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鹫禅寺位于房山区陀里镇北车营村,我在一本旅游攻略书上看见时,对其残破与古朴印象颇深。
地方虽不远,但由于寺庙废弃并非景点,所以要找到并不容易。网上查到了两条自驾车路线,但我还是莫名其妙地走出了“第三条道路”。幸好也没太绕,去程大概花了90分钟。
这是位于谷积山上的灵鹫禅寺山门,上书“菩提场”三字
从山门拱洞向里看是几进殿宇。若细心你会发现,这张图中远处的山、山上的塔(照片中的小突起)与寺庙的每座拱门都在一条线上。如此讲究的选址,给我的感觉是当时的灵鹫禅寺相当了得!
下图是进山门后第一个殿门。据看寺王大爷说,庙是当年日本人烧的,那时有两个中国军人躲进庙里,日本人于是放了把火。当然,打劫的不只日本人,拱门顶的那颗已不甚清晰的五星,便很可能是40年前那场浩劫留下的,之后又是一拨拨的文物贩子……王大爷生于1946年,他说小时候这庙里的东西比现在多多了!
穿过石拱门,“灵鹫禅寺”四字清晰入眼。网上说是明英宗8岁时手书,不知真假。我的一个印象是,整座庙宇虽破败,但其渗透出的强烈的岁月气息,不是每一座庙都有的.
再往里走是普光明殿,也是整个禅寺目前惟一有门且上锁的殿——见我们来,王大爷第一件事就是拿钥匙开锁——他见了那么多游客还能如此热心,很是难得。
殿应该是后来整修了下,现在的样子与其气势恢宏的选址及留存的精美的石雕拱门很不相称;殿内的佛龛也是后“请”的;墙上密布的佛龛洞中一个原来的佛像都没有了!
下为雕工精美的石拱门……
空空的佛龛洞,以及同样精美的窗雕。王大爷说“这不就是奥运火炬上的祥云么”
窗顶的石雕同样非常精细,可以想见此前这个大殿的气象。
这是普光明殿的西侧殿,已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普光明殿后面有两座石碑,一是记载大辽“良乡张君”在此寺读藏经;一是“大元敕赐灵严禅寺”碑。
也正是这两个碑文,让我觉得网上通行的对灵鹫禅寺的介绍并不可靠:一是说此寺为元代初建,而碑文却记载辽代张君已在寺内读经。后据看寺的吕师傅说,区文物局认为此寺最早建于隋朝;二是网上介绍碑文时都说是“敕赐灵鹫禅寺”,而我分明见碑上写的是“敕赐灵严禅寺”。
下图近景为元碑,远景为辽碑。
再往上行,穿过苍翠清幽的山路,就到了圆通殿遗址。
圆通殿是菩萨庙,庙前开阔,有两石碑,以前应也“阔过”,殿顶为石雕彩绘。除此殿外,据吕师傅说以前这里还有尼姑庵、塔林,后来“农业学大寨”就都变梯田了,现在连原址都已找不到。
圆通殿上面的两间房子是村里的民房,这里以前有个自然村,后因僻远缺水生活不便,人们渐渐都离村而去,房子也就都废弃在那里。
现在村里就剩下一对放羊的夫妇。这两个人住在更高的一间也是被原房主废弃的土房里,三间土房,院子不大,还有两个羊圈。
老汉姓王,大概50多岁的样子;老婆年轻些,有智力残疾。两人放着60来只山羊。老王说去年卖了10只左右,每斤6.5元。我大概算了下,就算每只山羊出栏时50斤,两人一年的收入也就三千多元。老王不去外面买羊羔,全靠自己家繁育。而规模上不去,就算羊肉再贵收入也上不去。
两人吃水要到下面的井里挑,房子一下雨就漏,“这不用塑料布赡了下么。。。”
离开老王家再回到灵鹫禅寺,王大爷和吕师傅已经给我们热上了野菜包子。由于游客很少,这里的农家乐并没开展起来,所以若去的话,要么自带午饭,要么就看是否能跟两个看寺人搭伙。
两个看寺人住在普光明殿东侧殿南面的倒座房里。房子是90年代建的,那时这里还来过两个和尚,“由于村里书记重视”两个和尚在这儿住了几年,后来“村里的书记不重视了”,和尚没了给养,也就离开了。
现这里住着看寺的王大爷和吕师傅,两人家都在8里外的山下,平时就住这里,大概一周回去一次。
两人都很善良热心,我们的午饭除了苋菜包子,还有煮挂面,以及他们自己做的小咸扮菜。可惜饿极忘了拍下来。王大爷很得意自己的花椒炸酱,而吕师傅的杏仁拌菜也很有山野气。饭后我们留了饭资,尽管二位客气地一再说“不要”。
最神奇的事儿是,庙里吃肉会闹肚子。吕师傅说“在家吃睡在这儿没事;在这儿吃回家睡觉也没事;就是不能又在这儿吃又在这儿睡,那样准拉肚子,前几天老王不信就被整了,我都验证了十多次了……”
饭后喝茶聊天,发现两人都很健谈,也就在断断续续的交谈中,我们获知了有关灵鹫禅寺的一些信息:比如曾有103岁的大和尚想重修这儿,后来不知怎么计划搁浅;区文物局说此庙在这一带相当重要,云居寺什么的都是从这儿分出去的;现在村里的企业都归私人了,也就剩下了这庙还留着,也许是认为里面有机会吧;曾有文物贩子把圆通寺的莲花宝座等文物偷走,后来被追回来了;有个画家想把个石狮子带走,居然还问看庙人行不行……
言谈中,王大爷二句话给我印象挺深:一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要爱惜……”;二是“这庙能不能留住,全看村里书记重不重视。现在这书记重视,我们就在这儿看着;下一个要是赶上个不重视的,我们就的得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