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经济(连载1)


 

  
【说明】《借鉴·吸收·合作——韩国经济技术研究》是曲艺峰与郭鹏九共同主编,由哈尔滨出版社正式出版的一部韩国经济研究方面的专著,全书15万字。全书统计数字依照原书,未做调整和修改。

                  第一章 韩 国 概 况

整个朝鲜半岛是由东北亚大陆向南延伸而成 , 它向南延 伸约 600' 英里 , 与日本的本州岛隔海相望 , 两者相距约120 英里 , 大致以同样的距离经海路可直抵山东半岛。朝鲜半岛呈拉 长和不规则状 , 将黄海和日本海隔开来。其北部与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的远东地区相接壤。 1945 年沿北纬380 将朝鲜半岛分隔为南北朝鲜。 1948 年8 月15 日南半部宣告成立大韩民国 , 同年北半部建立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
  朝鲜半岛总面积为 222209.231 平方公里 , 其中韩国为99262 平方公里 , 约占朝鲜半岛面积的45% 。朝鲜半岛大部分为山地 , 附有小型河谷和狭窄的沿海平原。整个半岛以太白山脉为脊柱 , 沿东海岸由北向南延伸 , 并且在韩国境内扩展成几个东北一西南走向的较低山系。因此韩国是由山地、高原、平原、海岸多种地质类型纵横交错铸成的 , 因之造成东北高、西南低的地势 , 山地多集中于北部和东部。主要河流汉江、洛穿江均发源于太白山脉 , 河流多注入黄海和南海。韩国的山势并不太高 , 没有一座山超过海拔1000 英尺。最高的山峰是济州道的汉拿山 , 高为6338 英尺 , 余者为智异山、雪岳山、五谷山、太白山、俗离山等。东海岸相对较直 , 西海岸则极为复杂 ; 且有许多岛屿。黄海以其复杂的海岸线造成汉城的人海港仁川剑的世界最大的潮沙 , 潮沙最大高度达30 英尺。韩国的地质结构大部为前塞武纪岩石 , 诸如花岗岩、片麻岩。此外还包括罗洲岛在内的两个火山岛。大部分土壤是由花岗岩、片麻岩生成 , 少量则源于沉积和火山物质, 通常为沙质和棕色土壤 , 颇具良好的沥滤性 , 并且有少量腐植质。因长期冷冬季节的寒冷 , 而在高原处存有灰化土壤。
在黄海、南海、东海中 , 尤以东海水产资源最丰。东海的主要港口有束草、注文津、墨湖、竹边、浦项及蔚山。西海岸的港口有仁川、群马、木浦。南海的港口有釜山、马山、丽水、三千浦。
  受大陆性气候影响 , 韩国气候特点是:冷冬和热夏。由于三面临海 , 致使内陆与北部的年平均气温比南部、沿海地带高。除南部沿海地带之外 ,1 月份的气温降至冰点之下 , 而7 月份的月平均温度则升至25 ℃。首都汉城1 月份的平均气温约为 5 ℃ ,8 月份为 25 ℃。釜山 1 月份平均气温为2 ℃ ,8 月份为25 ℃。韩国年降雨量介于810-1270 毫米。釜山降雨量最高 , 年平均降雨量近1400 毫米。无霜期介于170-226 天。主要农作物为水稻 , 此外还有大麦、小麦、大豆和茶。庆尚南道和全罗道的稻米和大麦可收获两次。
  韩国的自然资源贫乏。主要资源是煤、铁矿石、石墨、金、银、鸽、铅和钵。它们约占其矿物资源的60% 。
  1949 年韩国的人口为2018.9 万人。 1991 年人口增至4326.8 万人 , 人口密度为435.8 人 / 平方公里 , 平均寿命为 71.6 岁。 1991 年失业率为 2.4% 。总人口中绝大多数为朝鲜族。除首都汉城特别市之外 , 设有釜山、大邱、仁川、光州、大田五个直辖市。行政区划分设 9 个道 ,67 个市 ,37 个郡 ,108 个邑 ,1261 个面 ,21l 20 个洞。 199l 年汉城市人口为 1000 万人 , 釜山为 382 开人。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69.9% 。
  韩国的政治体制属资产阶级共和国 , 实行三权分立制、单院制、总统制。国家最高立-1-
法权归国会 , 行政权属于国务院 , 最高行政首脑为总统。司法权由大法院执掌。
  1910 年整个朝鲜半岛被日本所吞并。 1945 年光复后 , 韩国历经第一至第六共和国 , 政党、政权更迭频繁 , 其总统依次为李承晚 (1948.7-1960.0 、朴正熙 (1962.3 一 1979.10) 、崔圭夏 (1979.10-1980.8) 、朴忠勋、全斗焕 (1980.8-1982.2) 、卢泰愚 (1982.2-1993.1) 和金泳三 (1993.1 一 ) 。
  1992 年的韩国的 GNP 为 2945 亿美元 , 人均 GNP 为 6749 美元。 1992 年迸出口总额为 1584.6 亿美元 , 其中进口额为 816.8 亿美元 , 出口额为 767.8 亿美元 , 贸易逆差为 49 亿美元。 1992 年底 , 韩国外债额为 389.12 亿美元。 1993 年 5 月增至 426.8 亿美元。
  1992年末 , 韩国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已达到 85 亿美元 , 韩国对华出口额为 43.5 亿美元 , 从中国进口 41.52 美元。韩国现为中国的第五位贸易伙伴,中国已成为韩国的第三大贸易对象国。
 
第二章 韩 国 经 济
  
第一节 经济发展阶段
 
从1962年起至今, 韩国经济发展阶段可分为经济乱时期 (1945-1961)、工业化准备
期 (1962-1966) 、第一次经济高速发展期 (1966-1978) 、经济全面调整期 (1979-1985) 、第二次经济高速发展期 (1986-1989) 和内需主导期 (1990-1993)。
韩国的经济发展史是自60年代初通过实施6个5年计划, 历经经济的" 压缩成长"和"高速成长"而发展成在世界范围内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国家。韩国70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为10.2%,80年代为8.4%, 其中1986-1990 年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10% 。
    韩国之所以能够实现其经济的高速增长,其国内经济环境是 : 具有丰富、素质良好的劳动力和廉价的工
资;企业旺盛的投资意欲;政府对“出口第一主义”的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就其国际环境观之, 则得益于保障自由贸易的关贸总协定等世界贸易秩序以及很容易引进国外的资本和技术。这些均对韩国的经济发展起到有利的影响。
70年初期, 韩国政府60年代集中发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全力发展重化工业产业, 以期实施产业结构的升级。在实施重化工业化过程中, 由于对技术、人力资源、资金的需求超过了其时韩国经济实力所能承受的限度, 以致诱发了通货膨胀和导致企业经济效益不佳, 致使其推行的重化工业化计划受挫。此外, 为了在有限的国内市场达成规模经济的效果, 韩国政府刻意促使大企业集团成为推行重化工业化的主力,这反而形成中小企业发育不健全,技术水平低下,最终招致出现韩国经济过度集中于少数财团的现象, 尤其是形成了以大型企业为主的组装生产的产业形态, 进而导致主要应由中小企业生产的半成品、零部件、原材料的生产成为整个工业生产、产品出口的薄弱环节 , 遂使韩国形成进口诱发型的产业结构。这种产业形态一直持续至今 , 从而使韩国的机械类、零部件、原材料严重地依赖从日本进口,持续形成与日渐增的对日贸易巨额逆差,这已成为长期困扰韩国经济稳定增长、削弱其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
   进入80年代, 韩国政府将其经济政策的首选目标放在治理、整顿70年代末期出现的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问题。为此, 韩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持经济稳定、减少政府直接干预、倡导民间企业自律化。为了提高产业的组织效率和防止过度的经济垄断,政府加速
推行对外开放措施和公正的往来制度。由于采取了以稳定、自律、开放为中心的经济政策致使压缩通货膨胀率取得实效, 相应地提高了国际竞争力。但是 , 就产业和地区来看,分别出现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农林渔村和城市之间的发展失衡。于是, 在80年代后半期, 韩国政府在纠正上述发展不平衡和分配不均方面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                 
                       
                 第二节  经济发展模式

  纵观韩国经济发展史,除经济混乱期之外,其经济发展基本上属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亦即把过去自由放任的纯市场经济改变成在企业组织、金融体制、经济发展方向等方面由政府统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以政府力量为主的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虽然19808月全斗焕执政后出自挽回重化工业受挫的经济萧条局面而采取某些重大金融改革,似乎某种程度上呈现出向民间主导型经济模式方向转变的意向,但究其实质仅不过是纠正朴正熙政府末期对经济干预过度造成的不良后效,纯属为稳定、调整经济所采取的若干措施而巳。
   
事实上,全斗焕、卢泰愚仍延续由政府制订、实施五年计划的施政方针。全斗焕政权于80年代仍因袭朴正熙政权所采取的由政府强行对"不实企业"(指因经营不良而不能按期偿还所欠债务的企业)和对海运业进行整顿的政策。1991年卢泰愚政府明令企业限制工资涨幅以及强行限令某些行业〈例如制鞋行业)进行结构调整、整顿,以及1992年政府为稳定经济而采取由国家控制20种必需品物价等措施。上述事实均表明韩国仍在沿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特点

  日本立正大学教授朴一指出:韩国是通过采用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美国、日本资本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国的,亦即以举债和以财阀为中心型〈民众排出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其工业化的。现将韩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分述如下:
    1.
限制、扶植、利用财阀,强行使之纳入政府所指定的轨道,并且成为实现经济现代化的主力。
    (1)50
年代政府、财阀和外资的负和(Zero-Sum)关系(亦即国家利益受损,财阀受益的关系)此时期韩国经济处于物资极度匮乏,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极高,经济、社会极为不安定的状态。为此,美国占领军占领政策的主导思想是基于稳定经济角度,通过给予美援和对原日本人财产——归属财产的管理,以达到建立亲美政权的目的。于是美国占领军提出归属财产民营化方针。循此,韩美两国政府缔结了有关财政、财产的协定。194812月公布了归属财产处理法。占领军当局还以最优惠的买卖投标方式对归属财产进行处理、拍卖。这时,能否成为企业家的关键就取决于是否能被选中和中标。因之就使与李承晚有紧密联系的人几乎以近于无偿的价格攫取了骨干归属企业,并且为其发展成为特惠财阀奠定了基础。
   
朝鲜战争结束后,在进入经济建设复兴计划时期内,美国正式实施对李承晚政权的特惠援助。从1953年起至1960年总援助额近21亿美元。特别是以美国公法480条为依据的美国剩余农产品援助则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对源于美国援助的原料、半成品等物资进行加工的产业——三白产业。这就形成了李承晚利用归属财产、美援同一部分企业家相互勾结的政府官僚与财阀之间的强有力的政治纽带。李承晚政权的腐败使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特惠财阀能以非法的手段(如利用通货膨胀、援助物资进口的外汇比差价、与政府官员相勾结的"实需要者购买制度"、不动产、私债投机等非生产活动收入、逃税、高利贷金融等)成为非法致富的巨富特惠财团。此时的特惠财阀依旧保持流通商人资本的特质,只具极其微薄的产业资本的性质。从而可以断言,依靠美元支撑的李承晚政权"以政府作为媒介,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对亲美特惠财阀给予庇护、扶植,于是就形成了"外资(美援)→政府→特惠财阀"的支配关系,由美援、特惠归属财产扶植的财阀又对执政的自由党提供巨额
政治献金,进而形成美国支持的亲美政权。这种相互支配关系必然使国家利益受损,特惠
财阀极大受益。这种非生产性的、促使财阀商人资本蓄积的极其畸形的负和关系,导致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初期韩国国民经济全面陷于停滞,进而出现反政府、反财阀斗争的"4.19"革命,并且成为李承晚政权垮台的基本原因。
   (2〉60 年代政府、新财阀和资转变成为正和关系 ( 亦即国家和新财阀双方共同受益 ) 。 1960 年 "4.19" 革命之后 , 由于许政、张勉政权在处理特惠财团不正当蓄财所施行的各种法律措施过于软弱 , 进而导致1961 年6 月的朴正熙军事政变。 朴正熙政权遂即颁布 " 金融机关临时措置法 ", 据此法而没收了特惠财阀在市中银行的全部股份, 政府掌握了作为企业运营命脉的金融机构 , 提高了政府处置特惠财阀的权威性, 在处理特惠财阀不正当蓄财违法行为方面较张勉政权更为严厉。 继之 , 依据不正当蓄财处理纲要又逮捕了郑载获等一批财阀领导人。政府还制订了 " 不正当蓄财者特别处理法 " 。通过对财阀事件的处理, 为以后的商人资本投资转变为产业资本投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转机 , 并且把对特惠财阀的处罚金作为 政府发起的第1 个5 年计划所实施项目的投资资金。 1962 年 4 月政府颁布 " 不正当蓄财没收的会社设立临时特别法 " 。该 法对于能将不正当蓄财的罚金用于政府指定投资项目的财 阀 , 政府对其给予提供引进外资的优先权和低息银行融资。这 些措施充分反映出政府欲引导财阀进行产业资本化的政策意向。在政府的疏导下, 财阀被逼迫只能进行工业方面的投资。此外, 自 1960 年以后 , 美援逐年减少, 三白工业企业的经营随之难以为继。市中银行的国营化 , 使财阀失去有力的金融基础 , 使自有资本脆弱的财阀集团在财政方面大为受制。政府积极为财阀寻求生路 , 其一是藉 1965 年缔结韩日和约之机 , 由日本政府向韩国政府提供战争赔款, 其目的是政府向美、日等 国及国际金融机构借款, 为财阀引进外资。在遵循政府工业化导向前提下 , 所引进的外资遂成为韩国财阀集团进行工业化强有力的资金来源。  应予着重指出的是, 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在韩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为产业新财阀、企业集团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韩国政府的政策宗旨就是让大企业、财团成为本国经济发展的责任承担者。就经济环境和市场条件而论 , 政府对于包括由中小企业形成的既成财阀集团在内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地均不排除使其形成新财阀集团的可能性。对此 , 韩国政府的政策是 : 首先, 外国企业向韩国提供的商业贷款的发放, 基本上只需取得政府 , 乃至银行的信用保证即可 , 注重企业的实际, 而不偏重人际关系, 具有不重视企业的政治背景的倾向。其次是采取无差别地提供出口金融贷款支持, 凡能取得外资订货单、出口信用证者, 就可以从银行获得融资资本, 进行出口商品的生产。这驱使许多根本没有知名度的新企业家、留学生等人竭力从海外知名购货商处取得信用证 , 逐步成长为大企业家。这类突出事例在韩国是屡见不鲜的。此外, 政府鼓 励开展国际转包活动。对保税加工区和出口工业区中心进行直接投资的外国企业盛行采用转包加工。韩国政府对于任何能够获取外汇的机会均持欢迎、支持的态度。在这类政策的支 持下 .一些不名一文的野心家 , 可以在一个早晨之际 , 摇身一变迅即成为大企业家。在这种由政府提供的优越沃土环境下 , 使原有的财阀集团对外资依赖的程度更为加深 , 而依靠借款发家的新兴财阀,例如现代、韩进、鲜京、晓星、韩国火药等亦逐渐得以迅速发展。此际, 财阀之间随之出现此消彼长的竞争和急剧变化。那些固守旧态 , 不能顺就政府工业化政策,50 年代起家的旧特惠财阀, 其经济地位则日渐式微退居次要地位。
  韩国财阀的任务是 : 首先是捕捉投资机会。其次是同金融机构接近 , 并且确保资金来源 ( 大型企业自有资金所占的比例通常保持在 20% 以下。换言之 , 只有筹措外部资本, 对建立企业及确保企业运营才是极为为重要的 ) 。最后就是对企业集团的财务、人事进行管理。其中, 尤以第 2 项任务最为重要。迄今为止,韩国的经营资源中 , 尤属金融资源最为稀缺 , 因此从外部筹措资金则成为财阀应起其作用的焦点。
  在此期间, 通过依靠外资肩负韩国工业化重任的财阀集团所属的系列企业, 在引进外国借款的同时, 为了以期确保自己能具有一定额度的内资, 遂把自有资本曾使用的那部分作为高利私债进行放款。特别是 60 年代后半期 , 那类自有资金贫乏的财阀, 其运营资金近 80% 以上部分全系依赖外部资金。私债的借入近乎达到其资金总额的 7%, 致使借私债的风潮成灾。一部分财阀还把自有资金向其系列企业以私债方式放款 , 这种贪图高利的现象 , 使商人资本投资远优于产业资本投资的旧病复萌。财阀集团对私债的过度依赖 , 遭致其属下企业经营状况恶化。到 60 年代末期, 财阀属下的大多数处于既不能按期还债 , 又无流动资金继续营运, 亦给银行管理造成极大问题。这种不实企业问题暴露出 60 年代支配外资、政府、财阀之间关系的局限性和矛盾。亦即财阀在 60 年代期间可以在政府的直接指导下从事工业化事业, 显现出初期的产业资本特点 ,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深化发展, 其所依靠的资本大多系他人资本 ( 外资与私债 ), 财阀本身又一直有着将自有资金挪作蓄积商人资本的私债和进行不动产投机的倾向 , 它纯属 50 年代特惠财阀商人资本属性的延伸。
   
总之 ,60 年代随着美援的消失 , 政府在外资、政府财阀三者支配关系中掌握了领导权 , 代之以美援的是政府向外国借款 , 政府通过对这类外资的运用从而达到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积极、有效地干预、限制、利用财阀 , 驱使商人资本转变成产业资本 , 使 50 年代支配三者的关系产生质的变化 , 亦即由负和关系转变成为正和关系 , 韩国之所以能实
现工业化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此。 
(3)70年代的维新体制与三者支配关系的重新改组。进入70年代,朴正熙政权迫切面临着自身政权存亡的两项重要课题。其一是以尼克松总统声明为契机,日、美接近中国,可能招致韩国在国际上孤立,而急需解决防卫自立的问题。其二是财阀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过度依赖借款与私债而出现不实企业问题。前者构成政治危机的重要因素,后者则铸成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这两个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互为交织,促使朴正熙政权对实施工业化过程中支配三者关系的外资和担当工业重任的财阀采取新的对策。1972年朴正熙开始着手改善南北朝鲜的关系,提出召开南北红十字会议方案,对内则准备驻韩美军撤退而加强防卫的“国力培养”,进而着手对国内体制进行全面改革。1972年10月制定了大幅度增强总统权限的维新法,建立了以总统为最高绝对权威的、对民间绝对统治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维新体制。维新体制的目标是:政府提出1977年出口额达到100亿美元,人均GNP达到1 000美元的奋斗目标;建立由60代期间政府扶持的新兴财阀与跨国企业的资本、技术相结合的新型三者支配体制,亦即独裁政权、新兴财阀和跨国企业体制;迅速实现化学工业化。根据1973年1月发表的重化学工业化宣言,1973年5月拟制出重化学工业化计划,1973年8月发布重化学工业计划,1973年12月颁布韩国经济的长期展望(1972—1981)。这就确立了以权威主义的政府为主导的高度中央集权的经济开发体制,在三者支配关系中,确立了政府的绝对领导地位,政府既要对跨国企业的活动进行有效地控制,同时又允诺财阀予以进一步深化资本的蓄积。这种政策的转变是由于不实企业屡屡发生,政府对这些企业所借入的外国借款所带来的风险极为担忧,于是被迫从利息负担过重的借款转向无需承担还债的海外企业,对韩直接投资。政府的目的之一就是有选择地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以加速工业化进程。为推行维新体制,政府采取下述措施:   
1969年政府颁布引进商业借款的三项强制规定,以抑制其需求增长之势;1970年公布“增进外国人投资及对外国投资企业的扶持措施,建立马山出口自由区; 1973年公布经济修改的外资引进法。此法反映出政府为防止跨国企业支配本国经济,保护本国产业,特别是保护本国财阀而对外国的直接投资进行限制的政策;为制止私债泛滥,从1972年起依法颁布了“私金融阳性关系法”(包括短期金融业法、相互信用金库法、信用协同组合法等):为驱使财阀纳入政府实施工业化的轨道,限制其商人资本倾向,使财阀的借款转变成稳定的内资,于1973年实行“企业公开促进法”。此法招致财界强烈反对后,1974年5月29日颁布“大总统特别指示”,以总统的绝对权威强行实施,对于反对企业公开的财阀施加压力;为了抑制财阀的所有非业务用不动产负和投机,1974年8月政府公布“土地金库法”。
    维新体制极大地加强了政府的权限,遏制了大幅度利用私债的现象。政府掌握了引进外资的渠道,致使凡属违背能与重化工业化政府命令的财阀,或者沦落于经济地位日渐衰微,或者根本不能幸存。于是外资和财阀失去与政府对抗的能力,政府在三者关系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与此相伴生的负面效应则是企业失去相对的自主权,企业的自由活动的空间受到限制,抑制了民间企业的活力。
    2.依赖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以举债方式实现工业化。韩国之所以取得经济高速发展,外国援助,特别是外资起到令人注目的作用。外资包括政府向外国的借款(或称公共借款)和商业借款以及外国对韩的直接投资。其中尤以借款(公共借款和商业借款)居主导地位,外国对韩的直接投资则处于极次要的地位。
 从下列各表可见,及至1982年韩国所欠外债余额居世界第4位,亦是亚洲最大的累积债务国。1985年外债高达530亿美元(其中包括向其国内的外资企业借款),仅居当时世界上超级债务国巴西、墨西哥之后。据1992年2月汉城报纸报道,1992年韩国的外债将高达389.3亿美元。这是因为韩国的经常项目开支出现了滚雪球似的越来越赤字。据韩国财务部公布,到l 993年5月为止,韩国外债已达到426.8亿美元。
                  1959--1990年间按国别划分借款
                                                 (单位:100万美元,%)

年 度
国 别
1959-67
1977-81
1982-86
1987-90
累 计
引进的
借款额
7893
13193
12019
6326
39431
日本
1454
2498
1968
1887
7807
 
(18.4)
(18.9)
(16.4)
(29.8)
(19.8)
美国
2931
2499
2700
48
8185
 
(36.9)
(18.9)
(22.5)
(0.7)
(20.7)
其它国家
3526
8196
7351
4393
23439
 
(44.7)
(62.6)
(61.1)
(69.5)
(59.5)

 
 
 
                    1967--1979年间韩国引进外资业绩
                                                 (单位;100万美元)

年度
公共借款
(构成比)
商业借款
(构成比)
 
直接投资
(构成比)
合计
1967
68
69
70
7l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79.8(34.6)
112.1(29.6)
148.1(28.7)
147.1(32,3)
323.7(47.5)
431.4(54O)
389.9(38.1)
373.6(32.5)
481.9(35.5)
1712.1(42.9)
626.2(31.8)
817.7(28.7)
1123.1(39.6)
137.8(59.9)
252.1(66.5)
360.9(69.9)
28362(62.2)
320.7(47.1)
306.6(38.4)
476.0(46.5)
614.7(53.d)
804.6(59.4)
841.0(50.7)
1242.1(63.0)
1929.8(67.8)
1584.3(55.9)
127(5.5)
14.6(3.9)
6.9(1.3)
25.3(5.5)
3g.7(5.4)
61.2(7.7)
158.4(15.5)
J62.6(14.1)
69.2(5.1)
105.6(6。4)
102.3(5.2)
lOO.5(3。5)
126.9(4.5)
230.2(100)
378.9(100)
515.9(100)
455.6(100)
681.2(100)
799.29(100)
1024.3(100)
1150.9(100)
1355.7(100)
1658.7(100)
1970.6(100)
2847.9(100)
3834.4(100)

                       
数据来源:韩国经济企划院,“主要经济指标”1982年版,P244。 
                           1985--1993年间韩国所欠外债余额
                                                 
单位:亿
    1985年
 
    684(355)
 
    1986年
 
    455(325)
 
    1987年
 
    365(224)
 
    1988年
 
    312(73)
 
    1989年
 
    294(30)
 
    1990年
 
    317
 
    1991年
 
    402
 
    1992年
 
    389.3
 
    1993年5月
 
    426.8(109.6)
 

 
    注1.1985年所欠外债若加上韩国向位于韩国内的外资企业借款额其总额为530亿美元。
    注2.括弧中数字是指:(总对外债务一总对外资产)
  注3.1990~1992年间数据系根据其它资料编成。
  3.采取出口导向型“贸易立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韩国在实施第1个5年计划的初期,仍然延续执行“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工业发展战略,但是进口替代政策在实践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难以克服的问题。于是从1964年起改弦更张转而实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转移,明确提出“出口第一”主义,把出口第一或者贸易立国作为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经济发展根本战略。现将近年来韩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度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对比情况列入下表:
        韩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依赖度
                                           (出口额/GDP)
年度
国家和地区
1986年
1990年
    韩国
 
34%
 
35%
 
    台湾
 
53%
 
46%
 
    香港
 
77%
 
85%
 
    新加坡
 
123%
 
167%
 
    日本
 
11%
 
10%
 
    美国
 
5%
 
7%
 
 
4.对外国的直接投资采取限制利用的政策。
韩国在利用外资方面,主要以公共借款、商业借款为主,以直接投资为辅,并且处于极低的水平,以保护本国民族资本、本国产业和国内财阀的利益。
5.产业结构的脆弱性。
考察韩国产业结构的脆弱性需从两个角度入手。
    其一是韩国的主导产业与各基础产业之间的技术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的落差过大。之所以造成落差过大的原因就在于韩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采取了各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对基础产业施以集中发展的战略,因而其产业结构调整的特点亦体现了各时期分别集中扶植不同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而且具有战略意义的、集中发展的产业均与出口导向有关,从而造成与出口有间接关系的产业或者内需产业与韩国的主导产业之间的发展落差悬殊。这种落差大的后效就是使韩国在一般机械、精密机械、以内需-10-
为主的重型建筑机械、纺织机械等资本货物以及各主导产业的半成品——原材料(这些原材料的生产往往涉及到高技术)均依赖从日本进口,遂使韩国形成进口诱发型产业结构,最终造成日韩贸易中韩国一方出现巨额贸易逆差持续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二是韩国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了技术密集度低的组装型大企业,但是这些大企业发展到一定水平,由于有关零部件产业未能得以充分发展,致使这些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受到。限制。例如象日本这类先进国家的汽车公司,均建立了高效率的系列化体制。韩国的大企业相对而言企业规模小,有关业种未实施广泛的多元化体制,产品开发、质量管理、产品上市等方面的竞争力薄弱,尤其是大企业的组装生产与中小企业的零部件产业没做到均衡发展,因而使进行组装生产的大企业所需要的零部件供应主要依靠进口,这就是造成韩国国际收支出现对日贸易的结构性赤字的重要原因。
         组装型大型企业和进行零部件生产的中
              小企业的关系进行国际比较

  
 
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的关系
 
美国
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所需要的零郡件由自身生产、供应,具结果是造成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的规模过于庞大,适应多变的市场和需求机动能力差,不适应小批量、多品种、附加价值高、产品符合顾客的个性化、豪华化要求的转变,与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之间的联系薄弱。中小企业劳动生产率低。
 
日本
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由有关中小企业为其提供所需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由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其所需的零部件。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对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以小股份参股方式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对其所需的人力、资金予以支持。其结果是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能持续地提高产品质量,进而使其产品市场处于稳态。大型企业已完成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并且向小批量、多品种、附加价值高、产品符合顾客的个性化、豪华化要求这一方向的转变。
 
韩国
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与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薄弱,中小企业发育不健全、技术开发能力差,使许多核心零部件(高达2600种之多)依赖从日本进口,没有形成支持大型企业的支持工业,进而造成慢性的、逐年增长的、对日巨额结构性贸易逆差。其结果是不能确保生产零部件的中小企业所生产产品市场的稳定性,生产技术落后、自动化率低、劳动生产率低、产品成本高。进行组装生产的大型企业国际竞争力低,只能进行大批量、少品种、附加价值低的产品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