌,或者被套牢。

   当然,笔者认为问题还更需要从本质去思考,不能完全看表面。

   而本质之一是对基金公司的责任管理有太大的漏洞。大家应该还记的QDII被强迫清盘的事情,而我们国内基金却从没有过清盘,这是其一;其二是一个基金经理所掌握的基金投资,即便是亏损,对其个人没有过任何名誉上或者经济上的损失,更没有最差的基金经理受到过限制入行或不得入行的规定;其三,对基金公司大幅度亏损,没有过停止该基金公司经营的规定;其四,更没有对基金亏损,基金投资者遭受损失时候,管理层没有象银行一样采用预备金或保证金的制度。

   笔者认为上述四个方面最大责任还在于管理层不重视或者不作为。

   要使中国的股票市场真正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对上述四点进行规范与改善,否则无论股票涨或跌,基金公司与基金经理都不可能把责任心提高,也将面临更大的信用危机。

   笔者个人看法,仅代表个人意见。部分数据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