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连载2)


 

 第四节 GNP及经济增长率
 
现将韩国1975—1992年间各年度GNP、经济增长率、人均GNP列表如下:
 

年度
国民生产总值(不变)
国民生产总值(不变)
国民生产总值(经常)
金额(10亿W)
GNP增长率
换算成美元(10亿$)
1975
37143.3
6.4
20.9
1980
52260.8
-3.7
60.5
1985
78088.4
7.0
89.7
1986
88173.5
12.9
102.8
1987
99611.6
13.0
128.9
1988
111979.9
12.4
172.8
1989
119534.8
6.7
210.1
1990
130373.6
9.0
237.9
1991
141585.6
8.4
280.9
1992
240695.5
4.7
194.5

 
 

年度
人均GNP(美元)
1961
82
1975
594
1980
1592
1986
2505
1987
3110
1988
4127
1989
4968
1990
5459
1991
6518
1992
6749

 
                           
 
-12-
第五节 产业结构及其优势
12. 产业结构。
首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构成比变化请参见下表:

年度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53
42.3
12.7
45
1957
39.7
18.3
42
1960
38.2
20.5
41.2
1981
15.6
31.1
53.1
1982
14.7
30.4
54.9
1986
11.5
32.6
55.9
1987
10.5
33.0
56.4
1988
10.5
33.2
56.3
1989
10.1
31.8
58.0
1990
9.1
29.6
61.3
1991
8.9
29.1
62.3
1992
6.5
32.6
60.9

预计届至2000年韩国的产业结构构成将是:第一产业占4.5%,制造业占32%。
其次,我们将着重阐述韩国对产业结构调整所采取的战略。韩国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依照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需要,施行有计划地优先发展一些部门,以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所谓不均等发展战略。下面我们分别就各历史时期的产业结构调整加以阐述。
①经济混乱时期。在1945—1961年问,韩国的主导产业是以“三白”产业为主,亦即制糖、面粉加工和绵、毛纺织工业。
②l962—1966年间,亦即在第1个5年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产业是电力、水泥、纺织、食品等产业。
③第2个5年计划期间(1967—1971年间)。重点发展的产业是合成纤维、电力、机械、石油精炼等产业。
在60年代的10年间,韩国重点发展了包括纺织、服装业在内的杂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纺织等轻工业产值的比重仍占压倒优势,出口产品主要以纺织品、胶合板等杂货类为主。
④第3个5年计划第4个5年计划的前3年(1972—1979)期间属实施重化学工业计划-13-
时期。重点扶植的产业是钢铁、造船、电子、机械、非铁金属和化学等6个部门。在此期间,1973年第2产业的产值比重首次超过第1产业,1976年重化工业的比重亦首次超过轻工业比重,整个制造业的比重为27.6%。
⑤1980—1985年间的景气停滞期。经历了1977—1978两年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之后,迎来了1979年的世界性第2次石油危机,因之促使进口原油价格上涨,随之国际金融利率持续上升。韩国国内经济环境亦因应巨变:外债锐增,不动产投机之风盛行,消费过热抬头,工资急剧上升引发了通货膨胀,财团间的竞争激化随之诱发了重化工业投资失控、重复投资和设备过剩等国民经济过热、失调现象。这表明,韩国推行的重化工业化计划遭到挫折和失败。关于此,则需溯源探究朴正熙制订该计划的初衷。如前所述,尼克松欲结束陷于泥沼的越南战争的同时,亦衍生从韩国撤出美军的意念。在军事、经济极度依赖美国的朴正熙政权所面临的最紧要的课题当然就是加速常规武器国产化,因此重化学工业化所选定的6个重点发展产业均直接、间接地与武器生产有关。不仅如此,该计划的设想规模还远超过韩国所需武器的规模。基于此,机械产业当然就成为整个重化学工业计划的“中枢事业”。换言之,与此有关的昌原机械中心(昌原机械工团)被视为该计划的中心,其引人注目的程度达到其成功与否可成为判断重化学工业计划成败的试金石。1982年版的“韩国经济白书”断言:“重化学工业建设是不合理的。其原因是,以借取石油美元并且采用出口战略试图一举建成原料、机械产业,以达到一举建立工业化自立基础的政策是极不合理的,亦即试图建设对韩国来说具有比较优势,但是其国际竞争力薄弱的产业,无论就其建设速度、方法都是韩国经济实力远不能承受得了的;一部分非铁金属、石油化工等原料工业的建设是基于计划拟制初期基于石油价格低廉的国际经济展望、产业保护率高等因素的估计,从而对其相对比较优势作出错误的估计;第4个5年计划初期,民间企业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政府又轻率地予以支持,致使每个领域均有许多企业重复地介入,从而丧失其规模经济性和国际竞争力,致使在短期内使重化学工业建设处于滥建状态;韩国尚且不具备与之相称的技术实力、人才和零部件供给能力。总之,是由于对作为出口战略基础的国际竞争力的判断失误,加之支持大规模重化学工业建设的金融、技术基础不足,从而造成所建设的重化学工业开工率低,这实属对经济合理性判断方面不合理的重化学工业建设,不合理的经济运作,是对过去经济开发过程取得成功的自信的反映,亦是对经济性、合理性理论采取粗心、草率态度的结果。”所谓过去经济开发的成功,无非是依赖向外国借债而建立起包括纺织、服装、制鞋在内的杂货类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当初开始实施重化学工业计划之际唯一有利之处就是可以低利方式引进外资-14-
借款,届至J979年之际,连这一条件也发生急剧变化,亦即此时受美国高金融利率政策的影响,石油美元金融利率骤升,凡属借助石油美元实施工业化的各国均陷入外债危机,当然韩国亦不能逃脱此厄运。
1979年10月朴正熙被暗杀事件加剧了经济萧条与不稳定的趋势。首先,外国直接投资、融通资金骤减,国内企业投资意欲锐降。加之l980年5月的光州事件更使整个经济活动趋于萎缩。l980年的经济增长率陷于自实施5年经济计划以来的最低点.为-5.2%,又适逢农业生产遭受严重冷害,工矿业生产的增长率为-1.1%,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社会资本收益下降3.4%,设备投资激减30%。原定第四个5年计划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9.2%.实际增长率仅为5.8%。工业产品、产量、进出口等计划指标均未实现。物价却大幅度上涨.其原定计划目标为6.8%。而实际年平均高达19.7%。
  第五个5年计划(1982—1986)的目标规定为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一改过去的单纯追求高速增长的路线,首次提出以均衡、稳定的经济增长作为这5年计划的目标。为此韩国政府着手进行产业内调整。特别是将保有过剩的轿车、发电、柴油发动动机、重型电力机械、通讯等部门的设备,可以超越有关企业集团实施淘汰、合并等措施,并且合理使用人员。例如对于开工率急剧下降40%的轿车制造业,由现代集团把新韩汽车公司兼并为一个企业。拖拉机、公共汽车制造业则令大宇财团与起亚产业公司进行生产专业化分工。此外,对面临各种困难的财团.亦对其所属生产效率低的企业予以整顿。因此可以说,80年代前半期韩国经济是处于“景气沉滞期”。由于经济调整,收缩经济战线,于是在此5年计划期间的主导产业较重化学工业计划原定的主导产业缩小到钢铁、造船、汽车、电子和纺织等产业。其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放在这些产业的内部调整、整顿上。
  为实施国民经济调整,全斗焕政权采取了下述稳定经济措施把稳定物价作为整顿经济的首选目标,政府通过控制货币发行量、规定工资的基本限额、冻结公务员工资、对企业提高工资加以强行遏制、公布工资增加准则等措施以抑制通货膨胀;实行部分国营商业银行民营化;整顿不实企业;正式提出促进技术开发的政策;压缩、延缓实施重大工程项目以压缩向国外借款额,严格向国外借款的审批制度;对财阀规定若干限制法规;实施进口自由化政策。
  ⑥第2次经济高速发展(1986—1989)。在此5年计划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增加对机械、电子等有前途的制造业部门的投资;促进能提高就业率的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植与咨询、设计、产品上市、销售等改进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有直接关联的信息和知识密集型软产业。-15-
与此同时,为改进贸易收支,在此计划期间,出口则是以电子、机械、零部件等技术密集型产品为中心,其年平均增长率将按8.8%的速度增长。
  制造业的结构发生如下变化:纺织、食品等轻工业产值比重业已下降;重化学工业的电子、电气等产业所占的比重有增长之势;在重化学工业化初期占有很大比重的化学工业等基础产业的比重,与机械类产业比重持续增长相对比,呈显著下降的倾向。以电气、电子产业为例,1980年仅占制造业的7.5%,其后逐年顺利增长。1988年其在制造业所占的比重增至15.3%。机械类占制造业的比重呈稳定增长的态势。1980年机械类占制造业的比重为2.5%,1984年为3.7%,1988年提高至5.5%。
  由于韩国的经济形态属出口导向型,因而观其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亦明显显示出其产业结构变化的动向。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出口商品结构也同时随之变化。作为一次产品的林业和水产品出口额,1980年占总出口额的7.5%,至1989年则大幅度下降至3.8%。纺织品的出口比重,1980年占总出口额的28.8%,之后逐年下滑,1989年下降至24.3%,开始低于电气、电子产品的出口比重。电气、电子产品1980年占总出口额的12.1%,1984年占16.2%,1989年则跃到27.4%,并且一举超过纺织工业的出口额比重,居韩国出口商品的第一位。而电气、电子类出口产品中,尤以集成电路等电子零部件的出口增长率最为显著,其出口增长率从1980年的4.5%,增至1984年的6.8%,1989年高达11.7%,从而推动电气、电子类产品出口比重锐增。劳动密集型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出口,1980年、1984年分别占出口额的5.8%、6.2%,1989年增长至9.3%。藉1987至1988年间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经济空前繁荣之际,韩国对以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急剧增加录像机出口,之后又出现出口急剧下降之势。与家用电器出口下降的同时,1989年轿车出口比重也出现回落的趋势。
  综上所述,从1980年起韩国在80年代期间对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特别是从1986年起,伴随日元升值而出现韩元贬值、原油降价、国际金融利率下降的“三低”这一国内外形势,连续出现了4年出口繁荣的局面和贸易盈余。1986至1988年间各年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4.4%、36.2%和28.4%,从而形成了第二次经济高速发展期。
⑦韩国经济转入内需主导型经济形态及其产业的结构调整。事实上,1989年末期韩国经济就已经由出口导向型经济开始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进入1990年,作为足以表征韩国经济增长重要因素的出口愈加萧条,其后果是使持续4年之久的贸易盈余到1990年末转为48亿美元的贸易赤字。所谓内需主导,实质上就是针对其国际收支恶化、通货膨胀、出口商品国际竞争力下降而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刺激内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放慢经济增长速度,稳定经济所采取的经济发展战略。-16-
  关于此,已为1992年2月20日韩国外贸协会(KFTA)发表的一份报告所证实,该报告称:“过去的3年内,韩国经济增长主要是由有力的国内需求所推动的,而不是由出口推动的。”该报告分析经济对出口的影响时指出:1991年经济增长中仅有27.9%的份额有助于出口,而1987年1988年分别为、47.4%、35.5%,这导致1991年经济增长率仅为8.4%。自1989年末期起,韩国的出口开始陷于萎靡不振状态,近期发展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内需,产业结构变化的突出特点之一是建设业和服务业呈上升的趋势,亦即其经济的发展是依靠刺激建筑业、服务业来支撑的。而1991年出口部门的从业人员较1990年下降4.8%,为250万人。
  事实上,自1986年起,韩国就从调整产业结构入手,使其产业结构调整与其海外直接投资同步、协调。从此,韩国的海外直接投资开始走上正轨。1986至1991年间,韩国逐渐将其失去廉价劳动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例如像纺织、制鞋、玩具、家用电器、简单零部件加工、杂货类等待淘汰的产业、业种转移至东南业、中国、非洲等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与此同时,大企业将大额的资金投向美国的高技术产业,以寻求获取、学习高技术,促进本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并推动本国产业结构实现高级化。韩国中小企业对发展中国家海外直接投资将是有节制的,以不致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和出现过度失业为其前提的。因此,当前韩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暂时只能依靠内需、刺激建筑业、服务业及发展基础设施,以稳定经济。这是由于韩国与先进国家相比其整体技术差距和高技术产业差距较大,韩国作为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后行国家,即使倾其全力集中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高技术产业,在短期内亦不可能一蹴而就,迅即奏效,至少要以减缓其经济增长速度而付出沉重、痛苦的代价,因此预计1992至1996年间其经济增长的年平均速度不会超过7.5%。以1992年10月为例,当月的增长率竟降到3.1%,这是近10年来首次降至如此最低点。
  综上所述,纵观韩国多年经济发展历程,其产业结构基本格局为;60年代的产业结构是以纺织、服装等杂货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70年代是以重化学工业为主,80年代以是电子、半导体、汽车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90年代是以汽车、信息和微电子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为主,到本世纪末高技术产业的产品将成为大宗产品。  
2.支柱产业及产业的优化。
如前所述,韩国的支柱产业是汽车、纺织、电子、钢铁、造船等产业。韩国的带头产业是以半导体、微电子为中心的高技术产业以及汽车和信息产业。目前,韩国的DRAM、录像机、彩电为世界第二大生产国。其电话、个人计算机、蜂窝式电话、半导体居世界领先国家之列。据加拿大Domicity公司称:估计90年代末,韩国的电子工业将居世界第三位生产-17-
国,仅次于美国日本之后,而且超过欧洲各个国家。目前韩国的个人计算机监控器是世界最大的生产者,其消费电子产品居世界第三位,电子元件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工业电子设备居世界第十一位。韩国的电子工业l988年产值达220亿美元,1993年将达到500亿美元,2000年之际其电子工业将居世界第三。韩国贸工部为提高韩国电子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而鼓励电子工业制造商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为此应积极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以使其电子工业在2000年之际产值占世界电子工业产值的389/5。直到1995年韩国电子工业将投资52亿美元用于电子工业的技术开发。1990年业已完成40种新电子产品的开发,其中包括数字声频录音机、高速激光打印机、视频磁盘放像机。1991年韩国政府贸工部为发展信息、电子技术,特地拨款1800亿韩元,重点开发先进传真机、DRAM芯片、HDTV、中型计算机,并且在下5年重点支持微机工作站、超级计算机、超级微机、64MbitDRAM、HDTV、传真机。韩国电子工业从1991年到1995年的产值每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2.4%。特别是由于进口的电子零部件涨价,而且韩国的关键性电子零部件均需依赖从日本进口,为此韩国政府决定开拓1989年仅为0.23亿美元的ASIC半导体市场,并且以韩国电子、通讯研究中心为主进行砷化镓高速集成电路的开发及进行半导体没施自动化和不间断电源的开发,而无线电话、调制解调器和传真机的销售额则迅速增长。个人计算机主要是生产32blit机种、正在进行开发电路设计的CAD。
在1990到1994年间韩国发起投资额高达388亿美元的发展高技术的计划,其目的是到2000年使韩国成为世界上10个最发达的高技术国家之一,其中的164亿美元用于高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领域为前述之7个高技术领域。韩国政府将为此计划提供所需经费的35N。另外的226亿美元将用来改进高技术产品的制造能力,并且在7个城市建立高技术中心。韩国政府在今后5年(1990~1994年)内增加对高技术产业的投资,使投资额占到GNP的2.6%。
韩国在80年代后半期,其轿车工业的发展极为迅速,产品销往90多个国家和地区,历年出口额已累积达400多万辆,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1988年、1989年、1990年韩国出口汽车分别为57.6万辆、36.6万辆、34.7万辆,其金额分别为33.53亿美元、23.18亿美元和I19。36亿美元。1991年韩国汽车出口又采取多元化战略,进一步开拓东、西欧市场,使其汽车出口增长49%。近期,韩国政府又拟定了一项庞大的发展其汽车工业的计划,即“X一五计划”,此汁划可使目前韩国处于世界第十位汽车生产国跃升至2000年的第五大汽车生产国。目前韩国汽车的年生产能力为280万辆。因为其国内市场业已饱和,销售呆滞,1992年产最为170万辆,出口达45万辆,到2000年其汽车生产能力将增至400万辆,-18-
出口达120万辆。“X—五计划”分为三个阶段,其第一阶段将把产量增至280万辆,出口为62万辆,努力开发自己的车型,将核心零部件生产技术移植到国内;第二阶段是到1997年为止,届时将汽车产量提高到350万辆;第三阶段为2000年,其产量将达400万辆。与此相对照的,我国汽车工业j991年各种车型总产量仅为71万辆,轿车生产仅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少量出口。1991年出口额为2。9亿美元。台湾省的汽车工业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高,因此汽车出口量亦微乎其徽。
韩国政府为了支持产业活动的信息化,欲加强信息通讯产业的竞争力,鼓励民问企业进一步参与信息、通讯产业活动,并且建立大学和企业结合为整体的技术开发体制,到J995年建立额度为2000亿w的信息通讯振兴基金,以积极支持信息、通讯企业的技术开发。为加强国内软件技术开发,培养专门人才而加强软件工业中心的建设,并且将软件产业提高到与制造业相若的水平,为此要建立、整顿各种制度。为了实现全社会的信息化,就要提高国民对信息化的认识水平,充分了解其重要性并且积极地予以利用,为此要在第七个5年计划期间要建成行政电子计算机网络和国家基干计算机网络,普及作为信息社会基本设备的计算机和终端机,并且提高国民对信息化的适应能力。
3.产业的优势比较分析。
①按照产业划分的产业增长率沿革
韩国的制造业在整个80年代虽然比70年代的增长率有所减慢,但是80年代占主导的却是表现在销售额、产品的附加值及从业人员雇佣率等方面的增长,关于此请参见下表:
 

 
销售额增长率%
雇佣增加率%
附加价值增长率%
1970—79年
1980—8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1970—79年
1980—89年
所有产业
32.3
14.5
3.9
2.8
31.o
19.8
制造业
35.6
14.2
10.4
5.6
35.5
16.4

       资料来源:韩国产业研究院

 
1960—1970年
1971—1980年
1981—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GNP增长率(%)
9.2
7.7
9.6
9.0
8.6
4.7
制造业
(16.8)
(15.5)
(12.2)
8.4
7.0
 
出口增长率
35.2
3S.6
15.2
4.16
10.6
6.8

80年代主要产业生产增长率的变化态势是:
——纺织、钢铁、造船、石油化工、重型电机、水泥等产业
处于整个制造业平均发展水平以下的低速增长。
——汽车、半导体、计算机、精细化工、照相机等产业显示
出高于整个制造业平均发展水平的高速增长。
②80年代按业种划分的相对比较优势结构的变化
——相对比较优势明显的产业群(即比较优势指数高于300者):纺织(360)、家电(440)、半导体(622)、造船(381)、制鞋(857)、玩具(668)。
——具有某些相对比较优势或者相对比较优势有明显改善的产业群:钢铁(200)、石油化工(181)、汽车(164)、通讯设备(120)、汁算机(20—93)、数控机床(0—31)。
——仍持续处于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群:精细化学品(49)、建筑用重型设备(11)、纺织机械(35)、家具(48)。
③各国家和地区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率高的产业业种:
日本:除轻工业和化学工业以外的重工业和半导体等高技术产业
美国:石油化工、计算机、半导体等高技术产业
欧共体:除半导体、造船之外的绝大多数产业
台湾省:数控机床、计算机、通讯设备、制鞋等产业
韩国在80年代期间绝大多数产业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都有所提高。特别是汽车、半导体、家电、造船、制鞋、玩具等产业的增长极为明显,数控机床等产业用机械、一般机械、精细化学品落后,其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率处于极低水平。
关于韩国各产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率情况可参见本书科技实力部分的详尽表格。
④近几年韩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取得长足的进展。据日本“钻石周刊”1992年7月18-20-
日报道:1992年1至5月份韩国的出口商品中以汽车和石油产品出口锋势尤键。特别是乙烯生产能力锐增,从1990年现存的125万吨生产能力,剧增至1992年9月的325万吨,其生产能力约为中国1992年生产能力的2倍。
——至于韩国今后产业优化方面,特别是集中将其产业结构调整转向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动向请参见本书的科技实力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