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赈灾款设"高压线"震慑谁?


 

 

          抗震救灾的“守护神”:审计铺设赈灾路径“高压线”

       
  5月12日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世界各国同胞心系灾区,慷慨解囊,踊跃捐款捐物。一幕幕感人的捐赠画面一次次地模糊着人们的视线,残疾人拄着双拐,费力地将10块钱投入捐款箱,乞丐投下了105元,;唐山地震孤儿企业家张祥青捐一个亿;邵逸夫先生联名方逸华女士捐出一亿港元给四川重建学校;沙特政府在地震发生的几天后,一笔就捐了5000万美元现金…… 截止今天,包括大陆台商、岛内工商界人士在内的台湾各界同胞表达捐款意愿,累计约人民币7亿8千万元,等等。

  据民政部报告,截至6月3日12时,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总计423.64亿元,实际到账款物382.63亿元(其中到账捐款324.11亿元,物资折价58.52亿元),已向灾区拨付捐赠款物合计121.03亿元。 据财政部报告,截至3日12时,各级政府共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30.7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186.8亿元,地方财政投入43.94亿元。

  善款善用是每一个捐赠者所关心的事。从以上数字可看出:此次汶川大地震所接收到的各种捐赠款物数额之多,创下了历史之最。同时,对于数百亿元的抗震救灾赈灾款物是否会全部及时用于受灾群众?会不会滋生腐败的现象?也成为目前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话题。 而救灾资金使用的用途也是这次地震救灾款物审计所关注的重点,因为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救灾资金和物资是否有效合理地发放和使用,直接关乎着国家赈灾的社会和谐效果,影响着国内外捐款人爱心行动的心意是否落实到位。

  为了消除有关慈善组织等存在截流捐款捐物情况,审计部门的直接介入是非常必要的。事实上,并不是汶川大地震后海内外"海量"捐款捐物后才有的质疑,此前,曾有慈善机构和政府部门曝出亿元善款不知去向的丑闻;还有一些名义上的受捐人根本未收到善款;还曾报道过有海外一慈善捐款人不远万里几次来中国索还善款,因为他发现了他捐出的钱被人挪用私吞的丑闻,也损害了捐款者的爱心意图。

   特别值得欣慰的是:为了防止赈灾款物滋生腐败,审计署打破常规全程跟踪审计,审计为赈灾款物铺设“高压线”  。

5月12日下午,地震发生后不到两个小时,审计署领导就指示署办公厅立即与受灾地区审计机关联系,了解受灾情况,实行灾情日报制度。 为保障大量救灾资金和物资及时、合理、合规地用于灾区和灾民,审计署迅即组织对汶川地震救灾款物进行跟踪审计,并成立了由审计长任组长、两位副审计长任副组长的抗震救灾款物审计领导小组,采取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实行统一方案、统一编组、统一实施、统一报告的“四统一”。同时承诺,定期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

5月14日,审计署向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发出关于做好当前抗震救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审计机关和广大审计干部做好救灾款物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监督,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

5月21日,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前往四川地震灾区,提出了审计的具体要求。审计署成立了由刘家义任组长、两位副审计长任副组长和有关司局长为成员的抗震救灾款物审计领导小组。中国审计署21日发出通知,要求全国各级审计机关大力压缩和精简各类会议,严格控制出差、出国、出访,节约公用经费,严格控制审计成本,杜绝各种铺张浪费,厉行节约,支援抗震救灾。

5月22日,根据审计署的统一部署,审计署驻成都特派员办事处与四川省审计厅一起组成审计组,进驻四川省民政厅、红十字会等负责收集救灾款物的单位,全面开始了对四川汶川地震救灾款物的审计此次审计主要是五个方面的内容:全面掌握财政拨款和国内外捐赠款物的真实情况;关注相关部门是否建立健全款物管理制度,帮助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管理和控制机制;关注救灾款物是否及时拨付到位,是否存在截留、挪用、滞留等问题;检查款物收支、管理、分配,以及使用是否合规、合理;总结、促进健全完善的应急机制和救灾款物监管的长效机制和办法。 而监督财政拨付、捐赠救灾款物是否真实、有效地使用,是这次地震救灾款物审计的最主要任务。

5月30日,审计署还专门开通了一条免费长途举报热线,为了最大限度地接受公众监督,审计署在汶川地震后先后两次公布了举报电话。

5月30日下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主持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15次会议时强调,要规范和加强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的管理,做好救灾物资和资金分配使用等问题。

5月31日,再赴四川灾区审计一线的刘家义告诫8万名审计干部,“这项工作完成不好,我们就无法向党、向国家、向人民交代。”

  “八不准”的审计纪律已执行多年了, 汶川地震后,审计署又提出了新的“八必须”以严格正己,即,必须严格执行《审计署关于加强审计纪律的规定》和各项廉政纪律,不得以任何方式与被审计单位发生任何形式的经济利益联系;必须落实参加审计单位一把手责任制,不得推卸责任、玩忽职守;必须服从统一安排和调遣,不得以任何理由拖延和拒绝执行任务;必须处理好审计与救灾工作的关系,不得因抗震救灾而延缓、放松审计或影响抗震救灾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依法认真处理群众举报,不得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必须确保审计质量和效率,对重大问题要一查到底,查深查透,不得因遇到困难和阻力而回避、退缩和放弃;必须及时、如实报告审计情况,不得拖延、隐匿和瞒报;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定期、统一公告审计结果制度,不得擅自传播不准确的审计信息。

   审计监督工作的全面跟上,审计署已开始进入救灾款使用的审计,并将每月公布使用情况。这样的要求值得推崇。无疑是为赈灾款物的安全、合法使用铺设了一条带电的“高压线”。 “八必须”打造八万“铁军”审计员,对于援助汶川地震的各项捐赠,以及善款是否得到最大利用等问题,杜绝对侵占、截留救灾款物等问题是非常及时必要的。试想,如果没有有效的外部审计监督管理,没有一个公开透明的约束机制,可能谁都会产生质疑?打造"透明慈善",让来自社会各界的捐赠放在一只"透明的玻璃杯"里,接受捐赠者以及海内外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制约。只有建立一个透明的机制,才是对捐赠者的真正负责与尊重,才能吸引更多的爱心人士从事爱心活动,相信会激发更多人的捐赠热情,会有更多的困难人群将能得到有效救助, 让捐赠者开心、放心、 安心,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