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宪宗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宦官吐突承璀因受贿为人求职,被人告发。唐宪宗问宰相李绛:“朕把他贬出京外如何?”李绛早就讨厌吐突承璀专横霸道,但因为吐突承璀深得唐宪宗宠信,之前朝中大臣曾多次上奏要求弹劾吐突承璀,每次都被唐宪宗庇护,所以听唐宪宗这么一问大感意料:“外人真想不到陛下能一下子就这样做。”唐宪宗很是得意地说:“此人不过是一个家奴而已,早先念其鞍前马后跟随多年,才不得不假以恩宠。若有违犯,除掉他如同吹去一根汗毛。”
宦官是皇帝的家奴,此话确实不假。但是,家奴如果拥有了权利和地位,也会骑到主人头上,将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视宦官为家奴的唐宪宗,最后就是被宦官杀死的。宪宗以后到唐亡的9个皇帝,除敬宗以太子身份即位外,其余的都是由宦官废立。唐朝后期的历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宦官干政史。
唐代初期,唐太宗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唐中宗时,宦官总数增至3000名,被授七品以上着多达千人。唐玄宗时,宦官多而滥,仅四、五品者就在千人以上,三品者亦大有人在。如宦官高力士就是因为在铲除太平公主过程中有功,破格授予三品官阶。尽管如此,宦官干政的现象还是极为少见。
安史之乱后,皇帝不再信任武将,作为宫中家奴的宦官迅速登上了政治舞台。安禄山叛军攻陷洛阳后,唐玄宗命大将高仙芝、封常清领兵平叛,特地派宦官边令诚作为监军。在此之前监军都是由御史台官员出任,由此可见唐玄宗连文官都不太信任了。然而,宦官出任监军一开幕便制造出了一场悲剧。由于边令诚与高仙芝、封常清意见不合,便诬告他们贪污军粮、动摇军心。越老越昏庸的唐玄宗听信谗言,遂将他们双双处斩。比较滑稽的是,安禄山攻入长安后,带着皇宫钥匙第一个开门投降的,正是宦官边令诚。
长安失陷后,唐玄宗西逃至成都,太子李亨分兵北上至灵武,被宦官李辅国拥立为皇,史称唐肃宗。由于拥立肃宗有功,李辅国成了肃宗宠臣,随肃宗回到长安后,拜殿中监,封郕国公,权势显赫。当时包括宰相在内的朝中百官奏事,必须先经李辅国批准才能面见皇帝。皇帝颁发诏书亦由他签署后施行,群臣无敢非议。肃宗死后,皇后图谋夺权,被李辅国镇压。李辅国又拥立太子李豫即位,即唐代宗。从此,李辅国更为骄横,他甚至对代宗说:“皇上只须深居宫中,外面的政事由我来处理。”由于李辅国掌握了中央禁军兵权,代宗当时敢怒而不敢言。后来,另一宦官程元振夺取了禁军兵权,代宗派人将李辅国大卸八块,总算出了一口恶气。李辅国死后,朝政被宦官程元振操纵。后程元振被放逐,大权又由宦官鱼朝恩掌控。鱼朝恩曾两度出任观军容宣慰处置使——没有大元帅名义的大元帅,根本不把代宗放在眼里。代宗只得又设计捕杀了鱼朝恩。
朝中宦官专权,在藩镇充当监军的宦官同样为所欲为。由于宦官贪得无厌横行霸道,多位藩镇将领被逼造反。大将仆固怀恩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战功显赫,一门之中有四十六人为国战死,女儿也为了国家和亲政策,远嫁到回纥汗国。但他由于得罪了宦官骆奉仙,骆奉仙便密告他谋反。仆固怀恩发觉之后,不愿作高仙芝第二,只好叛变。昭义节度使刘悟、同华节度使周智光,都是因为不堪宦官的凌辱和欺压,被逼造反。周智光造反时发表声明说:“仆固怀恩本来不反,被你们逼反。我本来也不反,今天为你而反。”
代宗死后,德宗即位。德宗为皇太子时就意识到重用宦官的弊端,下决心加以整治。即位的当月,就将暗怀异图的宦官刘忠翼赐死。不久,德宗派宦官给淮西节度使李希烈颁赐旌节。此人回京后,德宗得知李希烈不仅送了他700匹缣、200斤黄茗,还送了他骏马和奴婢。德宗大怒,将其杖责六十以后又处以流刑。此事传出京城,那些奉使出京还没有回来的宦官,都悄悄地把礼品扔到山谷之中,没有收到礼品的也不敢乱来了。但是,泾师之变以后,德宗逐渐改变了对宦官的态度。原因是他信赖的禁军将领在泾原叛军进入长安时,竟然不能召集到一兵一卒保卫皇帝。他仓促逃亡时,身边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在东宫时的一批宦官。德宗重返长安后,随即任命宦官统领中央禁军神策军,后来还进一步强化了宦官担任各地藩镇监军的制度。
德宗之后,宦官势力重新崛起,甚至发展到了随意废立皇帝的地步。顺宗即位才几个月,就因支持改革派夺取宦官手中的兵权,被宦官安排退位,“荣升”为太上皇。宪宗即位后,曾力图唐朝中兴,可后来因为服用丹药中毒,数月不能上朝,一天夜晚突然暴死宫中,据说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接着,为了继位人选,宦官内部发生火拼。宦官梁守谦一派杀死与之对立的吐突承璀一派后,拥立太子李恒即位,即唐穆宗。穆宗皇帝没当几年,又因服用丹药中毒身亡。穆宗之子敬宗登基后,只顾玩乐,根本不把国家大政放在心上。后因得罪宦官,被宦官刘克明、苏佐明害死。
刘克明与苏佐明杀害敬宗后,假冒敬宗旨意选立了宪宗的另一个儿子绛王李悟“权勾当军国事”。这样做本来也是多年来宦官拥立的惯用伎俩,大臣也都见怪不怪了。但刘克明等人还不以此为满足,又商议着剥夺其他宦官手中的权力,这样就惹恼了王守澄等另外几位实力派宦官。王守澄等人于是率领禁军将刘克明与苏佐明一伙全部诛杀,然后立穆宗次子、敬宗二弟李昂即位,即唐文宗。
唐文宗是一位比较勤奋的皇帝,但此时的唐朝已经积重难返。他虽然是宦官所立,但他一直在寻找时机解决宦官专权这一痼疾。大和四年(公元830年),文宗任用宋申锡为相,要他秘密铲除宦官势力。宋申锡在朝野口碑极好,累官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在朝臣之中以清正廉洁、不结朋党著称。文宗这一拨乱反正的意图,立刻引起宦官的警觉。宦官王守澄于是先发制人,诬告宋申锡谋反,将他贬出京城,文宗的计划失败。
宦官王守澄从宋申锡事件得出结论,必须严密监视唐文宗,控制他的一言一行,才是自全之策。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王守澄推荐郑注做御医给文宗治病,又推荐心腹李训给文宗讲说《易经》,让二人就成为文宗的贴身近侍,文宗举手投足无不在二人的监视之下。文宗却反守为攻,给二人以高官厚禄,使为己用。先是命郑注为太仆卿,李训为翰林侍讲学士。后又提升李训为宰相,郑注为风翔节度使,让二人内外呼应,严厉打击当权的宦官。先后将宦官杨承和、王践言、陈弘志、王守澄等处死,实现了铲除宦官的第一步计划。正当他们准备采取进一步行动,以观看石榴树上夜降甘露为名,将宦官势力一举歼灭时,被宦官仇士良看出破绽。仇士良等宦官挟持文宗,然后对宰相和朝廷官员大开杀戒,屠杀上千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朝政完全被宦官把持。宦官盛气凌人,藐视宰相,对待皇帝也常常出言不逊,文宗羞惧难当。有一次,文宗问当直学士周墀:“在你看来,朕是什么样的君主?”周墀回答:“此事不是臣所能够有资格评价的。不过天下都说陛下是尧舜一样的君主。”文宗苦笑道:“朕的意思是,如果与周赧王、汉献帝相比如何?”周墀惶骇跪奏:“陛下之德,周成、康二王和汉文、景二帝也难与相比,怎么要自比那二位君主呢?”文宗道:“周赧王、汉献帝不过是受制强臣,今朕受制家奴,自以为远远比不上他们。”不久,文宗含恨而死。
文宗之后,武宗为宦官仇士良所立,宣宗为宦官马元贽所立,懿宗为宦官王宗实所立,僖宗为宦官刘行深所立,昭宗为宦官杨复恭所立。一直到唐朝灭亡,宦官干政才随之结束。
比较有趣的是,宦官干政还成了一门高深学问。会昌三年(公元843年),曾在甘露之变中大显身手的宦官仇士良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唐武宗顺水推舟,解除了仇士良的军权。仇士良在手下宦官送他退居私邸时,有过一段绝妙的表白。仇士良说:“诸君善事天子,能听老夫一句话吗?”众人唯唯诺诺。他说:“天子不可令闲暇,一有闲暇必定读圣贤之书,见儒学之臣,就会听到大臣的劝谏,天子就会因此而智深虑远,就会减少玩乐、放弃游幸而专心理政,我等所受的恩宠就会变薄而权力就会变轻了。为诸君考虑,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广殖财货,多养鹰马,每日以打球狩猎声色迷惑天子心志,越是极尽侈靡,就越会使天子喜悦,他就越不知道停息。这样一来,天子必定排斥经术,倦怠政事,我等就可以万机在手,恩泽权力还愁不牢固吗?”一席话,使众人心服口服。这也正是仇士良专权跋扈、恩礼不衰的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