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洋相百出 经理竟然比研究员多


  从天上掉下来一块石头,砸死十个人,九个是经理,还有一个是董事长。这则网上流传的小笑话如今可以运用到基金公司中去,由于新基金越批越多,好人才又留不住,部分基金公司居然出现了基金经理比研究员多的尴尬情形。然而大家心里面又都明白,这些基金经理,从本质上来说和研究员恐怕也没什么区别。西方有句谚语叫morehaste,lessspeed,我们中国人的说法就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无论是去年的基金疯狂扩张还是现在的管理层疯狂批新基金,都违背了基金业发展的自然规律,颇有拔苗助长的嫌疑。其实现在的问题不是新基金批了多少,而是基民的信心恢复了多少,灾后重建不光是捐了多少钱和物资的问题,还有灾民的信心该如何恢复的问题,新基金可以不断地批,钱可以不断地捐,信心却要慢慢恢复。既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那为何不从头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呢?尽人事,然后一切顺其自然!)

  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基金规模的扩大,诸多牵涉到行业发展前景的难题也迎面而来。某大型基金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无奈地表示,以往成熟基金管理公司的投研团队往往呈“正金字塔”结构,即研究人员往往比一线的基金经理人数要多得多,但在眼下基金行业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基金行业内部的人才结构往往变成了“倒金字塔”结构,即基金经理人数居然比研究员还多。“这意味着,不少基金经理所阅读的报告往往来源于相同的研究人员,这势必使得行业竞争力大打折扣。”

  基金规模扩大往往提高了基金管理人的难度。据上海某“老10家”基金公司总裁透露,在去年基金规模迅速扩张的背景下,公司旗下的“明星基金”也深感力不从心。在一般情况下,管理规模适当的基金时,优秀的基金经理只要选对个股就能够在中长期的基金运转中保持前列,而当基金规模动辄扩张到数百亿级别时,基金经理管理能力的高下就往往体现在资产配置能力的强弱上了。

  事实上,上述问题的产生使得那些专家人士也越来越感到,目前优秀的基金经理已经“凤毛麟角”,而保持基金业绩稳定性已经相当困难。国泰君安“君得益”(FOF)集合理财计划投资经理汪建在接受采访时感叹到,目前也存在一些基金是通过高频调整仓位来获利的,“但这种做法是基金经理的毒药。”虽然这些基金通常在牛市里能比基准涨得更快,有时候在熊市里也较为抗跌,但在长期来看绝大多数会犯重大失误。这是因为再好的基金经理也难以准确地把握中短期交易机会,而同时频繁操作也带来交易成本的攀升。

  基金规模快速扩大也加快了对基金经理的需求,相互之间“挖角”也自然而然地产生。根据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李薇的研究,基金经理离任加速特别是从业经验较为丰富的“熟手”的流失意味着基金行业积累人才资源的损失加快。以基金经理初次担任公募基金起始年限为依据,统计了今年以来离职及现任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的结果显示,离职的59名基金经理担任基金经理平均年限达到了2.94年,而现任的383名基金经理担任基金经理平均年限仅为2.23年,二者相差近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