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道学产生的地望
世界上产生最早的唯物辨证哲学,是中国的道学。其产生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历史上。
我们对于社会历史从各方面的研究都表明,不论任何时代,在一个面积广大的地域之中,人类生产、生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都是有先有后,参差不齐的,而越是在古代历史上,其先进与落后的差距也就越大,这是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造成的,是古代交通、信息、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不发达条件所制约的。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也自然不会是像变魔术那样,一夜之间在神州大地上就普遍产生并应用了起来。因为,一种科学的、系统的哲学思想理论,它必须是在一种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已经相当进步,人们在对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生产、生活发生极大变化,这种变化又同时引起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认识中,进行了长期的历史观察,并积累了相当丰富经验的基础之上,进行反复思考、验证之后,方才有可能总结出一种符合客观自然规律的完整理论。然后才能在全社会逐步传播开去,传承下来。
那么,中国的道学思想理论到底是在中国的什么地方首先产生的呢?现在已有人开始对八卦最初产生于中国的什么地方发生了兴趣,开始了探索性的研究。竟管这种研究,在方法上还不尽科学,研究者也很稚嫩,但这种研究的本身,意义是重大的,是应当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的。例如,1993年10月在河南省巩义市召开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对于八卦最初创立究竟是在中国的什么地方,就讨论得十分热烈。会上,有学者还试图用现在的一些自然现象,以美术创作的形式加以解释……
当然,对于历史问题,是不能够以文艺创作的方法来解释,也不能依现在某地的地形和自然环境相联系,而行推断的。这是因为,沧海桑田,在漫长的历史上,地形、地貌,以及人类生活的主要地点等,都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因此,对于历史问题的探讨,必须通过对历史作客观而又详尽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才有可能获得进展。对于道学产生的地方,我们是很难做到准确认知的,我们只能够在地域方面确定一个大体上的地望,即使如此,我们恐怕也得从古人类生存发展的主要地域,古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域,上古重大史事的集中发生地域,文化发达与历史地理变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仔细的研究,特别是要结合百年以来中国的考古研究成果,才有可能确定出一个中国道学产生的大体地望。下面,我们就此试作一个探讨。
(一)古人类繁衍发展的主要地域
“举世公认,中国考古学的发展,正在经历自己的黄金时代”。“根据新石器时代考古的现有收获,结合古史传说和民族志资料,进行我国原始氏族公社发展和解体历史的深入研究,已经可以写出内容比较充实、生动的中国原始社会史”①。倘依此而向旧石器时代推及,将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中国将
——————————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考古学的黄金时代》,载《考古》1984年第10期。
相当于中石器时代的“细石器时代”包括在旧石器时代中)、新石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大量古猿人、古人、新人化石遗址及邻近国家的考古发现,综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写出一部黄色人种的形成和发展史,其材料也是充足的。我们利用考古发现的大量资料,以及考古学研究的丰硕成果,再结合中国古史记载、传说,对中国道学产生的大体地望进行一个探讨性的判断,是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的,至少这可以给研究者提供一个可资参考的轮廓。
古人类化石材料的发现,是研究人类生存发展及所在地域的最主要证据。现在,中国大地上所发现的重要古人类生活遗址、生产生活用具、各种动物和人类化石的主要地点有:
⑴ 云南禄丰石灰坝腊玛古猿,距今约一千万至八百万年;
⑵ 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距今约三百零六万年至一百三十六万年;
⑶ 安徽繁昌人字洞遗址,距今约二百四十万到二百万年;
⑷ 重庆市龙骨坡“巫山人”,距今约二百万年左右;
⑸ 山西苪城西侯度遗址,距今约一百八十万年左右;
⑹ 云南元谋县“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左右;
⑺ 河北阳原马圈沟遗址,距今一百五十多万年;
⑻ 河北阳原小长梁遗址,经国际专家古地磁测定,距今一百三十六万年;
⑼ 河北阳原东谷坨遗址,层位及年代同小长梁一样,距今一百三十六万年;
⑽ 河北阳原飞梁遗址,距今约一百三十多万年;
⑾ 河北阳原岑家湾遗址,距今约一百三十多万年;
⑿ 河北阳原半山遗址,距今约一百三十多万年;
⒀ 河北阳原霍家地遗址,距今约一百三十多万年;
⒁ 山西苪城“匼河人”,距今约一百万年;
⒂ 湖北郧县“郧县人”,距今约一百万至六十万年;
⒃ 安徽和县“龙潭洞人”,距今约七十万至六十万年;
⒄ 陕西蓝田县“蓝田人”,距今七十万至六十万年;
⒅ 北京市周口店“北京人”,距今五十万至二十三万年;
⒆ 山西大同青磁窑遗址,约为中更新世后期,具体年代尚难确定;
⒇ 陕西大荔县“大荔人”,距今约二十万年;
关于世界人类的起源地,世界上的古人类学家、古气候、古地理、古地质以及所有关心这一问题的学者们,都在积极进研究,但直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的定论,西方一些学者认为人类的最初起源地在非洲,这个观点在学术界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恩格斯的推测,是“在热带的或亚热带的森林中”①;我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贾兰坡先生依他的研究,主张人类的起源中心是在亚洲的南部②;我认为,“世界人类起源的中心是亚洲南部,其具体位置是印度陆地板块与亚洲陆地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海周围丛林”③,此后,伴随着喜马拉雅运动,古特提斯海消失,喜马拉雅山崛起,古猿生存条件受到破坏,向四方迁徙而生存、繁衍、发展、进化,形成了不同的人种和不同的人类文明起源地:退居于喜马拉雅山南的古猿类,只能沿喜马拉雅、兴都库什山脉南缘向东西迁徙。向西进入幼发拉底、底格里斯两河流域者,创造了后来的巴比伦文明;由此而继续西迁,进入非洲尼罗河流域的,进化为尼格罗人种,创造了古埃及文明;而从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向地中海北岸、渐次往
——————————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载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7页。
② 贾兰坡:《中国大陆上的远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3~7页。
③ 曲辰:《桑干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载《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12卷第三期。
欧洲大陆迁徙者,创造了古希腊文明,形成了欧罗巴人种;原处于喜马拉雅山南、在印度半岛发展进化者,创造了后来的古印度文明。其中有一些又沿印度支那、马来半岛迁进大洋洲。这就是为什么澳大利亚土著居民在肤色上像尼格罗人,而在长相上则与斯里兰卡居民相像的历史原因①;而当被崛起的喜马拉雅山分割至斯山之北的古猿类,就进入了一个古人类独立进化与发展的地理单元之中:因为,发生于古生代的加里东、华力西运动不仅造成了乌拉尔山、萨彦岭、天山、阿尔泰山,其运动应力又与后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应力结合,形成了帕米尔高原和昆仑山。如此,喜马拉雅山的崛起,就把发展进化中的腊玛古猿赶进了西面、北面为高山,东临大海、与外部隔绝的地域,又最后关上东南面的了大门。这就使地处东亚的中华大地形成了一个人种——黄色蒙古人种的历史进化、形成地理单元。
人类生存发展以及文明进程、文化发达、文化特点等,都是和人类生存、发展、进化的特定地域中地理、自然、气候、物产,以及这些自然条件在历史上的变化密不可分的。而自然环境与自然条件则又与地质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桑干河流域因为正处于燕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应力结合与转换地带,这就是造成冀西北串珠式山间断陷盆地的成因。这些串珠式山间断陷盆地的形成,控制了该流域内的水系发育,形成了以山间地垒山地熊耳山脉为中心的“大同”、“涿鹿”、“张家口”内陆古湖的“品”字形分布。其动物、植物、水源、地形、气候等要素,构成了古猿类生存、发展、向人类进化的一个理想摇篮。自河北阳原泥河湾古人类遗址发现以来,中国、美国、日本、法国等许多国家的古人类学家、古生物学家、古
———————
① 吴汝康等:《人类发展史》,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263页。
地质学家、古地理学家、古气候学家、考古学家、海洋学家、地震学家们都高度重视并进行长期而深入的研究。他们认为“泥河湾在空间上可以看成是阳原盆地、蔚县和大同盆地的地理综合;在时间上可以看作为整个旧石器时代甚至一直到新石器时代的全过程”①;“泥河湾期的人类化石和石器比‘中国猿人’的化石和石器,更要原始得多”②,“在桑干河流域及邻近地区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和细石器文化遗址从老到新构成一个完整的系列。”③
但是,古猿进入东亚这个地理单元之中,是并不知道桑干河、汾河流域是理想的生存地方的,他们是在盲无目的四散迁徙之中,接受无情的自然选择:迁徙到了自然条件恶劣之地就与环境抗争而艰难生存,走出困境者就生,走不出困境者就死。进入条件差的地域就群体逐步减少,进入条件优越的地域,就繁衍发展。其时,中国的南方气候炎热,雨量充沛,沼泽遍布,蚊蝇肆虐,瘴疠横行,是不利于古猿生存的;纬度超过50°的地方又因寒冷造成条件恶劣难以生存;同样,在青藏高原,古猿类亦同样难以立足。
上述我们所列的全国古猿、古人、新人化石及重要文化遗址中,仅汾河、桑干河这“小两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其遗址就占全国遗址总数的60%以上。
从喜马拉雅山北麓向桑干河、汾河流域迁徙,自然要经过
——————————
① 谢飞:《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前言》,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② 贾兰坡、王建:《泥河湾的地层才是最早人类的踏脚地》,载1957年第1期《科学通报》。
③ 尤玉柱、李壮伟:《从桑干河流域几处遗址的发现看我国细石器文化的起源》,载1980年第三期《山西大学学报》。
西藏、云南一带,经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这一地带,而进入这个“小两河流域”,考古研究也证明:“旧石器文化在山西是由南向北发展的”①。如此,我们将古猿、猿人迁徙路线的遗址与汾河、桑干河流域的遗址加在一起,则占全国总遗址的80%。
此后,四十万年、十万年前的大同火山群喷发,造成了该区域内古人类的向四处迁徙;三万年前构造运动造成的恒山大断裂、三个古湖门栏山体断裂,致使古湖湖水下泄,并于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的桑干河形成,又造成了古人类几次更大规模的四处迁徙。古人类伴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进行了生产、生活的巨大历史变革,由自然采集和狩猎,转向以畜牧业为主的经济生产,并最终转向了农耕经济生产……如果我们将距今四十万年、十万年、三万年由于大同火山群喷发、恒山及“大同”、“涿鹿”、“张家口”三个古湖门栏山体断裂,造成湖水下泄时的古人类四散迁徙也考虑进去,则几乎可以含盖全国所有已发现的古人类生活遗址,并在年代学研究上基本吻合。如安志敏1980年11月在日本明治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和考古学研究室及考古学陈列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活动的学术讲演中说:河北阳原虎头梁等桑干河流域的早期细石器遗存,“可能是细石器的产生中心”,它与日本国细石器文化有着源流关系。因为,起源于桑干河流域的细石器文化,在距今三万年以来的历史上,不仅传播于全中国广大的地域,而且“还影响到东北亚和西北美洲的广大地区”。安先生认为,“这是值得探索和具有世界意义的考古问题之一”。
——————————
① 贾兰坡、王建:《山西旧石器的研究现状及其展望》,载《文物》1962年第4、5期。
除了汾河、桑干河流域之外,中国任何地域的古人类生活遗址,都从地域上、时间上构不成单独的由猿到人的发展序列:有早期遗址的,无中、晚期遗址与之相配;有晚期遗址者,又缺早期、中期遗址为其发展的源头
(二)古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域
哲学是什么?哲学是关于天体、地球、人类的产生、发展、演变的一种综合性规律研究之学问,它是人类认识天地自然与人类自身的高瞻远瞩、博大精深、推动人类社会按着客观规律不断进行变法革新,从而不断取得人类文明发展与进步的高度智慧之学。因此,它的产生,没有高度的文化发展,是根本不可能的。桑干河、汾河这个“小两河流域”,不仅是黄色蒙古人种形成的摇篮,而且在数百万年的人类发展进化历史上,一直是文化发展的领先地域:
⑴ 旧石器时代,桑干河流域古人类石器制造技术领先于其它地域数十万年。
泥河湾地层发现于1921年,这里有着极其丰富的哺乳动物及各类古生物化石。1978年,汤英俊、尤玉柱、李毅,在属于下更新统的地层中,发现了一百多万年前的小长梁旧石器文化遗址,由于其石器制造技术非常先进,发掘报告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学术界的轰动和激烈争论。裴文中先生将小长梁石器同周口店石器作了比较,他说:“周口店第一地点最下层的石器,有许多个体说明是最早使用过的石器。其后,在每一地层中都有了变化,直到最上层已经成了将近晚期的式样。周口店石器进步这样快,泥河湾的石器早已开始使用。”他惊呼“(这)把周口店时期飞跃过去了”!因此,他认为报告写得“不恰当”,“不能令人信服”①。贾兰坡先生也同样“感到惊奇”,但他深信:“(既然)这些石器和古老的三趾马属发现于相同的层位中”就说明“人类创造工具历史比目前所知道的还要早”②。此后,卫奇、孟浩、成盛泉于1981年又发现了与小长梁层位相同、距离很近的东谷坨旧石器遗址,掘得石制品1443件,“东谷坨旧石器地点发现的时候,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的李华梅等正在泥河湾村一带采集古地磁测定岩石样品,他们对东谷坨地点的地层剖面进行了磁性年代学的研究,认为东谷坨旧石器的文化层形成在Jaramillo事件发生之前,估计其年代距今大约一百万年。”③现在,经国际专家对遗址的地磁测定,其年代距今为一百三十六万年。
⑵ 细石器文化,桑干河流域领先于其它地域一万年左右。
中国的考古学没有划分出“中石器时代”,细石器文化与国外考古学上的“中石器时代”有相类之处。在桑干河流域,细石器文化的起源极早,至少可以上溯到十万年前“许家窑人”时代的石叶系统小形石器。“许家窑文化遗址的石片一般都比较小,最小的只有一克重,绝大部分在30克以下”④。
世界性的考古学研究证明:在世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细石器文化有两个不同的系统:一个是几何形细石器系统,它约
——————————
① 裴文中:《讨论》,载《中国第四纪研究》第五卷第一期。
② 贾兰坡:《讨论》,载《中国第四纪研究》第五卷第一期;。
③ 卫奇、孟浩、成盛泉:《泥河湾层中新发现一处旧石器地点》,载《人类学学报》第四卷第三期。
④ 贾兰坡、卫奇:《阳高许家窑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载《考古学报》1976年第2期。
在一万八千年前,起源于地中海北岸,传播于欧洲、北非和西亚等地域;一个就是起源于桑干河流域的华北石叶细石器系统,其特点是是以长薄石片为主,用间接剥落法制造,为使用方便,常把带弯曲的一头或两头截去。棱柱状石核、锥形石核、楔形石核、扇形石核,是这个细石器系统的特点。这种典型的细石器,在桑干河流域盛行于三万年前,尔后传向东亚、北亚、东北亚和北美洲地区。1922年,R·C·安德鲁斯率领的美国中亚考察队,“从张家口出发深入外蒙腹地达1600公里。纳尔逊标出这片区域在东经97°至115°之间,……在蒙古高原上发现了极为丰富的石器时代遗存,共找到一百二十二处遗址”,都“大体上相当于华北细石叶传统发展的晚期阶段”的细石器;西伯利亚东部与华北风格一致的细石器,“与华北细石叶技术中期和晚期的发展阶段相当”;北美洲细石器“一直从阿拉斯加北端分布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哥伦比亚河流域”,“在阿拉斯加延续时间,大约为距今一万一千至八千年”;而日本北海道出土的早期细石器,经“水和法测定为距今一万七千年”①;从华北细石器文化带经青海向西藏发展,形成了青藏高原细石器文化带。现在发现的遗址有:拉乙亥、小柴达木湖畔、苏热、哈东淌、却得淌、珠洛勒、各听等,其时间大多在距今两万年至三千年之间;至于红山文化,实际上是细石器文化延续到仰韶文化时期在特定地域的一种发展体现。
⑶ 新石器时代,桑干河流域的陶器生产比全国其它地域领先三、四千年。
——————————
① 陈淳、王向前:《从细石核谈华北与东北亚及北美的史前文化联系》,原载美国《ARCTICANTHR OPOLOGY》1989年第二十六卷第二期,中译稿载《山西旧石器时代考古文集》,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
陶器是进入农业经济生产时代的标志性器物。现在的考古发现证明,在全国各地,陶器的出现,一般是在八千年左右,而桑干河流域发现最早的陶器残片,则生产于一万两千年前①。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又证明:桑乾河流域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陶器器形,既有陕西半坡、河南庙底沟的特点,又有内蒙清水河白泥窑子、河北曲阳钓鱼台、以及山东龙山文化的特点,蔚县三关、庄窠、筛子绫罗出土文物都说明了这一点。其龙山文化层出土的木炭经测定,距今(1950年)为4260±120年②,这在时间上比陕西、河南、山东的龙山文化都早。由于在桑干河流域的旧石器时代考古,主要在阳原县进行,也就是说,以熊耳山为中心的三个古湖沉积层中,只在大同古湖沉积层——泥河湾层的阳原县内重点进行,而“张家口古湖”、“涿鹿古湖”沉积层地域根本未进行过发掘研究,甚至连最基本的调查还未进行;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则只在蔚县发掘了三关、庄窠、筛子绫罗等几处遗址,其它地方未作任何发掘与研究。如此,考古学家们对桑干河流域的仰韶、龙山文化遗物为什么既包含全国各地特点,又比全国各地存在早的实际历史问题难以解释。
原始社会的文化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古人类的迁徙而造成的。发端于桑干河流域的农业文化,沿太行山东麓南下,并向南转西发展,形成了磁山文化,裴李岗和大地湾文化。向南发展,形成了大汶口、青莲岗、河姆渡、马家浜、良渚诸文
———————
① 泥河湾联合考察队:《泥河湾盆地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载《中国文物》1998年11月15日。
② 张家口考古队:《1979年蔚县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主要收获》,载1981年《考古》第2期。
化。安志敏说:“河北的磁山文化和甘肃、陕西的大地湾文化,在文化性质上与裴李岗文化比较接近,碳十四年代基本相等,甚至地层叠压关系也是一致的。这证明上述三种类型的新石器文化,构成了仰韶文化的先驱。这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研究中的重要收获之一。”①仰韶文化向东发展,形成了后来的龙山文化,向黄河上游发展,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南方文化则是从青莲岗沿海岸南下发展的结果。
(三)上古重大史事的集中发生地域
文化的高速度发展,是一种社会不断发生变革的结果,这种社会变革又必然是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而发生。唯其如此,中国古史所记载、所传说的上古重大历史事件,几乎都发生在桑干河流域,下面,我们还是按历史时期先后而述:
⑴ 庖牺氏时期。《帝王世纪》曰:“庖牺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牺。”《诗含神雾》云:“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牺。”此等杂书虽将历史分期名称当作了具体的历史人名,但都说其出于“雷泽”。“雷泽”即“
古
——————————
① 安志敏:《碳十四断代和中国新石器时代》,载《考古》1984年第3期。
② 沈长云:《从周族的起源论及黄帝氏族的发祥地》载《先秦史研究》总第二十八期。
体制”的一种反映。古籍所载的伏牺、女娲时期天塌西北,地陷东南,“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烂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女娲……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①,正是距今三万年左右恒山大断裂、大同、涿鹿、张家口三个古湖的石匣、鸡鸣、官厅三处“门栏”处山体断裂,引起古湖湖水下泄、洪水成灾的一种历史反映。
⑵ 神农氏时期。《遁甲开山图》、《春秋命历序》、《补史记·三皇本纪》、《太平御览·卷七十八》,俱言神农“兴于熊耳、龙门等山”,这与泥河湾考古的发现极为一致:泥河湾背依熊耳山,其东南即为龙门山。《管子·轻重》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淇山,在河南辉县西北、林县东南,为太行山东麓的山地,正是磁山与裴李岗文化的连接处。考古研究上的发现同古文献记载如此一致,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
⑶ 五帝时期。《山海经》、《孔子家语》、《竹书纪年》、《国语》、《史记》等书俱言:黄帝战蚩尤于涿鹿之野,败炎帝于阪泉之野,合符釜山,建都治国于涿鹿;唐尧受禅于唐,都于冀;虞舜为冀人,耕于历山,牧于潢阳,受四岳之举,得尧之禅,都于冀。按:龙门山因炎帝烈山而焚,垦荒所耕,得称“烈山”,其子柱继父而耕,为与父别,史载“厉山”,重华于斯山再耕而作《思情操》,又作“历山”。《水经注》记:“
——————————
① 《淮南子·览冥训》。
里有潘城,城西北三里有历山,山上有虞舜庙’。”又,《魏书·帝纪》及《礼志》载,从天兴三年(公元400年)至和平元年(公元460年)共有北魏五位帝王先后六次“幸广宁,登历山,祭尧、舜庙”太和十六年(公元492年)孝文帝在忙于迁都之中而下诏曰:“虞舜播太平之风,致无为之化,可祭于广宁历山”,以为定制。今河北涿鹿县城西南20公里处的历山上,建于龙山文化时期,汉、魏、辽时期多次修葺的唐尧、虞舜庙基、柱础等遗物尚在;潘城旧址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战国、汉魏时期建筑物遗址尚存,我陪安志敏、郑光先生等多次到此察看,足证古籍所载不虚。而古籍所载之“潢阳”即今之黄阳山,它是熊耳山脉的东峰,与历山仅隔一条桑干河。
(四)文化发达与自然环境变化的关系
在全世界,哲学并不是到处产生。在古代、特别是在公元十世纪前,世界上只有六个国家产生过哲学家。其中爱尔兰、阿拉伯、伊朗是在九世纪;罗马是在公元前一世纪;希腊是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国的哲学理论产生,我们已经说过,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这种哲学的难以产生,是同社会变革引起的文化进步息息相关的。而社会变革与文化进步,又同古人类所处地域中的自然环境变化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若更加简短截说,道破这个历史的秘密:这就是天、地相引,而造成极其重大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引起自然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人类在生存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为了适应这种自然条件的剧烈变化,不得不进行自我调整,进行生产、生活方式上的重大社会变革,以适应变化了的自然条件。一句话:天道、地道、人道、时变这种四维一絷的唯物辨证哲学,正是中国先民在不断降临的自然灾害面前,经过生与死的搏斗,克服一个个因重大灾害引起的自环境变化中,取得一个个的社会进步,对历史经验进行总结而产生出来的。
地形、气候变化引起自然条件产生变化。引起地形变化中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构造运动。在不同的地域,因为受到构造运动的影响不同,其地形、地貌、及自然条件的形成和变化也就不同。例如,在中国的云南贵州一带,所受到的是印度陆地板块向北推移而引发出来的“喜马拉雅运动”单一应力控制,所以,所造成的地形变化就是横断山脉那样很有规律的南北向条状褶皱带。山脉的这种有规律的节理状形成,又控制了水系的节理状发育,怒江、澜沧江、金沙江,都规规矩矩地由北向南流,而且连支流都没有;在中国的新疆等西北地区,则同时受到来自西北的加里东运动和西南的喜马拉雅运动夹击式影响,受其运动应力作用所致,岩层褶皱带便呈现出“人”字形分布,如崑崙山、阿尔金山、阿尔泰山和天山;而在桑干河流域,由于其地理位置正处于燕山运动、加里东运动、喜马拉雅运动的应力结合与转换地带。燕山运动推挤力由东北来,加里东运动应力自西北来,而喜马拉雅运动的挤压力则又从西南方向来,如此,就将这一地域的地层挤压、扭曲成了一个横跨山西、河北、北京的两省、三市、一十六县地的大三角形山间断陷与抬升地带:断陷下去的地方形成了盆地,抬升起来的岩层就变成了盆地四周的高山和盆地中央隆起的地垒山地。“地垒山地与断陷盆地是统一事物的两个侧面,在山地中间同样可以找到地貌分异的证据。阳原盆地和北部的怀安盆地之间,镶嵌着地垒山地——熊耳山。山地南北两坡因受断层控制,十分陡峭,而山体中却保留着古老和缓的地貌形态……在熊耳山中有三个哑口状分水岭(称达沟、辛窑子、李家沟)。它们皆是上新世古河道,而后成为分水岭,其形成和地貌分异息息相关。”①这种地形的形成控制该地域的水系发育,就形成为以熊耳山为中心的“品”字形内陆淡水古湖,今考古学中所称的“泥河湾层”,就是这“品” 字形古湖西南位置上的一个,考古学者称其为“大同古湖”。它包括了山西省的大同市,以及大同、怀仁、山阴、应县、朔县、浑源、阳高、广灵、和河北省的阳原、蔚县大部分或一部分,面积为九千多平方公里;其北面的一个古湖,也同样横跨山西、河北两省,包括了今张家口市,宣化、万全、怀安、以及山西省的天镇、阳高诸县地。我们可以称它为“张家口古湖”;东南方的一个,可称之为“涿鹿古湖”,它包括了涿鹿、怀来、以及北京市的延庆县。这三个“品”字形内陆淡水古湖形成后,“过了很长时间,地球上才出现人类”。是时,这里气候温和,有山有水。湖边生活着“第三纪残留下来的三趾马和蹄兔;也有第四纪的标准属,如野牛、三门马、纳马象、步氏大角鹿、巨骆驼、四不象鹿、板齿犀;还有刺猬、短耳兔、丁氏鼢鼠、直隶狼、狸、猫、肿颚貂、桑氏水獭、獾、中国鬣狗、泥河湾剑齿虎、新猎豹、李氏野猪、角鹿、翁氏转角羚羊、山东绵羊等。湖里生活着泥河湾多刺鱼和鲤鱼。湖的浅水域栖息着大量的丽蚌、蚬、螺等软体动物。”②所以,对于刚刚学会了直立行走的原始人类来说,桑干河流域是他们最理想、最适宜生存的栖息地。
——————————
① 夏正楷、刘锡清:《泥河湾层古地理环境的初步认识》载《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第四卷第三册。
② 卫奇、张畅耕、解廷奇:《“大同湖”——雁北历史上的一个湖泊》,载《地理知识》1997年第八期。
正是由于在这里繁衍、发展的古人类,食物来源是以猎获动物为主,而不是以采集植物果实挖掘其根茎为主。所以,这就引发出几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其一,是桑干流域中进化的古人类,智力发展较快。因为,植物果实、根茎有着很大程度上的静止性,而任何动物的活动性和猎获难度,都是挖植物根茎和采摘野果所难以与之相比的智力性劳动。这种客观的实际生产生活,就逼迫着古人类得动脑子,这就有利于原始人类加快从蒙昧时代向智人方向的发展进程。
其二,采摘植物果实,挖掘植物块茎的工具,所需的是较大型的石器和木棍之类,用不着作多么精细的加工。而以动物肉为食物的主要来源,其石器制造技术上就需要不断地提高和改进。切割器和尖状器的制造和使用,不是以大为好,而是以锋利为妙。不然,就不足以肢解兽体,切割皮肉,刮削骨架。这就注定了小形石叶细石器文化必然要得到发展。因为刮削器、切割器等在制造材料上,需要的是坚硬的石英岩、火成岩、玛瑙、玉石、燧石等。而坚硬石料要加工出大形工具是很难的,倒是用打击石料、剥离出薄石片的方法,再加工出各式刮削器、切割器、石钻之类尖状器,就要省事得多;桑干河流域的细石器,多以燧石为原料,如距今一百三十六万年的小长梁遗址中,以燧石为原料的石器,就占全部石器的98%。这不仅因为它石质坚硬,製造出的工具其打击泡、放射纹,非常清晰。加之燧石质的岩石,所含成分不同,不仅具有半透明的特点,而且颜色鲜艳,黑、绿、褐、黄兼俱,十分美观。这又反映出这一地域古人类的审美观。唯其如此,桑干河流域的细石器文化,正是著名的中国玉器文化的先声。仰韶、龙山文化时期的玉制礼器,就是直接脱胎于此前所常用的生产工具刀、斧、以及生活中的装饰品环、镯等,红山文化就是很好的证明。这就是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古人类,远在一百多万年前就创造出了令今天的考古学家们都“感到惊奇”的先进文化的客观历史原因;
其三,由于常期以兽肉为主要食物,门齿在撕肉、啃骨之中也就比较发育,在漫长的发达、积累、遗传性继承过程中,这又形成了黄色人种上铲形门齿的显著特点。
哲学,在现代分得名目繁杂,且见仁见智,说法不一。但依照我自己的认识,哲学就是人类的高级智慧学,它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客观规律深刻而全面的科学认知,以及将其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因此,哲学的产生,没有历史文化的高度发展和深厚积淀不行,没有对天文、地理、自然万物、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深刻认识、思考和总结不行,特别是产生于上古的哲学,更不可能由某一个个人而能创立,它应该是许多人们在漫长观察、研究、总结、积累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自然界的变化,一般说来是较为缓慢的,渐进的,有很多方面甚至是人们很难觉察的,至少是不能引起人们强烈关注进而研究的。而桑干河流域发生在三万年至一万年前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其剧烈程度与发生的频率,不仅使当时的人们极为震惊,而且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积累,最终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产生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理论体系!
桑干河流域既然是燕山、加里东、喜马拉雅运动应力结合与转换地带,由此而使这一地域的地下岩石层因扭曲、挤压、断裂,而产生移位、下陷、抬升,形成了串珠式的山间断陷盆地,并充水形成以地垒山地熊耳山为中心的“品”字形三大内陆淡水古湖,造成了山地湖边植物种属繁多,动物争相繁殖,给古人类繁衍、发展提供了一个极为理想的“摇篮”。同时它也就存在着重大灾变的必然性因素,这同样是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首先,桑干河流域是一个大陆上火山分布较多、历史上活动频繁的地方。如著名的察哈尔火山区,其熔岩形成的台地,面积约4400多平方公里。仅在大同市东南三十至五十公里的桑干河盆地中,就有二十多座第四纪火山。“东部的七个火山在中更新世开始喷发活动,大约距今三十至四十万年。在地区西部,火山熔岩覆于离石黄土之上,而又为马兰黄土覆盖。因此,这里的九个火山是在晚更新世时期,距今大约十五万年时开始活动,而在距今六至七万年时结束”①;
其次,这里是大地震多发区。大约在距今三万年左右,由于构造运动而引发的大地震,使得恒山大断裂,“大同古湖”、“张家口古湖”、“涿鹿古湖”门栏处相连薄弱的山体大断裂,三个古湖的湖水同时外泄,这正是古籍中所载的伏牺、女娲时代冀州发生大洪水的史事。至距今一万五千年左右,古
在冰期降临之后,桑干河流域原来的许多植物、特别是草本类植物的生长受到影响,这在古地层中的孢粉种属、数量上
——————————
① 裴静娴:《大同地区火山岩流烘烤沉积物的发光年龄测定》,载泥河湾研究论文选编》,第556页。
② 周延儒、张兰生、李华章:《华北更新世最后冰期以来的气候变迁》,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2年第1期。
都有极为悬殊的变化显示,这就又给很多食草类动物的生存造成了困难,从而数量大为减少。动物的锐减又给人类的狩猎生产带来严重影响,人们面临着食物来源的危机。而这一时期由于三个内陆古湖的湖水外泄,古湖沿岸因退水就形成了不少的小浅水湾。这就又给那个时候的人们捕捞湖中的鱼、蚌之类充饥物创造了绝好的条件:《周易·系辞》中说,伏牺氏时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就记载的是这类史事。那个时代没有金属斧锯可以切割粗大木材以做舟船,在深水域,在江、河、湖、海中捕捞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然“大同古湖”等因门栏处山体断裂,湖水外泄,在持续不断的湖面收缩过程中,沿湖岸就会不断出现因退水而造成的浅水湾,这就使古人类捕捞鱼蚌之类水生动物成为可能。《离》卦的卦画“
以狩猎生产为生计的古人类,是会常常挨饿的。因为死兽肉无法长期保存是一个要命的问题。如此猎物多时,要造成很大的浪费,而遇上天气变化不能狩猎或猎获无物时,饿肚皮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两万多年以前生活在桑干河流域的人们,被大自然剧变逼得发明了以网捕渔之后,就会从中受到启发,也用绳网捕活兽。久之,人们就会发现,有些禽兽是可以人工饲养的,这样,就解决了一个死兽肉难保存的大难题!于是,以“养牺牲以庖厨”①为特点的畜牧业生产时代,也就从此开始。
大批饲养禽兽,饲料就又成了难题,于是人们就又在山坡、湖岸人工种植饲草饲料,如此,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一些野生植物就得到了选育、定向培育和优化,这就为后来的进
——————————
①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
入农耕经济生产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像神话中说的,某一天早上,有甚么神鸟给人们叼来谷穗让人们种,一下子就有了农耕经济生产的发展,是绝对不会有的事!
在距今两万年前后的桑干河流域发生的事件,是特别重大、影响深刻而又深远的:山体断裂、古湖泄水而消亡,冰期出现等,必伴之以重大的天象发生。因为地球上的任何重大变化,都与宇宙天体运行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而这种在短短一万年左右的历史上,人类的生活中从狩猎到畜牧生产、从畜牧生产又转向发展农耕经济生产。这种自然变化引起人类生产、生活巨大而又深刻社会历史变革,就必然会使那一时期的生活在这里的古人类思想认识产生重大的历史进步,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天、地、人、这三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不仅如此,这天地之变,还影响到天地之间自然万物产生重大变化。而一切变化,又莫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显现出来的。这就是中国古代天、地、人、时“四维一絷”哲学产生的特殊社会历史背景与原因,是“天地定位,风雷相薄,水火相射,山泽通气”八卦定位、对立统一原则认识的特殊的社会历史基础。
综上所述,不同地域存在着不同的构造运动,不同构造运动,造成的不同的自然条件,由此而决定该地域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的历史性变化。而这些自然条件中的任何变化,都会深刻地影响到人类的生产、生活、思维活动产生变化。由此不同地域会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产生出不同的历史文化。桑干河流域不仅是世界上人类繁衍、发展、进化的一个理想摇篮,是亚洲古人类繁衍发展的主要地域,是中国历史上古文化发生、发展领先的地域,是中国上古重大史事的集中发生地域,也极有可能是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典哲学的产生地,是伏牺氏始创八卦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