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邦尼的商务手册是行业的知识管理
Bonnier(邦尼)集团在华的独资子公司中瑞邦尼(北京)商务服务有限公司正在积极开展中国行业的商务手册业务。
邦尼在许多国家的合作方式是Bonnier 商务手册,根据商务手册的销量与伙伴同享利润。商务手册是欧美等国专业人士必备的商务工具,为专业商务人士量身定制的、高质量的、实用的商务信息与知识,帮助他们进行更好的商务决策;定期更新的商务手册拥有更长的产品生命。指导用户如何才能更成功,给用户展示真实的商务案例;包括行业统计数据、最新法规解读、行业内最新发生的事情。商务手册将具有操作性的理论与商务实例相结合,与当地最专业的机构合作,结合全球资源与本地经验,保证产品的高质量。业务流程为知识提供应用环境,知识管理必须以流程为导向。
邦尼公司在国外是很成功的综合媒体公司,有200多年的历史,公司的负责人是家族第七代继承人,目前进入中国的切入点是先搞各行业的商务手册。Bonnier 集团在25个国家拥有超过12000名员工;2007年营业额达45亿美元;自1804年出版第一本书籍以来,目前每年图书发行量超过4000万册;在10个国家拥有超过170种杂志,2006、2007年收购时代华纳集团子公司;欧洲互联网商业新闻主要提供者,业务正在扩展到新的媒体领域。商务手册种类超过130种, 平均每年更新4次。细分行业中包括房地产、酒店。在商业手册领域内20多年的经验,具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强大的团队和清晰的战略推广合作伙伴的品牌选聘最权威的专家团队,树立行业权威地位。
中瑞邦尼是Joen Bonnier负责在华建立的Bonnier集团的分公司,Joen Bonnier 是Bonnier集团的继承人。在中国的具体的合作方式正在探索之中。考虑到合资的弊端和工作效率的缓慢,公司不愿意合资,在其他任何国家都是独资或收购。
Joen Bonnier是Bonnier家族第七代继承人、Bonnier集团股东及合伙人。Bonnier集团于1804年成立,开始致力于图书出版业务,其总部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0余年以来,Bonnier集团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拓展至150多家公司,集团业务涉及商业出版物、报纸、书籍、杂志及娱乐事业等媒体业务领域。
塞尔玛-拉格洛夫 (Selma Lagerl.f)是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是众多由Bonnier集团出版处女作,并由此走向成功的作家之一。Bonnier集团出版了所有6位瑞典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和大部分其他国家获奖者的译作。多年以来,Bonnier集团为作家、新闻工作者、剧作家、编剧等创立了众多的奖项,并提供奖金和荣誉。
Dagens Nyheter(DN报)是Bonnier集团的第一份日报,始创于1864年。今天Dagens Nyheter已经发展成为瑞典规模最大的日报。销售45亿美元、利润3.80亿美元、集团员工12,000人、经营范围遍及世界25多个国家。
Bonnier集团是斯堪的纳维亚传媒事业的领导者,主要经营区域包括瑞典、芬兰、挪威以及丹麦。
Bonnier集团的五大商业领域包括如下:
1.Bonnier商务出版集团在欧洲12个国家出版商务报刊;是欧洲互联网商业新闻主要提供商;业务正迅速扩展到新的媒体领域。
2.Bonnier报业集团在瑞典、波兰和拉脱维亚每天共出版19种日报。包括早报、晚报、免费报纸和文摘等多种形式。发行量超过1,200,000份。
3.Bonnier图书集团发行范围遍及9个国家。每年图书发行量超过四千万册。在北欧地区的图书出版业处于领先地位,发行了诸多高质量的图书。
4.Bonnier杂志集团发行范围遍及9个国家。拥有超过60种杂志。在斯堪的纳维亚的杂志出版业占据领先地位。在2006/2007年收购了时代华纳集团的子公司—World Publications和Time4Media,进军美国市场。
5.Bonnier娱乐集团业务范围遍及5个国家。所涉及的领域包括电影、音乐、广播、电视、以及多媒体公司。在斯堪的纳维亚电视产业市场处于领先地位。为欧洲最古老的家族企业之一。
邦尼家族企业最近获得的一些世界知名奖项包括2003年世界最杰出的家族企业年奖 ( The IMD/Lombard Odier prize for best family business ) ;西北大学管理学院家族企业特别奖( The Kellogg School of Management award for special contributions for family business );Management award for special contributions for family business)。
二、知识管理和它的威力
管理学教父德鲁克在20世纪50年代说,希望在一百年后出现和《资本论》一样伟大的《知识论》。
20世纪90年代,业务流程重组(BPR)项目在企业界广泛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知识这一重要因素。
如果说文艺复兴时代是产生跨学科巨人的时代,那么信息时代将是产生跨归属专家的时代。今后的世界必定是专业分工的社会化和专业人士的社会化。
20世纪90年代初,IBM公司连年亏损,在全球电脑市场的销售排名退至第3位。1993年郭士纳出任首席执行官后,审时度势地提出“立即加强对竞争对手的研究”,“建立一个协调统一的竞争情报运作机制”,“将可操作竞争情报运用于公司战略、市场计划及销售策略中”,并启动一个试点性的计划,建立一个遍及全公司的竞争情报网络,由竞争情报专家管理其全部运作,以便准确地判断竞争对手、拉拢IBM客户的计划,组成专业竞争情报核心小组,负责计划实施,分布在整个公司的竞争情报工作组每天对竞争对手进行分析。随着这一试点计划的不断改进,竞争情报逐步融入IBM公司的企业文化。几年后,IBM东山再起了。
英国石油公司钻井中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制作成录像专案,并放进公司内部知识分享网站,这里面仅最佳实务就有2800个以上,在全球相关部门分享后,为公司带来的利润超过12亿美元!福特汽车公司的制造部门有一套“最佳实务复制流程”,这个知识体系供公司全球制造点分享,其内容由全体员工共同不断补充。
根据安永会计事务所自己提供的情况,从1993年到2002年实行知识管理的10年中,安永在知识管理方面投入了5亿美元,而其收入增加了600%(员工数量只增加350%),人均收入超出竞争对手20%。事务所在全球有11万名员工,他们的知识都可以共享,一个人在面对任务时会有11万人的知识体系对他进行帮助。在安永的知识管理中,恰当的信息会传递给需要的人,各种知识(包括信息和资料)都会安放在适当的地方。
日本可以说是一个没有资源的国家,96%靠进口,它的经济发展就是依靠知识。瑞士的自然资源也极为贫乏,然而它的人均所得是全球最高的,原因在于其创造的高附加值,以手头1980年的资料看,台湾地区加工产品对原料的增值为30%,而瑞士高达350%,这个差别正好与人均所得的差别一致,而造成这个差别的原因是知识及其应用。
除了极少数拥有垄断资源的企业外,能够拥有的最重要的和最可持续的资产是知识资产,不是关系资源,也不是货币资本。知识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对以往和现时知识的共享来提升公司的群体智商。知识管理实质上指的就是对信息流的管理,让员工们获取到他们需要得到的信息以使其能迅速据此采取行动。一个群体智商高的公司的职员们能互相高效地配合,使得从事同个项目的所有关键性人员都能消息灵通且充满活力。其最终目标是,使一个团队能从整个组织中总结出最好的想法,并能象充满干劲的单个的人那样为一个统一的目标,聚集精神地进行工作。数字化信息流能带来这种集体的凝聚力。知识资产特性中一项最大的诡秘就是,与货币或实物资产的不变性质不同,知识资产自身一直处在变化当中。
未来的企业竞争甚至国家间的竞争将主要依靠知识创新能力。拥有创新的知识产权、创新的知识及方法、技术的企业是高成长性企业。从统计规律看,高能力的人大约占2%至3%。高能力者必定是学习能力强的人。学习能力强的人,可能是实践者,也可能不是实践者。知识不等于能力,能力有实践的因素在里面,但高能力者一定是拥有丰富知识的人。
马克斯-H-博伊索特《知识资产》指出,在信息经济时代,对知识资产的有效管理是组织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新经济就是知识与物质的互换。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管理学中引入了知识管理的概念,知识管理成为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全球500强企业中已经有一半以上建立了知识管理体系,推行知识管理方法,而且也确实取得了显著效益。微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菲力浦等著名公司还设立了CKO(首席知识官),有的称为“知识主管”、“学习主管”或“智力资本主管”,专门从事企业知识管理的领导工作,其职能是创造、使用、保存、转让知识,利用知识生产和消费的可持续性,获得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500 强企业中,有95%以上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知识管理、竞争情报部门,进行竞争情报搜集,如微软、摩托罗拉、IBM、宝洁、通用电气、惠普、可口可乐和Intel,这些当今世界最具有竞争力的公司,都具备较强的竞争情报能力。
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的统计,美国企业在2002年共投入了27亿美元的资金用于知识管理,2007年投入48亿美元。美国政府也非常重视知识管理,2003年的经费是8.2亿美元,INPUT公司预测2008年将达到13亿美元。国际数据公司还统计出,由于没能有效地进行信息共享,《财富》500强企业每年的损失是315亿美元。
竞争情报催生了大批从业人员,美国为50万人,年薪一般在8万美元左右。据中国竞争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国已有类似从业人员4至5万人,但目前至少需要15万人,建立竞争情报体系的企业不足10%。其实,中国大中企业早在计划经济时代就在技术部门内设立过技术情报组织,但经营方面的竞争情报则起步较晚。从情报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应该是发源地,《孙子兵法》中的“知己知彼”之说和“用间篇”都可视为竞争情报理论的鼻祖。因此,中国企业在接受竞争情报概念上是不会有障碍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已成为继产品、资金、人力资源之后的重要管理要素,企业情报竞争力也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分析与决策的能力已经成为当代企业领先于竞争者的基本能力,竞争情报知识的学习和竞争情报能力的培养正在成为企业管理新的热点。IBM、宝洁、奔驰、海尔、联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其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和周密的竞争情报运作,竞争情报已经成为成功企业克敌制胜的绝密武器。
竞争情报简称为CI(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对企业整体竞争环境的一个全面监测过程,并通过合法手段收集和分析商业竞争中有关商业行为的优势、弱势和目标的信息。全球500强企业中90%已建立了完善的竞争情报系统,总产值在100亿美元以上的美国企业有82%建立了竞争情报系统,总产值在10亿美元以上建立系统的也达60%,许多企业还设立CI经理来负责竞争情报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根据国际权威机构的统计,1997年竞争情报对知名企业的贡献率微软为17%、摩托罗拉为11%、IBM为9%、通用电气和惠普均为7%、可口可乐和英特尔均为5%,其作用不可低估。由于竞争情报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竞争情报从业者协会于1986年在美国成立,到1999年已有7000名会员,主要由公司经理、战略规划、市场研究、竞争情报和信息咨询各方面的人员构成,其职能是建立和发展竞争情报专业、生产和传播竞争情报内容、参与企业竞争策略的研究和制定。日本企业的情报分为两类,即经营情报和技术情报,经营情报中包括经济、行业、营业、市场、劳务、订货和法规情报共7种;技术情报中包括专利、科研、设备、生产技术、国外技术和新产品情报等,日本企业的情报工作偏重于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新领域。从情报来源看,日立制作所仅订阅国内外的报刊杂志就达三千余种,其中三分之二是国外出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