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红酒的价值——王志纲胶东考察纪事


吴鹏/文

    五月中旬,因为一些项目的缘故,王老师赴胶东考察,自青岛,经乳山,至蓬莱,最后在荣城结束。对于胶东王老师非常熟悉,十五年前拍摄大型纪录片《北方的骚动——胶东纪事》,从此与中国北方最有代表性的胶东城市——烟台接下了不解之缘。当年那部片子轰动全国,也让他对烟台,对胶东有了深刻的认识。这次他的许多知交旧友听说他来了,纷纷赶来和他相聚。于是在他一年前曾经考察过的中粮君顶酒庄,王老师和新朋旧友把酒言欢,笑谈当年往事(右图-坐落在高尔夫球场和葡萄园中的烟台君顶葡萄酒庄).


    酒庄的老总特地端出了两款君顶的酒庄酒。他介绍说,真正的酒庄酒一定要用自己酒庄的葡萄,在自己的酒庄酿造。为了保证葡萄酒的品位,葡萄最少应该是五六年以上的,而且每亩地的葡萄应该是限产的,这样才能保证葡萄的糖分和品质。所以我们今天喝到的两款红酒,需要十年的功夫。没有十年前的准备,我们今天就喝不到这样的酒。真正的精品需要的是时光的沉淀。
 

    一席话挑起了大家的兴头,纷纷举杯,察其色,闻其味,微微啜上一口,品味它的凝重或者轻灵,吸入一口气,体会它在空气的氧化作用下发生的微妙变化。人说葡萄酒是有生命的,酿造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在孕育她的个性,沉睡经年,所以开瓶后要放上一段时间,叫做醒酒,如同唤醒一个沉睡的美人。而后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配餐的变化,随着你的心情,她也展现出不同的风姿。每一瓶酒都有她的不同之处,而这也正是她的魅力所在。
    王老师说他平日应酬多喝的是茅台,喝红酒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几年前他应邀参加达沃斯论坛的时候曾经参观过瑞士的一个小酒庄,酒庄的主人带领他参观了酒窖之后,精心挑选了几支酒,如同怀抱婴儿一般郑重其事地端给客人。面对着雪山,探讨历史风物,细品那一杯红酒同时也是在体会一个地方的发展历程。
    像瑞士这个地方资源很匮乏,山地种粮食不够,种水果也养不活。100年前的瑞士人很穷困,所以男人都去当雇佣兵,直到现在教皇的卫队还是瑞士人。但是伴随整个欧洲经济的起飞,瑞士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人们竞相前往的天堂。它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打休闲牌,欧洲庞大的消费人群巨大的购买力一下子就把瑞士提升起来,使瑞士成为全世界最著名的休闲天堂、会议中心。瑞士土地贫瘠,贫瘠的土地种不了别的庄稼,却可以栽种葡萄,如果气候和阳光条件合适的话。
    瑞士的发展过程对于烟台尤其是蓬莱来说非常有启发意义。席间,酒庄的老总介绍说,中粮最初是本着扶贫的目的来到蓬莱的。这个地方的土地沙石很多,种不了别的庄稼,农民生活非常困难,但是这个地方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种葡萄,生长季节多雨,而收获季节比较干燥。当时就引进了法国的葡萄品种,教农民种植。当地的农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因此田间管理做得特别好,所以这个地方就被当作示范区,中粮集团经常带一些客人前来参观。时间久了,对这个地方逐渐产生感情,而且越看越有味道,于是决定在这里投资建设酒庄。这样一来一是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二是由于农民土地搬迁,还搬进了新房。以前人们纷纷外逃的穷山沟变成了许多人争相前往的好地方,甚至有个老光棍因此还娶了亲。
    这个故事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前就已经被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典范而流传甚广。如今,葡萄酒产业已经成为蓬莱市的支柱产业,蓬莱作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之一也被世界所接受。来自全球的葡萄酒商纷纷抢滩蓬莱,在酒庄我们还遇到了前来寻求合作机会的法国拉斐酒庄的总经理以及正在和酒庄协商开展葡萄酒理财业务的中信银行。

    酒过三巡,王老师开始畅谈他对于烟台以及对于整个胶东半岛的理解。他说十几年前做《北方的躁动---胶东纪事》的时候,最关注的就是整个中国都在关注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其中呈现出来的很多东西也是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所关注的问题。回头来看,很多思考今天仍然不是空话和套话。
    一个地方要发展,关键是要将其最大价值挖掘出来,要实现它的最大价值就是要把它与其他地方的不同凸显出来。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特点越明显越独特越能吸引最多的人。像蓬莱这个地方,以前人们来看蓬莱八景,来看海市蜃楼,但是这种旅游还是一种价值比较低的旅游方式,一是人们可能看了一次不会来第二次,二是即便人们来看,也没有多少消费。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是从观光旅游到体验旅游,要用休闲产品吸引游客,让人留下来,在这里消费,才能真正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老板买下了远处已经停产的水泥场,据说想改造成一个葡萄酒博物馆

    作为烟台来讲,这里的人文价值、区位优势都非常明显,但是长久以来,人们印象中的烟台除了苹果就是这里是个洗海澡的地方,还没有到休闲渡假的程度,更谈不上像瑞士那样利用休闲资源发展会展等高端产业。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土地资源是有限的,要想持续健康的发展,一是要挖掘土地的最大价值,二是要能让土地持续地产生价值。
有的地方政府将土地拍卖,好像是实现了最大价值,但是存在很多问题:土地的价值和城市及其所处区位的价值相关,城市的价值没有被挖掘出来的时候,土地的价格再高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而且卖地最大的问题在于这是短期行为,这届政府把地卖光了,后面的人怎么办。如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块贫瘠的土地,价值很小,但是种上葡萄就升值了,但是光种葡萄的价值也许和种苹果的价值差不多,而酿成红酒这个价值又不一样了。酿酒的价值也有不同,是批量生产大众化的酒还是精雕细琢成为名牌的酒庄酒,价值也有非常大的区别。
    一个地方,光是有一些观光景点,在这个时代是吸引不了太多的人来旅游的,但是对于一个拥有极佳资源条件的地方来说,如果能够打造合适的休闲产品,就可以吸引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人来消费,关键在于这个产品的能级是不是够。
    在这个机械化复制的时代,最难得的就是个性化的产品,是需要漫长时光慢慢锤炼的产品,其它的东西都容易得到,唯独时间着急不得。比如我们喝的这杯红酒,没有十年的准备,今天就喝不到。像今天的烟台,这种产品已经初具雏形,葡萄酒产业已经初成规模,蓬莱作为葡萄产地在世界上也得到了承认,这是最核心的资源,即便别人现在想要模仿,也已经落后了十年的时光,这是最大的优势。(下图-酒窖)


    烟台未来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这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把烟台的核心优势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上卖出去。卖葡萄比卖粮食收入高,卖葡萄酒又比卖葡萄收入高,而卖名牌酒又比卖普通酒收入高。这是一个显白的事实,但是有很深的道理,而且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卖产品不如卖技术,卖技术不如卖标准。放到旅游上也是一样,观光旅游就像是卖葡萄的阶段,卖葡萄酒要高一个层次,而比卖葡萄酒更高的是卖一种生活方式。
就像当年王老师在给茅台做策划时指出的,酒的最高阶段是文化酒的阶段,红酒也是如此,她的独特个性,她的文化底蕴决定了消费红酒其实就是在消费一种文化。而伴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这种消费已经成为一种趋势。红酒不应该单单是作为一个产品来卖,而应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
    这是一种闲暇的生活方式,这是一种个性的生活方式,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有一句很老套的话叫做,一滴水只有在海中才不会干涸,而红酒只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构成部分的时候,才能发挥出他的最大价值。因为有形的产品是有价的,而无形的氛围和韵味是无价的。
    现在君顶酒庄已经提升了所在地的价值,已经解决了这里的农民问题,现在是升级的时候了。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希望通过复制这种模式,解决更多的农民问题,另一方面,他希望把这种价值再提升一些,成为一个城市旅游产业的抓手。对于企业来讲,做酒庄酒已经实现了很高的附加值,通过西班牙风格的酒庄,通过高端营销的手段,已经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价值,但是还没有上升到卖技术和卖标准的层次。
    王老师讲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技术标准与国际接轨,而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种标准的制定者。通过SPA,高尔夫等休闲产品打造一种生活方式,掌握这种生活方式的话语权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而且这种高端的产品将会极大地拉升整个城市的价值,就像迪拜和拉斯维加斯的发展所证明的那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8年一开年就用两期的篇幅做了一个大专题:寻找天府。第一期梳理中国历史上曾经被称之为天府的地方,除了人们熟知的以“天府之国”享誉全国的成都之外,还有六个地方曾经被称为天府,比如关中。第二期则品评中国若许膏腴之地谁有资格成为新的天府。在评选之初,评委们就强调,天府之国不仅要物产丰腴,更重要的是环境宜居,人们的幸福感程度高。胶东半岛在31个候选地中名列第四。
    除了葡萄海岸这样本身比较贫瘠的土地,胶东半岛的大部分土地还是非常肥沃的,物产也非常丰富,但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仅仅靠卖产品是难以获得长足的发展的,烟台的模式应该成为整个胶东半岛发展的一个范本。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应该套用这个模式,但是这个思路应该说是代表了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