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宇森:《赤壁》搭建东西方文化桥梁


 

晏彪按:

    近几日,有朋友告之,我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周瑜是理想男人 吴宇森:<赤壁>搭文化桥梁文章被一些网站转载但却没有将我的名字刊登出来。网站转载我的文章本是一件好事,遗憾的是,在刊登文章时忘记了刊登上作者的名字我得知后,与有关网站的编辑进行了联络,他们也表示尽快将我的名字加上去。为此我对他们及时改正的态度表示赞赏。现将我发表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周瑜是理想男人 吴宇森:<赤壁>搭文化桥梁》文章刊登在博客上,以飨读者。

                                        感动奥运,引出夙愿

    2001年7月13日,当奥组委宣布第29届奥运会主办权花落北京时,电视机前的吴宇森激动得流下了热泪。电视机里全世界华人热烈的欢呼声,强烈地撞击着这位好莱坞著名导演的心,他为中国申奥成功高兴无比。在激动和高兴之余,吴宇森忽然意识到自己身在异乡多年,居然淡忘了祖国和家乡的一些事情,对中国大陆近些年来发生的变化也知之甚少,应该及时补上这落下的一课。从此,吴宇森不仅关注中国举办奥运会的新闻,还经常观看中央电视台的节目。祖国的绚丽风光,人民生活的日益改善,那些贫困地区的小孩子想尽办法读书的执著,乡村教师勤奋工作的辛劳……一幕幕来自现实生活的报道都让他特别感动,作为一个中国人,该如何把这份感动表达出来呢,他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本行——电影。

    于是,这位在奥运热浪感召下的著名导演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目标,“我要把中国人的人文精神用电影表现出来。虽然在国外受欢迎的中国电影有很多,有武侠电影、有喜剧,有艺术片,也有写实电影。但是,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并没有通过电影这个表现手法得到最透彻的诠释。我既然有能力在西方工作,也结识了很多世界大师级的电影同行,我就要做一个桥梁,把东方文化最优美的一面介绍给全世界,把中国人民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和一个真实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展现在给世界。”为传播中国文化来拍一部有巨大影响力的电影,拍什么?怎样拍?在哪里拍?他当然想到了让他神往的北京,想到了这块热土上诚实热情的人们。他决定在中国文化中心——北京,拍一部惊心动魄的好电影。

    说起这部电影的题材,大家都知道就是三国时的赤壁之战,这是曾经在十六年前就让吴宇森导演着迷的一段中国历史,可是那时候他的影响力还不足以驾驭这部鸿篇巨制,经济的实力、制作技术的不成熟,都不能使他把这一家喻户晓的题材拍成具有世界水平的电影,他只好把这个理想一直埋藏在心里,直至中国主办奥运会的激情荡起他思乡的涟漪,在好莱坞功成名就的吴宇森才携着梦想来到了北京。

    有许多人问他为什么非常喜欢三国这一段历史,他说:“三国时期有很多好故事,但是赤壁之战是以弱胜强的战例,吴蜀联手赢得这场战争,凭的是高度的智慧,浓厚、强大的团结精神。我希望表达这种团结的精神,阐释我们中国人是爱和平、情操高尚的民族。我们的智慧、勇气,我们对朋友的感情、对江山的感情、对家庭的感情,都可以通过这个电影得到充分的表现。”

    那么,怎样才能拍出一个与以往的“三国”有所不同,有所超越的“赤壁之战”呢?吴宇森定下的创作基调是,不把它当成历史片来拍,更大程度地在这段故事中注重人性化的色彩。很多人都拍过三国,每个导演有自己的方针、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但吴宇森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超级英雄,也没有神化的英雄,只有真实的英雄。英雄们所付出的勇气、所付出的智慧、所付出的爱心,都是为人类做有意义的事情。在他看来,真实的英雄才是人们心里真正的英雄,并不像《三国演绎》里所描述的,关羽一刀砍死多少人,赵子龙怎么神勇,是那种神乎其神的英雄。当然,英雄们神勇的一面他在戏里也要表现,但是他们真正的性情、他们的内心世界如何引起观众的共鸣,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所以,吴宇森在这部戏中注重表现英雄们完美的人性,张扬他们所拥有的仁爱、宽厚、勇敢、侠义精神。当然,这部戏中有很大的制作场面和大动作场面,但不是以武侠形式来表现出来的。吴宇森采用历史战争片的角度去拍摄动作场面,与国内的商业片有许多不同之处。

    吴宇森来北京拍《赤壁》,是一次文化架桥的行动。这个桥是有两个层面的立交桥,一方面向世界介绍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搭建中外互动的平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吴宇森在好莱坞导演过多部电影,掌握了世界大片的制作方法和尖端技术,尤其善于制作大场面电影。他通过拍《赤壁》这部电影,把所学到的好经验带回来,让我们国家电影界的年轻人能够认识、学习这些制作方法和尖端技术。在赤壁开拍以前,吴宇森接触了一些国内的电影人,在他看来这些人非常有才华,但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不能把才能完全发挥出来,尤其是年轻人,很难有机会制作一个难度特别高的、技术上没有尝试过的电影,他们需要想学习和提高。吴宇森通过《赤壁》的拍摄和制作,让这些年轻人亲身经历高难度场面的制作过程,学习特殊镜头、高档器材的运用,让他们尽可能有机会得到锻炼。比如在《赤壁》里面有庞大的水战场面,牵涉到电脑特技,牵涉到千军万马场面的制作过程,这些是怎样安排,怎样完成的,他现场传教,使参与工作的年轻人都从中受益匪浅。吴宇森说:“我们年轻的电影人需要有信心,不管是对国家,对自己的前途,还是对自己的心愿的实现,都需要有坚定的信心。虽然有些人因为这个行业发展的速度太快感到迷茫,但我相信在各方面努力下,他们会更坚强,会有更大的成功。”

    由于吴宇森是在国内外双向成功的著名导演,他当然知道我们中国人做电影的长处,他也要把我们的方式与经验介绍给外国的同行们。他带一些外国工作人员来北京,让他们学习我们的工作方式,我们的工作精神。虽然,好莱坞有非常好的技术、非常好的制作环境,非常好的制度,但是吴宇森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是如何专门对艰难的事情进行挑战,用一种攻坚的精神,把他们认为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做成功。这种攻坚的精神对于西方电影人同样重要,因为东西方人文精神的融合,对双方的事业都有益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吴宇森通过《赤壁》搭建的文化桥梁,是爱心的桥梁,是携手共进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