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信托公司未来业太模式选择


  一、目前情况分析

  自中国信托业“一法两规“出台以后,就中国信托公司的功能定位是什么、信托公司的经营模式是什么、中国信托业将向何处去?这一讨论不休的话题,伴随即将启动的新一轮信托公司管理体制的改革,再一次严酷地摆在信托业的面前。

  2007年风光无限的证券类投资信托产品,近期如中国证券市场一般低迷,产品数量及规模均持续下降。据用益信托工作室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4月,共有50个信托产品发行,发行规模571026万元,发行平均规模11421万元,比上月14009万元的平均规模降2588万元。投资方向上,证券投资已退出了之前维持良久的绝对比例,仅为17个,较3月的36个大幅下降,比去年同期的47个更不可同日而语;这类产品的平均规模亦下降,4月份仅为7735万元,而今年3月和去年同期分别为8639万元和15920万元。

  证券投资类信托产品减少同时,股权投资类信托产品正呈现上升态势。用益信托数据显示,2008年4月发行的50个信托产品中,股权投资类产品为18个,比证券投资类的多1个,占比达31.6%;平均规模也以17194万元的水平远远超过证券投资类的7735万元,与处于高峰期的证券投资类产品的平均规模差不多。而在3月,股权投资类的信托产品以13个的数量,占比仅为22.8%。与上年同期相比,这一趋势更是明显增加。2007年4月,共发行60个信托产品,其中此类产品仅3个,占比5%。

  由此来看,目前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主要还仍然处于初始阶段的初始时期,其业太模式主要以理财产品为主,生存和发展还依赖于资本市场的波动。

  二、中国信托公司业太模式选择

  未来中国信托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必须从战略定位、业太模式、产品、技术等方面尽快确立其科学发展观。从长期市场趋势和政策趋势,中国信托公司的业态模式应有两种可能的路径可以选择。其一是维持现有业态,以此进行全面功能重塑;其二是信托功能得以拓展。信托公司的本源业务模式主要有两大类:基金化、规模性资产管理类业务和严格私募化的项目融资类业务。

  结合中国信托业的整体现状和信托公司当前的实际情况,从中长期趋势分析,信托公司今后的核心业务结构应主要由产业投资基金业务、资产证券化业务、规模性资产管理业务、理财性资产管理业务、私募股权投资(PE)信托业务方面等几个方面组成。

  产业投资基金业务方面,目前信托公司普遍采用以多元化投资、综合性经营为经营模式,以项目融资为主要交易结构,以债权性贷款为主要运用方式,以“预期收益”支出与贷款利息差额为主要盈利来源的业务模式。中长期而言,不仅无法构成信托公司的核心盈利模式,而且还会逐渐形成信托公司致命的风险隐患。因此,信托公司应尽快根据自身特点和禀赋的资源优势,确定重点领域或行业为主要投资标的,并据此配置相关要素资源,在某个领域逐渐形成专属优势,同时彻底摒弃传统的项目融资贷款业务模式,全面采用基金产品的设计原理和运作、管理流程,实现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系列化,真正实现投资风险的市场化、投资方向的组合化、投资管理分工的专业化,迅速做大总体规模,并积极探索建立产品的流动性机制,最终实现产品的公募化和上市交易、流通。

  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由于当前的法律体系现状,将特殊目的信托SPT作为选择模式,无疑将给信托公司带来了发展机遇和市场机遇。在此方面信托公司要充分整合股东层面及其社会资源,发挥其在金融产业链中的“立交桥”作用,尽可能链接产业链中的关键驱动力和辅助驱动力,发挥协同效应。比如,有银行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可以整合其股东的资源优势,设计更好的银行信贷证券化产品;具有保险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可以设计将长期寿险产品证券化等等。

  规模性资产管理业务方面,目前企业年金基金、保险资金、社保基金、公益基金以及社会闲散的巨额“风险厌恶型”的民间资金等诸多大规模或超大规模的资产都亟须专业理财机构对其进行专业化规划、整合、处置、运用和增值保值。特别是具有保险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如何与设计巨额保险资金的运用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信托公司应针对该类资产的特有属性和规律,尽快摸索建立起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资产管理和运用机制,突出安全性和风险可控性,兼顾收益性,特别应以境内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金融领域作为重点投资领域。

  与上述模式逆流程的是项目融资业务。即以资金需求方的融资需要为起点设计信托计划。该类业务如果允许信托公司保留的话,应严格限定为私募业务,推介方式、合格投资人身份、资产规模、参与人的规模、自然人投资者的比重均需做出严格规定和量化标准。

  私募股权投资(PE)信托业务方面,目前国内PE的主要投资方向一类是境内处于上市准备阶段(Pre-IPO)、拟于两年内上市的精选企业股权;另一类是上市公司定向增发股权;还有一类是IPO网下询价配售股权。而基于投资期限与退出机制等问题,目前国内私募股权投资信托的投资目标基本锁定在处于成熟期和PRE-IPO时期的企业。随着被投资企业的上市,尤其是越来越多的股权投资资金的解禁,财富效应正吸引信托产品的转型。正是私募股权投资信托单一项目的高收益特性,决定了信托计划本身具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但目前我国私募股权投资信托计划仍存在两方面风险。首先是项目选择与定价风险。对于私募股权投资信托,难度最大的是寻找优质项目。一个好的项目即使未来3-5年不能上市,私募信托每年也能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并有利于未来的购并退出。因为目前信托公司开展的私募股权投资的项目选择能力、培养能力尚很欠缺,可能导致项目选择积累大量风险。而对于一个优质项目,什么时候以什么价格介入,是决定PE盈利能力的最关键问题。如果PE的管理团队对项目的未来过分乐观,在高溢价下可能会面临项目的定价风险。其次是管理能力与道德风险。股权投资信托通常为被投资企业提供战略和策略支持,包括上市、购并等支持,一些PE甚至在投资的先决或附加条款中嵌入了上市或者并购条件,以打通退出通道。而在我国分业体制下,上市通道和辅导业务集中在券商手中,在购并整合项目的寻找方面信托公司亦缺乏优势。此外,作为主观性和选择性极强的PE,道德风险不能忽视。因此,PE管理团队的利益必须明确与管理绩效挂钩。而给PE制定明确的甄别标准和定价标准,是减少首先风险的次优选择,它可能限制PE管理团队的判断能力。

  理财产品业务方面。据有关资料显示,由于此前零收益现象的层出不穷和2008年对与资本市场挂钩的理财产品的推出将采取谨慎的态度,如果股市还是维持现状,一般的银行理财产品将改走“稳健路线”。因此,保守型的理财产品将成为近期银行理财产品的一大特色。而信托融资类理财产品就在客户的这种稳健投资预期要求下“千呼万唤始出来”。据悉,银行方面纷纷开发和设计出了具有预期收益高于同档期的储蓄存款、风险性相对较小和其可以预期的稳健回报等优点的理财产品。于是,信托类理财产品就上演了一出“异军突起”的好戏。例如中国建设银行“利得盈“2008年第64期产品、北京银行“心喜”系列2008153号就是最好的典范。据调查显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类理财产品。一类是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将募集到的资金直接用于贷款类的信托计划;另一类则是银行通过集团公司控股优势或利用信托概念、工具等,将资金直接用于“打新股”或其它高收益领域。但受股市下滑的影响,市场对新股的认可程度已经­明显下降,预期收益也降到了7%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