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丰裕中因失业而挨饿的现象


关于在丰裕中因失业而挨饿的现象
黄焕金
关于在丰裕中因失业而挨饿的现象,是一个很有趣又含意深刻的现象与问题,主流经济学比如凯因斯主义,都对它进行过重要的研究。记得凯因斯在《通论》中就研究了这个问题,并且认为短缺与贫穷似乎比丰裕更好,因为短缺与贫穷会剌激需求,而丰裕会使需求空间填满,从而使“有效需求”不足。需求管理是凯因斯主义的重要出发点,它认为生产过剩是因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的,因此要想办法剌激需求,才能解除过剩。
但是,在与凯因斯主义相反的“有效供给创造需求”的思想中,对生产过剩问题则有另外一种解释与解决之道。它认为,有效的丰裕并不是过剩的原因,相反,是解决过剩的重要前提。因此,丰裕并不是导致过剩的原因,也不是导致失业的原因。比如,石油供给不足曾经导致经济危机。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得太快,造成使用石油的其它行业难消化石油成本,从而使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上涨,于是需求不足,形成过剩,另外,如果这些行业的产品价格不能相应上涨而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则就会因经营利润下降而导致行业萎缩,从而使行业的需求程度下降,这样也会产生过剩。
可见,石油等关键的基础性资源的供给丰裕,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这一点上,就不能说“在丰裕中因失业而挨饿的现象”。经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经济发展每上一个台阶,总是需要基础资源的相应供给作为保证,没有这个基础资源的供给保证,人类经济就不能登上相应的发展水平的平台。比如,之所以有今天的全球经济规模与发展程度,与电力、石油、粮食、通信交通等基础资源的更多更廉价的供给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为了经济发展,我们并不是象凯因斯所说的那样,要制造出一些贫穷以营造出需求空间,而是相反,应制造出更高的有效供给水平,让供给丰裕起来,从而支撑起更大的经济发展,产生出更大的需求水平。
从价值论来说,生产过剩并不是物品量过多问题,生产过剩与物品的数量多少根本没有关系。比如,空气很多,但谁也不认为它是过剩的,为什么?对我们解释生产过剩现象应该有很好的启发意义。那么,如何用价值论来解释生产过剩问题呢?原来,生产过剩的秘密实际上是产品市场价格过低,从而使产品利润几乎为零;由于市场价格过低,所以生产者不愿意出售自己的产品,从而使产品积压在生产者自己手中,呈现出过剩。也许有人说,不对呀!并不是生产者不愿意卖他的产品,而是在市场上没有人要这些产品,从而造成过剩。是这样吗?其实不是,其实这只是假象而已。因为产品的需求总是在相应价格水平上的需求,价格下降,则需求量会上升。因此,问题在于价格,如果原先过剩的商品,价格不断下跌,则对它的需求就会增大,从而解除过剩问题。也许又有人说:价格不断下跌,岂不亏损了?哪有厂商愿意这样做呢?最终问题正在这里。因为厂商怕亏损而不能不断降价,所以过剩,而表面上则认为自己的东西在市场没人要。实际上他自己的东西不是无人要,而是不能将价格不断下降。厂商怕价格下降而亏损,那是因为有生产成本需要承担。因此,“承担生产经营成本”就成为一切生产过剩的最终根源。由于承担着这种成本,所以不能降价,所以就不能通过降价来剌激需求。而之所以无人说空气过剩,那是因为空气的存在不会增添任何人的成本,它可以无偿供给任何人而不会发生亏损问题。而被生产出来的商品之所以会产生过剩问题,无非是因为生产商品必须花费成本,而这种成本又不能不收回来,因此必须将商品的价格维持在一定水平上,低于这个水平,厂商不会出售,而消费者在这个价格水平上的需求量又不足以消化全部商品。比如现在住房需求变得较淡,因此许多城市的商品房显得更加过剩了,但是,商品房价格仍然处于高位没有太大变化,许多人仍然感到购买商品房的负担很重。但开发商则说:住房的价格不能下降了,因为已经到了成本线,住房价格需要承担太多的税费及其它费用,不可能不断下降,不可能下降到成本线以下。这样就很清楚,造成商品房过剩的最终根源是商品房的成本负担问题,成本负担越重,则它的过剩可能性就越大,相反,成本负担越小,则商品房的过剩可能性越小。
也许有人再说:有些商品是绝对过剩,因此不论你如何降价,都不再有什么需求。这种过剩何以用以上观点解释与解决?但是,仔细考虑起来,这种绝对过剩也是因为“承担成本”而产生出它的问题。如果过剩商品不再承担成本,不再包含着沉没成本,那么就算过剩又有什么关系呢?生产它没有耗费什么成本,保存它也没有耗费什么成本,因此那怕它长期没有卖出云,长期过剩,也不会产生什么问题。因此在经济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只要投资及经营成本收回来了,那么余下的生产就好办了,那怕这些余下的产品很难销出去,问题也不大,并且,这些余下的产品由于不再承担什么成本,所以可以把价格降得很低。
所以,过剩并不是因为产品太多,而是因为产品所承担的成本太高的问题。
那么,解决过剩问题的凯因斯主义就是一种不太恰当的措施,因为它并没有着重于解决过剩商品的成本负担问题,而是想在保持过剩商品的成本负担不变的情况下,通过人为的“外力”来拉动对它们的需求。这样,商品及整个经济体,便越来越依赖于这种外力的剌激。比如中国经济更多地依赖于投资拉动型,出口经济更多地建立在廉价劳力与“出口退税”政策上,整个国民经济更多地依赖于电力、环境等基础资源的廉价利用上面。因此,一旦这些原先有利的因素消退后,经济将会出现“转型的危机”,只有通过了这个危机期,经济才能在新的机制上面得以继续健康地运行。比如1960年代由于中东战争,发达国家出现了石油危机。这些国家也只有在将经济转型到能够化解这种供给短缺的危机的时候,才能继续健康发展。因此,今天的中国经济特别强调“转型”,强调经济增长方式要建立在新的模式基础上。而整个中国经济的前途,就看这种转型的成功可能性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