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油价骑虎 势难一跃而下


  去年和前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继续高速增长,分别达到了37%和23%。但从去年夏天至今,销售增长逐渐回落到20%以下。中国汽车业闻到了“拐点”的味道。

  近几年买车的人有多少,普通老百姓心知肚明。乘用车销售基数如此之高,超前消费量如此之大,增长率放缓是一种正常地回归。不过,这次所谓“拐点”,还有其他更醒目的理由。一是“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将迫使政府财政收入、企业利润和个人收入增速下降;二是消费者对国内油价放开的担心。

  根据最近的形势,国内油价逐步放开已无悬念,比较令人纠结的,是会不会一步到位。

  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汽油消费量为受到政府补贴,全世界有一半人口正在享受这些用油补贴。中国人有幸位列其中,很多亚洲国家也站在同一边。

  随着国际油价一再突破历史高点,补贴成为一个痛苦的政策承诺。本周四,纽约商品交易所7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每桶收于136.74美元。截至目前,今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累计上涨43%。在过去的15个月里,石油价格翻了一番;在过去七年里,油价已经涨了6倍。

  不堪重负,近两周内,印尼、斯里兰卡、中国台湾、印度等亚洲经济体纷纷宣布提高成品油价格,降低补贴,有迹象表明补贴制度可能土崩瓦解。即使是财政充盈的中国政府,也不能不考虑国内成品油何时提价的问题。当下,中国内地的成品油零售价格仅为国际基准价的50%左右。

  有目共睹,油价补贴间接鼓励了消费,造成了内地石油现货市场的短缺。国际油价上升将进一步提高中国政府补贴成本与石油公司的运营成本。据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发表的报告,中国去年政府隐性补贴(包括通过国家预算的财政补贴与国有石油公司损失额)总计可达270亿美元,占当年GDP(国民生产总值)0.8%;今年,若按原油价格继续保持在每桶130美元,国内成品油价格保持目前水平不变计算,总补贴额将达到1000亿美元,占今年预计GDP的2.2%。

  那么,中国政府是不是应该立刻取消油价补贴呢?我以为,不能也不必着急。

  首先,对国内油价的补贴客观上有抑制通货膨胀的作用。中国人前几年享受的高增长低通胀的生活,就有油价管制之功。当然,同样对贫者与富者,对打工仔与老板,每个人从油价补贴中得到的实际好处并不相同,但利益均沾是无疑的。目前,沉重的通货膨胀压力就像悬在老百姓头顶的地震湖,此时急于放开油价,后果可怕。

  其次,仅仅中国取消补贴,短期内对国际油价并无积极影响。只要炼油行业预期成品油价格继续上升,他们仍将加大从世界石油市场购买的原油量。此消彼长,国际市场对石油的总需求不会因之改变。

  相反,发达国家在这一问题上可作更大贡献。据推算,发达国家国内石油消费每下降1%,每日少消费的石油量便可抵消中国去年全年的石油消费增量。中国内地前年每日平均消费石油720万桶,去年每日平均消费758万桶;而2007年,包括30个发达国家在内的OECD(经合组织)国家每日消费石油总量为4896万桶。

  实际上,国际油价高位运行,已经对发达国家的油品消费产生明显抑制。BP(英国石油)表示,发达国家去年石油消耗量下降数量创1983年以来最高水平。去年OECD成员国的石油日需求量下降了39万桶。随着汽油价格攀升至每加仑4美元的水平,美国汽油5月份日消耗量下降了14万桶。欧洲国家的汽油消耗量也有所下降。

  所以,中国政府尽可以根据国内外环境,以不超过20%的幅度一步步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既保证通胀水平和生产成本增量得到控制,又可以静待那些真正的用油大户有所节制,国际油价稍稍回复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