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肿瘤学科发展报告


  中医肿瘤学科是中医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各类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特点、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康复保健等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涵盖了中医肿瘤病因学、发病学、病机学、辨证学、治疗学、护理学、预防学等多学科领域,系统反映出中医肿瘤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规律。

伴随着现代肿瘤综合治疗观的发展,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日益突出,中医肿瘤学科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学科体系日趋完善,学术特点更加明确,基本概括如下:①整体观: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及机体内部各脏腑器官之间形成了一有机的整体,自然的变化与人的生长发育及疾病息息相关。这种思想在中医肿瘤中体现尤为突出,中医认为肿瘤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其发生、发展是机体内、外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医肿瘤学中十分强调“整体观”在肿瘤发生、发展、治疗中的意义。②动态观:肿瘤发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肿瘤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了不同的临床特点和病机特色,因此,中医强调肿瘤研究过程中的“动态观”,注重分析肿瘤不同阶段的动态变化特点,把握每个阶段的病机变化关键,准确、合理地应用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案。③辨证与辨病观:肿瘤病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其具有病种繁多,病症复杂等特点,不同部位的肿瘤,不同病理特性的肿瘤,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因此,中医在肿瘤临床治疗研究中,不仅强调辨证,亦强调辨病,注意辨证与辨病的有机结合,突出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治疗。④“杂合以治”观:由于肿瘤病的复杂性、特殊性,中医强调肿瘤治疗中的“杂合以治”,所谓“杂合以治”与现代肿瘤“综合治疗”十分相似,其主要根据不同肿瘤不同阶段的临床特点,运用中医辨证观和整体观,有计划地、合理地应用中医各种治疗手段,改善患者体内脏腑阴阳失衡的状态,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最大限度延长生存周期,并且提高治愈率。

从目前状况看,中医肿瘤学科无论在基础理论研究,还是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学术队伍不断壮大,学科体系不断完善,研究方向明确,学术交流活跃,可以说,中医肿瘤学科已成为肿瘤临床学科重要组成部分。

1.中医肿瘤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恶性肿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综合治疗”的提出,为肿瘤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广的空间,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生物疗法、中医药治疗等治疗手段相互配合,无疑使更多的肿瘤患者有了根治的希望。其中中医药治疗作为中国传统特色疗法,在当今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医肿瘤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临床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特色和优势,特别是近50年来,通过中医学者和中西医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已从单一的验方研究、个案报道逐步走向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大规模临床研究;从简单的中药抗肿瘤实验研究进入中医药抑制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可以说,中医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肿瘤病名的研究和整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的病名规范研究,使中医肿瘤命名得到进一步统一。②肿瘤发病机理的研究:通过临床学者的不断研究,针对肿瘤不同阶段临床特点,提出了毒邪为主说、痰邪为主说、瘀血为主说、气郁学说、阳虚学说、正虚学说、生物全息论等学术观点,这些观点无疑对探索治疗肿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③中医肿瘤诊断研究:中医诊断是中医肿瘤临床诊疗的特色,近年来引起临床医家的广泛重视,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在舌诊、耳诊等方面对早期发现、判断肿瘤预后有一定的意义。④肿瘤治法研究:肿瘤中医治法研究是中医肿瘤研究的关键环节,目前,对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软坚散结法、疏肝理气法、扶正固本法等常用治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⑤中药抗癌药物的筛选研究:从中药中提取的抗肿瘤有效成分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在中药抗癌药物筛选方面已取得了显著成绩。⑥中药抗肿瘤作用机理研究:我们已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法深入探讨中医抗肿瘤的作用机制,发现中医药在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诱导分化和/ 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耐药性、抗微管、增进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⑦抗肿瘤中药的药理分类研究。⑧抗癌中药制剂的研究:经过50年的努力,肿瘤治疗中的中药制剂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制剂种类涉及针剂、片剂、胶囊剂、丸剂、口服液、膏剂等多种剂型,品种日益增多。⑨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与疗效标准的研究。⑩中医肿瘤国际合作与学术研究。

05-06年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发表论文1087篇,涉及临床、实验、文献等领域,临床研究涉及对放化疗的减毒增敏研究、中医药对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研究、中医肿瘤靶向研究等,实验研究涉及了肿瘤患者免疫功能、肿瘤细胞凋亡、肿瘤新生血管、肿瘤多药耐药研究等。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中医肿瘤学术大会,大会以“继承创新,促进中医肿瘤规范化治疗”为主题,共收到论文200余篇,参会代表200余人,共同探讨了中医肿瘤学科发展的未来。从05-06年的学科发展看,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肿瘤临床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研究:

   林洪生教授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 提出了规范化治疗方案制定的设想, 并阐明了制定规范化治疗方案的关键环节。林洪生教授认为中医肿瘤规范化治疗方案或临床指南(以下简称规范化治疗方案) 是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一套系统的、成熟的治疗策略, 它可以帮助医师和病人作出有关治疗的决定, 在临床实践中为有序诊疗奠定良好的基础, 使治疗获得更好的效果和减少费用。

   储大同教授认为中医肿瘤临床疗效评定首先应该用 PFS或者 TTP 作为第一标准,第二应该用 Quality of life(生活质量)。生活质量作为第二条,然后是其它的标准,才可以把中位生存、有效率、一年生存、两年生存等等放入其它更次要的评判目标。也只有这样做才对中医药的发展更有利,而且也更加符合现在 FDA 在评判标准上的一个关键性转变。

1.2生活质量研究:

生活质量(quality of life,QOL)是近年医学领域颇受重视的课题。以往 QOL 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反映了人类为提高生存水平和提高生存机会所进行的活动能力,引入到医学领域,则 QOL 成为对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健康评价指标。在肿瘤临床中注重 QOL 的评价,对评价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都是有益的。例如对肿瘤的治疗疗效评价时,常十分强调肿瘤的缓解率。如果只过度强调肿瘤局部大小的变化,往往会对患者整体关注不够,有的患者肿瘤局部缩小了,甚至达到了完全缓解的程度,但是全身状况很差,生活质量很低,结果寿命并不延长,使个人或社会并不真正受益。随着医学的发展,临床治疗学已由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学模式,医学的重心从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临床医生在关注肿瘤局部的同时,更应顾全整个机体,其中包括患者的心理、精神及其社会适应能力,从而使治疗效果具有更加全面、实用的综合价值。

1.3中医药抗癌的内在分子机制研究:

伴随着现代实验肿瘤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在肿瘤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法深入探讨中医抗肿瘤的作用机制。从目前的实验研究发现,中药抗癌主要有以下作用机理: ①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和杀灭作用;②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增殖,诱导分化和/ 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③逆转耐药性;④抗微管作用;⑤抑制拓扑异构酶;⑥增进机体免疫功能;⑦抑制肿瘤新生血管;⑧其他途径:如:苦马豆素是高尔基复合体内α- 甘露糖酶Ⅱ抑制剂;番荔枝内酯作用于线粒体,干扰能量代谢;茶多酚为抗氧化剂;当归属植物能干扰和拮抗促癌剂的作用。

2.中医肿瘤学科发展战略、需求、目标

2.1中医肿瘤学科发展战略

①抓住机遇,显示特色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现代医学已从以“病”为主,发展到以“人”为主,这种改变,给现代肿瘤临床带来了新的治疗模式。中医药抗肿瘤研究正符合当今肿瘤临床治疗学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新世纪科技浪潮的冲击,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时机,紧跟时代潮流,展示中医肿瘤学科的特色,使中医肿瘤学术交流进入一个高起点、高层次、特色突出、融会中西方肿瘤学术最新动态的良性循环发展轨迹。

②强调多学科交融,推动中医肿瘤的现代化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多学科的交融已成为学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医肿瘤学术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发展趋势,通过与相关学科的交融,全面提升中医肿瘤学术研究和创新能力。

③确定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建立攻关协作组

如何建立中医肿瘤临床诊疗规范是中医肿瘤学术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科学化、现代化的必备条件。中医肿瘤临床诊疗规范化标准的确立,必须组织国内中医肿瘤专家,建立不同肿瘤的全国攻关协作组,推动全国中医肿瘤研究网络体系的建立。

④重视科技创新,创建孵化中心

科技创新是中医肿瘤学术发展的基石。我们利用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的科技人才优势,与相关医药企业开展多层次的科研合作和创新研究,使肿瘤分会成为人才与企业合作的纽带,成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同时,肿瘤分会在吸纳个人的同时,积极吸纳企业加入,在为企业提供信息的同时,将从事中医肿瘤临床、实验、药物研发及生产的科研单位和企业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各机构的特色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信息共享的中医肿瘤研究开发团队。

⑤加强国际交流,吸纳创新思维

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将国外肿瘤研究的创新思维吸纳进来,促进国内中医肿瘤研究的发展,同时,将国内的中医药抗肿瘤研究的最新成果传出去,使中西肿瘤学术发展相互贯通,为中医肿瘤学科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前景。

⑥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中医肿瘤学科建设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已涉及的各个学科领域,网络在学科发展、学术交流方面具有无可估量的作用。利用网络作用,开展学术科研活动,一方面可以推动中医肿瘤学科学术发展;另一方面将有利于中医肿瘤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⑦调动中青年肿瘤学者的积极性,鼓励创新发展

中青年中医肿瘤学者是中医肿瘤研究领域的生力军,特别是中医肿瘤博士群体,他们不仅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们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有计划组织中青年肿瘤学者建立中青年肿瘤学术论坛或中医肿瘤博士论坛,开展以肿瘤为核心的多学科结合的学术交流,推动中医肿瘤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临床研究、制剂研究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创新发展。

2.2中医肿瘤学科发展需求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伴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肿瘤综合治疗已成为肿瘤临床治疗的主流,中医药作为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肿瘤治疗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据临床初步统计,70-80%的肿瘤患者接受了不同程度的中医药治疗。中医肿瘤作为现代中医临床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基础研究,还是临床研究,近年来,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可以说是中医药学科整体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肿瘤临床治疗发展的必然需求。

2.3中医肿瘤学科发展目标

   中医肿瘤学科作为肿瘤临床治疗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目标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肿瘤最新研究成果,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形成全新的中医肿瘤学科体系,建立中医肿瘤临床诊疗的新模式,推动中医肿瘤研究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确立中医肿瘤疗效判定标准,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随机临床研究,利用现代科技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揭示中医药抗癌的内在本质,从多层面、多角度创新中医肿瘤理论,提高临床疗效,为世界肿瘤研究作出贡献。

3.中医肿瘤学科重点领域与发展方向

3.1中医肿瘤学科重点领域

中医肿瘤学科涉及了基础与临床研究,其重点研究领域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

①中医肿瘤基础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医肿瘤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系统整理及规范化研究。目的在于探索中医肿瘤病因病机、病症规范化、辨证规律等基础理论,构建现代化的中医肿瘤基础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

②中医肿瘤证候学研究:采用文献整理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根据不同肿瘤的临床证候特点,对证候核心特征进行规范化研究;进行肿瘤病证结合及方证对应研究;建立中医肿瘤证候研究的现代方法;开展证候基因组及蛋白组学的探索性研究。

③中医肿瘤特色诊疗方法研究:舌诊、耳诊、脉诊等都是具有中医特色的诊断方法,临床研究表明:这些方法在肿瘤筛查、判断治疗及预后方面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开展这方面研究对提高肿瘤临床诊疗水平,降低医疗成本方面具有一定的意义。

④中医药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生活质量研究是目前肿瘤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在改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开展中医药维护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对发展中医肿瘤学科具有重要意义。

⑤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研究: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的建立是提高中医肿瘤临床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关键。而中医肿瘤临床疗效标准的确立,将为中医肿瘤临床科研提供更可靠的基础。所以,开展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和疗效标准化研究,对提高中医肿瘤学科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⑥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放、化疗是目前肿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但由于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影响了其临床的应用。中医药在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深入开展中医药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的研究,能有效提高中医肿瘤学科在肿瘤防治中的地位与作用。

⑦中医药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的研究:肿瘤转移与复发是临床肿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中医药在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开展中医药预防肿瘤转移与复发的研究,对提高肿瘤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⑧中药单体及复方抗肿瘤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中药单体及复方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是中药新药研究的基础,其不仅为中医抗癌研究提供可靠的实验研究数据,也为药物研发奠定了基础。

3.2中医肿瘤学科发展方向

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必须在立足于传统中医肿瘤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形成高水平的创新中医肿瘤学科体系。其发展方向应体现在几下几个方面:①注重中医肿瘤学科的继承与创新;②中医肿瘤学科研究应高起点,避免低水平重复;③注重药物的临床疗效,强调辨证与辨病研究结合;④形成系统、规范化的治疗方案;④重视研究队伍的建设和培养;⑤加强中医肿瘤基础研究。

4.中医肿瘤学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目前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具有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增加体重,稳定瘤体,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的基础研究也进一步地深入开展,已经从原来的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及基因水平。目前研究的成果总的来说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而发挥临床功效的: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抗突变作用,抗肿瘤细胞的转移。中医药抗肿瘤是多方向、多途径、交叉发挥作用的,在临床中应坚持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作为中医肿瘤工作者,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既要了解自己的不足,也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

4.1中医肿瘤学科发展优势分析

   伴随肿瘤“综合治疗”的开展,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其优势与特色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①突出以人为本,带瘤生存的概念;②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③术后调补,促进机体康复;④预防转移与复发。

4.2中医肿瘤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分析

①中医肿瘤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欠缺:在中医学浩瀚的医籍中,我们不难发现大量关于肿瘤的论述, 收集到大批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但从目前中医肿瘤的研究现状看,研究的重点往往放在了中药抗癌机理研究方面,忽略了对传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使许多好的经验、好的方法,无法在临床更好地发挥作用。

②名老中医经验及民间验方的继承与整理不足:名老中医治疗肿瘤的经验是我们临床研究的宝贵财富,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中医的特色和经验是我们目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从既往的情况看,对名老中医的经验继承不足,更无法进一步发挥。民间验方也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的宝贵经验,但目前由于多方面因素,对民间验方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严重不足,造成许多有效的民间验方无法更好地应用于临床中。

③中药抗癌制剂单调: 目前尚无具有广泛治疗作用的临床制剂问世,大多数中药制剂为辅助治疗用药。

④中药抗癌制剂的临床应用缺乏规范:中药抗癌制剂临床应用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关键在于中药制剂临床应用缺乏规范指导。中医用药的关键在于辨证论治,无论汤药,还是中成药应用均应遵守这一原则。但目前临床看,抗癌制剂基本处于盲目的应用,临床缺乏规范指导,这是造成中药疗效低的主要原因。

⑤实验研究与临床的真实情况相距太远:目前研究,多数是从实验到实验,缺乏临床环节的支持。课题研究往往重视机理的研究,注重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办法去研究,而忽略了临床的实用性。所以,目前,虽然每年国内有大量的中医肿瘤研究方面的科研成果,但突破性的成果几乎为零。

⑥中药抗癌药物的研发过于强调中药单体成分研究,忽略了复方的研发:中药单体成分的研究可以说是现代中医药发展的一个方向,但不应由于过分单体成分的研究,忽略了中医复方的研究。从中医理论和临床上看,中药复方才能体现中医的治病精髓,单体成分虽然是现代中药的发展,但其已完全脱离了中医理论。因此,要更好地推动中医肿瘤整体水平的提高,复方研究是关键。

⑦临床研究中缺乏规范:中医药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 何时应用以中医为主的治疗, 何时选用中西医合并治疗, 其间存在极大的临床技巧, 需要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大量中西医治疗肿瘤的知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治疗肿瘤的中医师水平参差不齐, 许多医师没有经过肿瘤的专业学习或培训, 因此, 不了解西医的治疗方法和治疗所带来的效果及毒副作用,因此不能合理应用中药并恰当地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有机地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中医的治疗应该是“有序治疗”与“整体治疗”, 即根据病人病情进展、机体邪正消长状态,采取不同的阶段性的治疗策略; 何时以扶正为主,何时以祛邪为主均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些医师缺乏整体治疗观念, 往往是一味攻下或一味的补养, 而不能进行合理的有序治疗和整体治疗。” 合理的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搭配可以明显减轻痛苦, 提高疗效, 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是一些没有西医肿瘤专业知识的中医师, 往往过分强调中医药的治疗效果而延误有效西医治疗的选用, 或不了解患者目前的西医治疗情况而导致不恰当的中医治疗。” 还有,目前由于对中医临床的忽略,许多中医肿瘤科的医生不能很好的应用中医理论来指导临床,中医整体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同样, 对于西医医师也存在同类问题: 一些医师往往因不了解中医药在肿瘤中的治疗疗效,不知如何选择或何时选择而拒绝中医治疗, 影响了治疗效果。”

4.3 中医肿瘤学科发展对策建议

中医药在肿瘤中的应用是我国肿瘤治疗的优势和特色,如何在保持中医特色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最新的肿瘤研究成果,使中医肿瘤学术发展与国际肿瘤研究接轨?这应该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要能很好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考虑中医肿瘤未来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文献与经验的整理:

  中医药学的发展来源于临床,传统文献资料和经验是中医学发展的基石。传统中医文献中蕴涵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所以,中医肿瘤学的发展必须落实了传统中医文献与经验的整理与研究。

  ①加强对中医药古籍文献的研究, 从古籍文献中吸取精华。通过古籍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丰富和充实中医肿瘤的科学内涵。

  ②加强对名老中医及民间经验的整理和继承,通过这些宝贵经验的总结,从中寻找肿瘤治疗的更好思路与方药。

(2)临床规范化与疗效标准的确定

    中医肿瘤临床规范化的建立是提高中医肿瘤临床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中医肿瘤临床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关键。而中医肿瘤临床疗效标准的确立,将为中医肿瘤临床科研提供更可靠的基础。要实现这一任务,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①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整体水平,强化中医基本功的训练和临床科研能力的培养,开展系统、规范化的中医肿瘤培训。

②建立规范化的中医抗癌制剂的临床应用指南,避免临床的盲目应用。

建立有效、合理、规范、有指导意义的中医规范化治疗的临床指引。

③从中医药治疗特色出发,制定符合中医临床的疗效判定标准。如:从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肿瘤无疾病进展期等指标确定统一的中医疗效标准。

④开展多中心,随机,大样本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肿瘤研究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3)强化实验研究,阐明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内在机制

  近年来,中医药抗肿瘤的基础研究已经从原来的细胞水平发展到了分子水平及基因水平。如何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更好的阐明中医抗肿瘤的内在本质是中医肿瘤学术发展的关键。

  ①提高中医肿瘤研究的整体水平,强化临床与实验研究的有机结合,避免从实验到实验的简单研究模式,避免单纯追求高新指标的所谓的机制研究。改变既往在药物临床疗效尚不肯定时即进行机理研究的倾向, 吸取中医药肿瘤基础研究的经验和教训, 合理应用现代研究的前沿技术, 研究既要有显著的中医特色, 又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②积极开展中医药抗多药耐药、对放化疗减毒增敏、对肿瘤血管生成及靶向作用的研究。

(4)重视中医抗肿瘤新药与新剂型的研究

中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是目前中医肿瘤治疗发展的关键。我们应根据中医理论和现代药学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中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

①注重中医抗癌复方的研究,不仅要加强抗癌辅助中药的研究,更重要的是治疗癌症药物的研究。

②加强抗癌药物单体的研究。

③开展抗癌中药新剂型的研究

目前中医治疗肿瘤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得到国内外同道和患者的极大认同, 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中医治疗肿瘤的研究仍然任重道远。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中医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中医肿瘤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合理利用现代最新的科研成果,将科研、临床与研发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医肿瘤研究成果能得到国际学术界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