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手写苍凉


圣手写苍凉

 

唐朝大诗人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何能担此几与李白齐名的盛誉,各家、个人,都有各自的解读路径。

能够被称为某圣或者圣某的,多少总是代表了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至少是有一个好运气,如陆游说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在下看来,王昌龄的诗,能否长久流传并被称颂,在于他把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感悟,隐藏在了诗的字里行间。现以其中《芙蓉楼送辛渐》尝试解读。

寒雨连江夜入吴”,在诗的开头一句,我们能体会到什么?首先是水。雨水,江水。还有水的流动,从上而下的雨,大地上纵横的江。其次,有温度,一个寒字开头,把整个诗歌以及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感悟,高度简练地凝缩。还有时间,一个夜字,把我们这个世界最基本的两个状态尺度,传神地确定下来了。更加令我们产生联想的,是诗歌里所隐含着的。虽然字面直观上,仅仅写了如上元素,但世界其实都是紧密联系着的。水,或者是天空中的雨,或者是大地上的江,而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驱动着夜晚来到这个天地之间的呢?作者用七个字,为我们勾画出了一个空灵、动感、立体的直观有形世界的大场面。

老子在《道德经》曾经教诲过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水几近于道”。在地球这个水星球环境中,水,最基础也最重要。王昌龄的诗,正是从水这个元素入手,动静结合地描述了世界运行的一个片刻。同时,启发我们领悟其背后,那无形和伟大的力量,自然规则的大道。

平明送客楚山孤”,一般传统的理解,说在清晨到来的时候送别客人,并用楚山衬托人的思绪。这样理解当然没错。诗歌的魅力,在于它含义的多解性,在于不是通过语法而是通过读者的感悟来解读。如果强调语法解读的唯一和正确性,那诗歌就是符合语法逻辑的现代白话文,而不是诗歌了。诗歌,反映着境界。

诗歌的这一句,主要是围绕着“土”这样一个元素,并同样隐含着博大的世界观来展开的。直观上,我们看到了,天地之间的际线出现了,随着地球与太阳和月亮位置的变化,夜晚和白昼的间隙,称为明的那种状态或者说时刻,也刚好到来了。置根于大地中的山,与躁动的世间比较,静止而独立地矗立着,成为人们高山仰止的模范和榜样。一个送字,同入字一样,传神地表达了这个世界广泛的生命运动。并不是仅仅是人才有生命和能够运动的。

把世界的一切,都归结成对于人的衬托,把这句话理解成人的伤感与情怀,略显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的局限。伤感的思绪,和没有觉悟的人生,在大自然面前,都是平等的过客。两相比较,是境界不同的容量与胸怀。人能象楚山一样知止,与自然规则同步,平明也许就没有那么辛苦地对人不知疲倦地送来送去地教诲了。

洛阳亲友如相问”,这一句,是直观写人这样一个元素的。亲也好,友也罢,都是关于社会关系问题的。如和相,是有着特别的含义的。而问候,作为语言的开端,语言,又作为人的行为的开端,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作为一种世界运行原理的一部分,也许形式上有各式各样的创新,但在本质上,从来没有什么改变。在这个世界里,人之间的因缘或者说因果,在如上。人生的相互影响在这个相上,而路径的选择,则是在问上。

“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一句,是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天、地、人、道这样的世界结构的一个总的动态贯穿。贯穿当然要体现在人上。玉壶,是什么样的壶?一片是什么?是什么样的单位?有多大?代表着什么?大诗人虚实相间,把自己对于世界的领悟,跃然纸上,给我们留下了对于时间的无穷的回味,对于世界和生命的悠长的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