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灾前,企业公民最大的慈善是什么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中国的众多企业也做出了积极的响应,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捐款捐物,尽企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舆论,特别是网络,对企业的捐赠行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监督。网络还兴起了对捐款企业的排行榜,似乎捐款的多少成为评价企业做为企业公民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网络中大部分网民的舆论导向是以企业捐款数额的多少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的好坏。捐款少的企业,特别是针对一些实力雄厚、处在暴利行业的企业,更处在舆论监督的风暴眼上,稍有不慎,就会被网民的吐沫淹死。王石,“王十块”的外号,就是这次地震“震”出来的,是网络舆论监督企业公民社会责任表现好坏的一个矫枉过正的典型案例。

  笔者认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评价不应仅体现在企业面对突发事件的捐赠行为上,而更应该体现在企业平时如何对待自己的员工身上。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的最重要和最为宝贵的资产,很难想象,一个不能善待自己员工的企业是一个能很好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就像不能希冀一个在家里虐待父母的“逆子”,出门却能成为扶老携幼,爱心有加的“孝子”。不能善待自己员工的企业的慈善和捐赠,更像是商业秀,是伪慈善,不得不让人怀疑企业捐赠的真实动机。

  善待员工,是指给予员工提供健康、安全、教育、培训、福利等方面的保障和保证。在这些方面,许多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做得还非常不到位。据笔者所知,一个号称给灾区捐献物资高达几百万元的企业,企业老板也到处标榜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其企业的大部分正式员工连基本的养老、医疗保险都没有。几百名全年在外出差的业务人员连基本的人身意外保险都没有。一旦发生车祸等天灾人祸,员工只能自认倒霉,承担巨大的损失,企业老板拿出点钱打发了事。企业的老板竟然还津津乐道于年底到贫困的员工家里走访,然后送上几百元的慰问金,来表示老板的爱心和责任感的“伪慈善”。中国的这种企业,绝不在少数,特别是发展中的中小民营企业。在这次捐赠中,排名前十的,捐款金额高达6000万元之巨的富士康公司,在06年就爆出了血汗工厂,虐待员工的新闻事件,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真心希望富士康已经“改恶从善”,能更好地善待自己的员工。

  汶川地震不常有,但企业员工的面临的“人生地震“却常有。不能善待自己员工的企业,是把自己的员工置身在健康受损、安全无保障、职业生涯失败、失业等“人生地震”的巨大风险之下,让员工在“人生地震”面前,束手无策,蒙受人生重大损失。这是企业做为企业公民的最大不慈善。

  在这次汶川地震后的企业捐赠表现中,外资企业因反应速度慢,捐赠额相对较小而受到了猛烈攻击。外资企业被诟病的原因,是大众认为这些外企平时标榜社会责任,而在关键时刻却没有表现出与之实力匹配的做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笔者要为这些外企鸣不平。一是这些外企在善待员工方面——员工的健康、安全、教育、培训、职业发展,做得是非常不错的,是国内很多企业学习的楷模。二是舆论应该更关注这些企业平时的社会责任的表现,而不光是在震灾中的表现。只用震灾中的捐款表现来评价外企的社会责任,就像只用高考成绩来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一样,是有失偏颇的。

  企业,做为企业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首先是善待员工,对员工负责,这是最基本的责任。其次是对消费者、对社会公众、对国家、对人类生存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负责。企业履行好基本社会责任,是最大的慈善。

  善待员工,捐赠再少,也是善;不善待员工,捐赠再多,也是恶。天灾前,请更多的企业反思什么是企业最大的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