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跑跑与郭跳跳刺痛文化之疾
引子:
时下,范跑跑与郭跳跳成了中国人的“丑陋”代表,一个是诚不知耻的“真小人”,一个是隐恶佯善的“伪君子”,但不管冠以什么头衔,都难脱丑陋之本。但仔细想想,丑陋的根源在那里呢?如果说人性本善的话,那又是什么改变了范跑跑与郭跳跳的“我本善良”呢?我想改变他们的根源和支配他们行为的根本,应该是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夹杂的那一点点“丑陋文化”。
正文:
有人说国人之弊多在“攻于心计”和“死要面子”,我想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又不够深刻。并非人人天生多虑,更不是人人生而多疑,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为环境所染,为文化所熏而致。所以事实上并不是人性之疾,而是文化之病。是有病的文化,让人常常是缩手缩脚、不敢放开、害怕世人、防心太盛、谨小慎微;是灰色的心理,让人倍受面子的约束;是固陋的思想,让人害怕造成“污点”。
谈到面子问题,使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在上中学时经历的一件小事。正是这件小事,让我开始反思我们所受到的教育,让我开始反省我们所接受的文化。
那天,我好不容易从朋友那借来小录音机听(在那个年代这还是一种极少数人才能拥有的奢侈品),可是又没有电了。于是我拿出自己舍不得用而珍藏了许久的两节电池装好,可刚装上还没有来得及听,一个同班同学进来了,说:“我听听,来给我。”我好不愉快,自己珍贵的一点电,自己听不上,让别人听吗?于是嘴上说着好的,心里却是很不情愿的把机子递给他了,因为自己抹不开面子,着实难受。己之惜物,他人消受,岂不悲哉。可是,自己为什么就说不出那个“不”字呢?
与友共乐本是好事,可与“常友”过于“倾心”,又使自己经济上难以承受,使自己心理上也是难以悦纳。然而对于别人的请求,自己却又是上天般的难于回避,更不用说拒绝了。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学会说“不”,学会否定回答,这是生活中的必须元素,只要注意把握好分寸即可。世事就是如此,不必总是幻想一种“息事宁人”的生活,那是不可能的,更是不现实的;也不必过多的在意别人的“指指点点”,我就是我,我有我的处世原则,我有我的作为方式。
生活就是这样,有人爱才会有人恨,有人恨则必有人爱,何必苦苦追求做个“完人”呢?没有必要事事都过于“精打细算”,拿出自己的东西交友、共友、与友同乐,这也未尝不可。人生的根本不就是一个情字吗?不必对友要求过高,朋友有很多种吗,只求志同道和者,也是不现实的。只要能把握好一个度,即力所能及,不损人利己,但也不损己利人。
损人利己是自私,那会让你交不到真正的朋友;损己利人亦不可取,因为“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交友亦是如此,没有自我,没有原则,同样交不到真朋友。因为谁都害怕在你出卖了自己的同时,也把朋友一块给卖了。需要补充说明的一点是,不损己利人,并不等于说无原则的冷漠、无谓的旁观,因为这其实是自私的表现,是无知的表现。比如,见到有人为非作歹时,你虽然没有落井下石,但却冷漠旁观,这不是自私是什么呢?何谓无知呢?很简单,如果此时袖手旁观,那当你有此不幸的遭遇时,当你成为受害人时,你会发现,别人也在冷眼看戏!因为这也成了约定俗成的东西,成了“灰色文化”的一部分。
同样,不损己利人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力所能及、助当能助。不要不现实的去利人,也不要不计后果的去利人。一是不助一人而伤百人,甚至是伤千万人,比如盗贼的“道义”,比如助纣为虐的“忠诚”;二是若是力所不及却勉强而为之,结果注定将事与愿违,助人反而害人害己。如果你自己只是一个“泥菩萨”,那就不要再驮着别人过河,不然你化在江中的同时,你所帮的人同样会淹死在水里。所以说,敢作敢为的同时,也要做到会为巧为。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人生本来短暂,为何还要去承揽那么多的恩怨情愁呢?拒绝其实是一味“良药”,既能“治人”,又可“医己”。不管是拒绝,还是被拒绝,莫不如此。量力而为,不要强为之;不然反而“弄巧成拙”,那不是更糟吗?敢于说不,懂得拒绝,是心态正常、心力旺盛的第一指标。不要只是说“是”,那是仆人和从者的唯唯与喏喏。要懂得拒绝,知道说“不”,这样才是正常人的生活。当然,对人说不,对己也要说不;对痴狂说不,对自菲也要说不;对奢望说不,对“无为”也要说不;对躁进说不,对永退也要说不;对书呆子说不,对“Followme”也要说不。
人性本来如此,千差万别,有群有类。谁都不会是无所不能的,谁都不可能是至善至美的,同样也没有谁百无一用。所以,无论说是,还是说不,都是正常的,都是可以接受的。生活的绚丽色彩需要多种人来绘,人生的无限风景亦需要多种人来欣赏。事实上,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人为的赋予了它过多的东西,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把这些东西全部还给了我们,所以,我们才有了如此种种的遭遇。其实,人性无疾,文化有病。
范跑跑与郭跳跳刺痛文化之疾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