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关注手足口病
导读:据《北方网》和《中国新闻_联合早报》2008年5月初报道, 手足口症正扩散到中国全国多个地方,如今已有超过九个省市报告发现这病例。它们是:北京、重庆、陕西、安徽、浙江、湖北、湖南、江西和广东。
重庆市5日报告发现15例手足口病,其中五人住院观察。重庆市卫生局已经发出首个手足口病警讯,要求各医院对该病进行每日报告制,密切防控。
广东省卫生厅前天宣布,全省共报告手足口病例925起,死亡三例;浙江省1198起,死亡一例;北京、陕西、湖南、湖北、江西也发现病例,但无死亡报告。
作为这次手足口症的起源地和重灾区,安徽省的情况最为严重。目前公布的病例已经达到5151起,死亡22例。
面对手足口疾病带来死亡的威胁,许多人问,什么是手足口病?如何治疗?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是发生在小儿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来的,常发生在4~7月份,3岁以下的儿童较多见,可在一个家庭中散在发病,也可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小学校集体发生流行。
发病初期,患儿可有发烧、口角痛、嗓子痛、流口水、不爱吃东西等症状。1~2天后,孩子的手上,脚上和口腔等处可出现红色斑点,斑点逐渐发展成为疱疹,疱疹内为微混浊的液体。由于疱疹为本病主要表现,而且多集中在患儿的手、足和口腔等部位,因此,称为手足口病。
由于疱疹溃破后形成溃疡,因此,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常因嘴痛而影响吃奶、吃饭、哭闹不安。多数患儿在3~4天后,疱疹可自行消退,也不脱屑而痊愈,预后良好,只有极少数患儿可并发心肌炎或无菌性脑膜炎等疾病。
小儿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由于这种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因此没有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可以采取下述治疗措施:
①服用抗病毒的药物,如病毒唑等。
②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的继发感染。
③口腔因有糜烂,小儿吃东西困难时,可以给易于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饭后漱口。
④局部可以用金霉素鱼肝油以减轻疼痛和促使糜烂面早日愈合。
⑤当小儿有发热时,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的中药。一般1~2周可以自愈。
如在托儿所或幼儿园内流行时,首先应将患儿与健康小儿隔离,将玩具用消毒液消毒;健康儿可以口服板蓝根冲剂以预防。
现今流行的"口手足疫症"是何原因?如何预防?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HFMD) 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Cox Asckievirus) A16 型(Cox A16) 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 71)最常见。
一、流行概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导。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导,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HFMD 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手足口病与EV 71感染有关的报导则始自20世纪70年代初,1972年EV 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 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澳大利亚和美国、瑞典一样,是最早出现EV 71感染的国家之一。1972~1973 年、1986年和1999年澳大利亚均发生过EV 71流行,重症病人大多伴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CNS),一些病人还有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CNS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 71流行,仅保加利亚就超过750例发病,149人致瘫,44人死亡。英国1994年4季度暴发了一起遍布英格兰威尔士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监测哨点共观察到952个病例,为该国有记录以来的最大一次流行,患者大多1~4岁,大部分病人症状平和。该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资料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其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也经常发生由各型柯萨奇、埃可病毒和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日本是手足口病发病较多的国家,历史上有过多次大规模流行,1969~1970年的流行以Cox A16感染为主,1973和1978年的2 次流行均为EV 71引起,主要临床症状为手足口病,病情一般较温和,但同时也观察到伴无菌性脑膜炎的病例。1997~2000年手足口病在日本再度活跃,EV 71、Cox A16均有分离,EV 71毒株的基因型也与以往不同。20世纪90年代后期,EV 71开始肆虐东亚地区。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 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 628例发病,仅4~6月就有29例病人死亡。死者平均年龄1.5 岁,病程仅2天,100 %发热,62 %手足皮疹,66 %口腔溃疡,28 %病症发展迅速,17 %肢软瘫,17例胸片显示肺水肿。
我国自1981年在上海始见本病,以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西宁、广东等十几个省市均有报导。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流行,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散发流行后,1986年又出现暴发,在托儿所和幼儿园2次暴发的发病率分别达2.3 %和1.9 %。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 71病毒,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中分离出2株EV 71病毒。1998年EV 71感染在我国台湾省引发大量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在6月和10月两波流行中,共监测到129 106病例,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儿童,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2000年5~8月山东省招远市小儿手足口病暴发,在3个多月里,招远市人民医院接诊患儿1698例,其中男1025例,女673例,男女之比为1.5:1,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14岁。首例发生于5月10日,7月份达高峰,末例发生于8月28日。128例住院治疗患儿,平均住院天数5.1d,其中3例合并暴发心肌炎死亡。
二、流行环节及流行特征
(一)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破溃时病毒即溢出。带毒者和轻型散发病例是流行间歇和流行期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的。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唾液、疱疹液、粪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通过日常接触传播,亦可经口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口感染,并常造成流行。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也可造成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病毒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为100:1,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的抗体,因此,手足口病的患者主要为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4岁以内占发病数85%~9 5%。据国外观察报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主要是非流行期间新生儿出世,易感者逐渐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便为新的流行提供先决条件。我国天津市1983年流行后,散发病例不断,1986年再次发生流行,而且两次均为Cox Al6引起。
(四)流行方式
手足口病分布极广泛,无严格地区性。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本病常呈暴发流行后散在发生,该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易发生集体感染。家庭也有此类发病集聚现象。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天津市两次较大流行,托幼单位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家庭散发,常一家一例;家庭暴发,一家多人或小孩子与成人全部感染发病。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三、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很多,主要为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新肠道病毒。Cox A组的16、4、5、7、9、10 型,CoxB组的2、5、13 型,以及EV 71型均为手足口病较常见的病原体,最常见为Cox Al6及EV 71型,有的报导埃可病毒及CoxB组某些型也可引起,但仍没获得到进一步证实。
从有关资料表明,HFMD的病原体经历了较大的变迁。对药物具有抗性, 75%酒精,5%来苏对肠道病毒没有作用,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在50 ℃可被迅速灭活,但1mol浓度二价阳离子环境可提高病毒对热灭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 ℃可存活1年,在- 20 ℃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四、临床表现及病理
(一)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病,具有肠道病毒感染的共同特征。从最常见的无症状或仅有轻度不适,至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均可发生。潜伏期一般3~7 d,没有明显的前驱症状,多数病人突然起病。约半数病人于发病前1~2d或发病的同时有发热,多在38℃左右。主要侵犯手、足、口、臀四个部位(四部曲);因为疹子不像蚊虫咬、不像药物疹、不像口唇牙龈疱疹、不像水痘所以又称四不像;而且临床上更有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的四不特征。部分患者初期有轻度上感症状,如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等等。由于口腔溃疡疼痛,患儿流涎拒食。口腔粘膜疹出现比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唇齿侧也常发生。手、足等远端部位出现或平或凸的班丘疹或疱疹,皮疹不痒,斑丘疹在5d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合后不留痕迹。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二)合并症
手足口病表现在皮肤和口腔上,但病毒会侵犯心、脑、肾等重要器官。本病流行时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监测,如出现高热、白细胞不明原因增高而查不出其他感染灶时,就要警惕暴发性心肌炎的发生。近年发现EV 71较Cox Al6所致手足口病有更多机会发生无菌性脑膜炎,其症状呈现为发烧、头痛、颈部僵硬、呕吐、易烦燥、睡眠不安稳等;身体偶尔可发现非特异性红丘疹,甚至点状出血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2岁以内患儿。
五、诊断及鉴别诊断
(一)本病主要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确诊时须有病原学的检查依据。
1、好发于夏秋季节;2、以儿童为主要发病对象,常在婴幼儿集聚的场所发生,呈流行趋势。3、临床主要表现为初起发热,白细胞总数轻度升高,继而口腔、手、足等部位粘膜、皮肤出现斑丘疹及疱疹样损害。4、病程较短,多在一周内痊愈。
(二)实验室诊断
常用的分离方法有细胞接种和乳鼠接种。1998年人们开始用人肺系细胞(MRC-5)分离Cox A16等毒株,其敏感性好且接种病毒后出现细胞病变较快。人源细胞如W1-38、横纹肌瘤细胞(RD)也都可用于病毒分离。RD细胞支持大多数柯萨奇A组病毒复制,但一般要经过2次以上传代才出现明显病变,若在使用RD 细胞分离的同时再增加1株L20B或Hep-2细胞,可提高肠道病毒的分离率。为提高细胞对肠道病毒的敏感性,还可在细胞接种前用50μg/ml的5-碘脱氧尿嘧啶处理3天。对一些不能在细胞上生长的病毒,可用乳鼠接种分离病毒。埃可病毒一般不引起乳鼠发病,多由脑脊液分离,粪便中不易检出。
肠道病毒型特异性鉴定主要靠血清中和实验,LMB组合血清可大大简化鉴定过程,但是有些毒株的中和作用不稳定,仍需由单价血清来鉴定,另一要注意的是病毒颗粒的集聚会影响中和效果,如EV 71的中和实验就需要使用单个分散的病毒。
近年来,PCR 技术已成为诊断肠道病毒感染最常用的一种方法。PCR测序技术则可用于肠道病毒分型。
手足口病抗体检测的最常用方法目前仍是中和实验,该方法精确且具有型特异性。
六、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一)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及时采集合格标本,明确病原学诊断;
(二)做好疫情报告,及时发现病人,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扩散;
(三)托幼机构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四)被污染的日用品及食具等应消毒,患儿粪便及排泄物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五)流行时, 做好环境、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六)饭前便后要洗手,预防病从口入;
(七)家长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八)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九)医院加强预诊,设立专门诊室,严防交叉感染。
附链接新闻:
目击阜阳手足口病医疗救治
5月4日下午,患儿小海洋的病情终于逐渐平稳。在重症监护室里,专家们注视着小海洋,仍然不敢放松警惕。
死神可以战胜
1岁男孩小海洋5月3日15时50分被紧急送进安徽省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据其家长介绍,这时他已经出现双脚皮疹、口腔黏膜溃烂症状4天,并且有两天呕吐,一般治疗没有效果。5月3日下午,小海洋突然意识不清,并且肢体开始抽搐,被紧急送往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驻扎在该院的专家组立刻开始为小海洋进行检查,诊断其为手足口病。此时患儿呼吸非常急促,每分钟43次,嘴唇发紫,心率每分钟165次,右肺出现浸润性病变。抢救小组立即按照救治方案实施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抢救手段,但是患儿病情不断反复,5月4日凌晨还出现了多次室颤、血压下降、心跳停止等危险症状。卫生部、安徽省和阜阳市的专家联合作战,积极抢救,终于把这个幼小的生命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据卫生部工作组专家介绍,像小海洋这样的突发危重病例目前基本能得到救治,开始出现连续几天没有死亡病例的现象。据初步统计,4月20日以来,阜阳市共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儿132人,其中36人病情危重。截至5月3日17时,82名患儿病情恢复(其中有43人治愈出院),33名病重患儿和12名病危患儿正在积极救治中,5名患儿死亡。这5名患儿入院时即为病危,因就诊时间过晚,丧失救治机会,在入院后数小时内死亡。阜阳手足口病危重病人病死率,基本上符合国际上10%~25%的范围。
按照最新的阜阳手足口病疫情阶段分析,虽然还没有出现出院病例数大于住院病例数的情况,不能说疫情已经明显下降,但确实出现了新增病例数和新增住院病例数双双下降的趋势。
该出院时就出院
5月4日,阜阳市颍上县人民医院。5岁的小昆成在感染科走廊的病床上跟陪护的爸妈打扑克。3天前他因为发烧出疹子住院,目前症状已经消退,活蹦乱跳的。但是,陪护他的爷爷和爸妈仍然跟他一起住在医院里,不愿意回家。他们说,待在医院里更放心。
就在走廊拐角处的狭小区域,小昆成的对面还住着一个6个月大的手足口病患儿。他刚刚退烧,还在输液。前来检查的卫生部工作组专家说,在狭小的区域内,不同病情儿童之间存在交叉感染的风险,符合出院条件的患儿应该尽快出院。这样既可以节约医疗资源,又减少了病毒扩散的风险,还保证了住院病人统计数据的真实。
颍上县人民医院院长沈小雷说,目前该院住着41位手足口病患儿,比之前的数量已经大为减少。专家随机检查的住院患儿大部分都可以出院,但由于每个患儿都有两三个家长陪伴,原本加满床的病区显得更加拥挤闷热。
颍上县人民医院的情况不是个例。在该市的几家手足口病患者定点收治医院,记者看到儿科的门诊、走廊、阳台、病房、重症监护室越来越拥挤。在一所医院的儿科病房,一个两岁的患儿在留院观察,坐在床边陪护的有他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4个人,其他病床的陪护家属也基本都是两三个。家属说,孩子就一两岁,从比较远的村子到城里看病,一个大人根本照应不过来,在家里也放心不下。按照每个患儿3名家长陪护,传染病定点医院病房里的人数是实际患儿数字的4倍。
近期的阜阳手足口病疫情报告病例分析显示,新增病例主要是症状轻微的门诊患者,按照诊疗规范应该回家隔离休息,或者转到基层医院留院观察,无需住院治疗。专家估计,有不少统计在住院患者数中(包括留观)的患儿实际是可以出院的。
院感控制至关重要
有医生介绍说,病区曾有大人带着孩子来医院看望住院患儿,这是很可怕的。从理论上讲,他们每个人都可能感染病毒而成为新传染源。但是,很多患儿家属对医院的规定不理解,有医院曾经发生过家属为陪护重症患儿与医院保安发生冲突的事。随着防病宣传和疫情搜索力度的加大,原本散在的病例逐渐被控制,但是医院交叉感染成了疫情防控的重要问题。
实际上,大量的患儿家属还不知道“院感”这一问题,他们坚信医院、重症监护室才是最安全的地方,一旦小孩出现问题可以得到及时救助,因此不少症状轻微的患儿家属也强烈要求医生让他们的孩子住院。阜阳市人民医院院长高学中说,曾经有患儿家属托领导给他打电话,要求住院治疗,而那个小孩的症状仅仅是体温为37.2℃。
很多主治医生并不是不知道过度医疗和院内交叉感染的风险,但是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医生也担心一旦患儿回家突然发病且病情急剧恶化,这个责任难以承担。在疫情初期曾经有个别病情急剧恶化的死亡病例让医生们心有余悸。
“为了减少死亡,医生宁可把他们留下来。”高学中说,虽然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很低,但病人恐慌不愿意回家,一定要留在医院;医生害怕万一出事,也不坚持劝患儿走。院内交叉感染可能成为疫情蔓延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们在救火,就怕有人不自觉地放火。”卫生部工作组专家认为,本来健康的或者轻微感染的人,因为恐慌住到医院而感染病毒,或者将病毒携带出去传染给他人,这会加重防控的难度。
卫生部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组来到阜阳的第2天,就认识到医院交叉感染问题的潜在威胁。工作组立刻采取措施防控,并紧急从北京调派医院感染控制方面的专家,为市内两所主要定点医院各配备一名,从医院管理方面加强疫情防控的力度。
记者5月4日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看到,之前人满为患的病区已经按照要求清理打扫干净,原来的病房只留给病情较重的患儿,轻症患儿和留观者被转移到新开的病区。医护人员召集患儿的陪护家长开办讲座,劝说他们为了孩子的早日康复,一定要遵守病区管理规范并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