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文化与商业的绞痛中成长


      6月17日下午,去广州图书馆听了尹鸿教授的学术讲座《走向世界的中国电影》,受益匪浅,加点自己的想法,在此进行粗略的总结:
 
一、超越国界的电影文化
 地球村:世界是平的(市场与媒介)
        关于麦克鲁汉的地球村的理论,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再清楚不过了。信息技术与经济的发展使地球村变成了不诤的事实,人类通过卫星、网络、手机等通讯设备,延伸了自己的肢体,相互之间发生着更为复杂与奇妙的联系,六人假设传播论越来越得到人们传播实践的证实。世界通过互联网变得扁平化,人类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不再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类传播史上如此巨大的成就,归功于人类传播媒介的发展。因此,是媒介,拓展了市场。
作为娱乐产品:电影市场的全球化
        媒介的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也粘合了世界市场,作为媒介种类之一的电影,相比于其他形态的媒介更具娱乐性。由于远于政治领域,在娱乐经济盛行的当下无可厚非地比其他媒介更契合市场,于是我国加入WTO之后,完全开放的传媒领域,便是电影制作与交易领域。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电影作为娱乐大众的一把利器,其市场也走向全球化与国际化。
作为视听文化:电影媒介的世界性
       通常我国的文字是五千年大陆文明发展而来的象形文字,而西方国家是由海洋文明熏陶进化而来的英文。世界上文字有千百种,每种文字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文化背景,人们才能理解这种文字所传承的意义,所具有的逻辑。因此用来逻辑思维的人类的左脑,因与文明相关而不同。电影作为视听媒介,虽然也有着文化的差异,但始终更直观,更浅显地表达出文字所包含的意义,对于图像的理解,远比对于外国文字的理解容易得多,因此,电影媒介具有视听性的同时更具世界性。
作为复合符号:电影意义的民族性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图片与影像,能轻易地被全世界人民所理解,但是其中蕴含的意义,其中表现的氛围,其中配合的文字等等,又因为不同人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领悟水平而不同。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电影的理解更具有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便是民族性。因此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作为文化的跨国传播的多重价值
       我们从我国进口电影中,看到了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巨星,看到了印度载歌载舞的电影形式,看到了日本的菊与刀的文化……我们的电影进口是成功的,让我们看到了多元化的世界,也让我们知道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它的跨国传播是由多重意义的。但我国电影的跨国传播却是相当失败的,因为至今,还是只有为数不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现状,接受中国的电影,理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二、中国电影的世界地位
        1、从19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电影走出国门,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这是中国电影史上著名的第五代导演的贡献。此时的代表电影有《冬春的日子》、《霸王别姬》。尤其是《霸王别姬》,让世界看到了中国。
        2、中国电影是世界电影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东方一个迅速崛起的国家,在世界上的国家地位不断提升的同时,我国内部的经济转型,也促成了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中国,他们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中国的东西,而电影便是最好的工具。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可以通过电影来展示给外国的朋友们。尤其是越来越多的国际电影节上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影片的影子,中国影星的身影的时候,我们更能感受到中国电影已经成为世界电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市场上占据着一席之地。我国人口多,基数大的优势放在电影票房上,也能很好地体现。因此中国市场,是创造票房,创造收入的一块肥沃土壤。
        4、中国电影已成为中国文化产品中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形态。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若是用英语来解释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抑或是直接教给外国人笔画复杂的中文汉字,那么远不如用电影,让大家看得痛快。因此中国电影的输出,就是中国文化最好的输出状态。
 
三、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
   中国电影总体上,晚于世界电影的诞生正好10年。
   1、早期:
       1935年3月,中国电影《渝光曲》第一次获得国际奖项,拉开了我国电影国际上获奖的序幕。同时期比较优秀的电影还有《一江春水向东流》。
        1950年之后,我国电影开始了官方放映的时代,这时期有8部影片被反复播放,但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三战片《地道战》、《地雷战》与《南征北战》,这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辉煌业绩的战争题材的片子。
  2、第五代民俗电影时期(1980年代后期到1990年代前期)
        这个时期以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成就为开端与最高点。以张艺谋的《红高粱》获得国际大奖为开端,此前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孩子王》等影片亦很优秀。第五代导演的成绩在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达到高潮。第五代以国际电影节获奖为突破口“走向世界”,以一批所谓的中国民俗化影片形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国际化浪潮。
        但同时,这次浪潮也是以陈凯歌的《霸王别姬》而嘎然而止。这并不是偶然,因为这类电影中所拍摄的民俗奇观、罪与罚、人性与秩序的冲突已经不再新鲜,而东方女性在电影中固定的那种死板的形象也让人们厌倦。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电影的模式化,缺少差异性的电影表达;二是国内环境的变化,电影审查过严,创新与发挥的空间较小。
        同时,这个时代的民俗电影,也引来了人们的文化争论,有人认为,张艺谋把落后迂腐的文化展示给了外国人,给他们留下了不好的中国印象。
3、第六代独立电影时期(1990年代中期——1990年代末期)
       以张元、王小帅、贾彰柯等年轻导演为代表的中国“第六代”、“第七代”的新生代导演。称以所谓的独立电影。继续在国际电影节上仅以另一种姿态继续着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如《北京杂种》、《冬青的日子》、《小武》等等。此时期的导演受到当时政策与环境的影响,电影都呈现出小众性、边缘性、地下性、意识形态性等特征,善于运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用长镜头记录着沉重的、慢节奏的片子,有着很强的东方主义和文化影响,是特殊时期电影制作的产物。2006年,《三峡好人》使得第六代导演第一次获得国际性大奖。
        这批电影导演经历了这漫长的十年,变得只会拍这些小众的独立电影,而正是这个时候,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我们看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大腕》等,是的。1997年——2001年,第六代导演未能破茧城蝶,而独立支撑着中国电影的,便是冯小刚。他又一次说“如果我不拍电影,那中国人就没电影可看。”这句话当时引起了社会极大的争议。但是仔细想想,很多人很久没有去电影院看过电影,而去了,只为了看冯小刚的贺岁片。虽然边看边骂,甚至看完了依然在批判,但是要问出了冯小刚,还看谁的?那么答案一定是“无其他可看。”
        这段时期的电影里,结合了很多灰暗的生活元素,抑或是艺术因子,但始终不是社会主流与市场需要。因此到现在为止中国电影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青黄不接。
4、新世纪以来的跨国电影时期
       自从中国加入WTO之后,电影产业和市场向全球开放。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创造了中国国产电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高票房纪录,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
      《卧虎藏龙》开启了华语片的国际市场之路。中国电影通过市场走向世界。在此之前,正是冯小刚的电影,如《甲方乙方》、《大碗》等,用电影见证了我国社会的转型。
        之后,华语导演、电影类型、明星,逐渐形成了和正在形成着我国一系列商业品牌。
       同时,我国电影产业政策上的开放也给我国电影带来了利好消息,从十六大到十七大会议上反复谈论与强调文化产业化发展便可窥一斑。政策上的利好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的开放,民营资本可独立投资电影的拍摄;二是产品准入规则的逐渐宽松,电影审查尺度不再成为绷得最紧的那根铉;三是我国资本传媒热,传媒娱乐热的发展趋势,外资热钱涌入内地电影市场的步伐加快。
       这样一来,中国大片便呼之欲出了。但不幸的是,这种大片虽然耗资巨大,跨国性特征明显,但却是一个文化的拼盘,拚得不完美,很粗糙。大耗资、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的制作理念,让本来简单的故事复杂化,人物关系乱伦化。而这,确实是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
        目前,最为普遍的商业大片,单一民族的文化已经很少了,更多的是很多文化的糅合。我国商业大片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古装题材偏多,主打权利与爱情故事,武打动作场面,东方风俗的景观,悲剧结构,商业配方,跨国制作等。和西方输入国国家的主流电影文化形成一种互补的格局。
       同时,以叶锦添为美术指导,谭盾为音乐制作,袁和平指导武术,朗朗的钢琴演奏组合起来的强大电影商业包装团队,可以说于世文明。
 
四、世界格局中的当代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产业自阿飞速发展着,产量已经占到世界前五名,市场规模为世界前十二位,市场份额占到了2%。
 
五、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所面临机遇
       1、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劲头,使得经济地位提升的同时,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话语权逐渐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使得外国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这对于最容易被外国人接受的文化载体中国电影来说,提供了对外输出的良好时机和平台。
       2、我国现在主要还是香港电影市场一支独大的局面,但随着国内经济特区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内地、香港与台湾电影市场的合作有频率增强,力度增大的趋势,因此三地在电影制作方面的合作以及资源共享为中国电影大发展提供了更为宝贵和强大的资源库。
       3、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加深,国际化合作的进程逐渐加快,中国电影也迎来了国际化投资热潮的机遇,获得了更加充裕的资金与技术。
       4、虽然市场化的进程逐渐加剧,中国电影面对商业化,另外一件宝器就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外国文化美学风格的差异性使得中国电影增加了其独特性与神秘性。若开采我国宝贵的历史来进行电影制作,那么题材将有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源泉。
        5、中国电影制作具有低成本的优势,相比起来,美国每制作一部电影平均开支为5000万美金/部,而我国电影的平均成本为400万RMB/部。可想而知,我国电影制作方面的投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电影质量上应该也会有质的飞跃。
        6、中国文化的影响在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我国历史文化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中国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理智信等对世界文化也开始产生弥足深远的影响。
        7、另外从中国电影自身来讲,中国电影正在经历蜕变的时期,行业意识与商业意识的崛起,使得我国电影在文化背景的衬托下开始形成品牌,逐渐显现品牌效应。
 
六、中国电影的文化选择
        中国电影一向注重文化底蕴,导致内含有深奥化的趋势,但是随着看电影人群的不断低龄化,这种文化的直白越来越不被电影市场看好。我们都知道,好莱坞大片的文化含量极低,那是因为美国电影受众人群是14——25岁的青少年,并且有低龄少年的人数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所以文化与寓意对于他们来说太深奥。因此通常我们看到的好莱坞大片都选择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简单的小故事,用大手笔来描绘。这并不是铺张浪费,而是市场所趋。因此中国电影的文化选择也要遵循市场需求。
1、民族文化转化成世界文化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首先,应该让世界的东西融入民族的。中国电影应该将具有普世价值与超国界性的文化引进到电影制作中来,这样的中国电影才会更容易被世界市场所接受。
2、从传统文化转化成现代文化
       中国电影,尤其是在国际影坛上获奖并大放光芒的中国电影,基本都是古装戏,抑或是描写明清晚期那种家族文化、那种沉抑厚重的故事基调。描述的并不是中国现在高楼林立、经济发展迅速的社会气象,而是过去那种落后迂腐的文化气息。例如《大红灯笼高高挂》中女主人翁在那封闭的严密的建筑底下,渺小地与命运搏斗,最终看似胜利,却被自己的希望(他亲生儿子)所毁灭。如果这种趋势蔓延下去,对于世界理解中国肯定会有极大的负面作用。因此中国电影的制作应该更多地关注我国现代文化,将其融合入电影之中,发扬光大。
3、以我为主转化为转到交流主旋律文化
       中国电影必须在文化内涵上选择与世界上流行的主旋律文化一致的东西来进行包装,以我为中心的深奥只适合小众享乐,因此文化宽容是我国电影要面对的一大课题。
4、从艺术文化转化成商业文化
       我国电影的艺术性太强,导致观众规模适中局限于小众化。最好的例子就是《东邪西毒》惨淡的票房,使得全班人马拍了另一部《东成西就》来挽回观众和票房收入。因此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必修课,就是将艺术文化专合成商业文化。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等将商业化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获得了很高的市场回报。但是电影也必须“风流而不下流”,艺术性与文化内涵不能完全为了迎合受众而泯灭,必须有所保留。但我们看到张艺谋后来的《满城尽待黄金甲》让人失望,其夸张的元素积累,将所有东西都用巨大的规模来铺张展现,以至于达到一种病态的视觉效果,让人觉得非常不舒服。这就是他对于商业化气息浓厚的市场,妥协太多而造成的结果。
5、争取话语权和规则权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刚刚启程,我们看到了希望。未来的路还有很长,因此要中国电影走得更好,其必须学会制定文化目标。市场上一流的企业制定标准,二流的企业制造品牌,三流的企业制作产品。这就是差别。在电影市场上也一样。中国电影必须学会从制作产品,到制造品牌,最终制定标准来实现自己的成长蜕变,以此来争夺世界电影市场上的话语权域制定游戏规则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