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石击水,不起浪花,也泛涟漪。一个不合适宜的扛市维护措施,再次将期望稳定的信心在兴奋过后完全击垮。
当第一次管理层出台限制大小非减持之时,我们对应当时的行情与民心是必然之趋势,得到是一致的好评与信心上的双重鼓舞。的确,在当时大小非肆意减持风头日趋嚣张,无所顾忌之时管理层出台规定在一次减持大于1%必须上大宗交易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即使这样的措施我们依然能找到漏洞(每次减持0.99%),随之而来大小非并不是去找漏洞减持而是违规不断,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我们排除国有股有当地国资委控制可以不担心工行,交行,建行这样大型央企股的减持会无所节制(实际上以前说过这些优质股大小非是不可能去肆意减持的)那么,对于以题材居多的A股估值水平整体高于30倍,题材股60倍以上作为也是人的大小非凭什么让人家不看好而不减持呢?
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太突然,在昨日下跌已成定局的盘面尾盘突然被几大权重股合力拉高我们还未明白是为什么之时晚间9.30一则看似利好,实是利空的《上交所再发新规细化大小非解禁》让人恍然大悟为何拉升。细读以后不难发现: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达到5%的,应当在三个交易日内公告(权益变动报告书)且不得再行买卖该公司股票;持有上市公司已发行股份5%后,每增减5%,应当在三个交易日内公告,并在公告后的二日内不得再行买卖;这两条虽然细化与时间上硬性规定了大小非减持,但是条件却有更明显漏洞,上一次我们得到是减持1%以上上大宗交易平台,这一次得到的是减持1%+每增减5%后在第三个交易日后才公布,那么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减持了0.99后无需公告+每增减4.99%也无需公告,待达到整体大股东减持持股比率高达5%后再公告?举个例子吧,以工商银行来看,3340亿的总股本整体大股东都减持了5%后才公告是什么概念?是减持了近150亿股的概念!暂且不说这150亿股对该股冲击如何大,在公告整体大股东减持了5%公告3个交易日后又可以再逐步减持5%。这样的举措不是好笑的利空是什么?带来的不过是隔靴搔痒而已,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目前我想试问大家一个问题:本在最近已经所有收敛的大小非,想卖不卖的情况下又出台这样的举措虽然有漏洞可钻,但是作为大小非的你是想到不敢卖了还是怕再有政策出台限制你更卖不出去?那么你目前不看好整个市场怎么做?带来的也就是依然要违规减持率先出逃!
这样带来的依然是恶性循环,现在问题出来了,谁来接盘?有这样实力的恐怕有只有基金和QFII了。QFII在国际上虽然玩不过大资本炒家,但是以他们的头脑与资金的灵活性是不可能在这个时候贸然接盘了,唯一的可能也只有基金了。在基金目前已经不动都不看好奥运前的市场怎么接盘?我们的游戏规则是这样定的:基金持仓比率必须达到40%,在老基金中没有哪个基金是低于这个比率的,自然不存在了他们接盘的可能,那么风险也就当然的转嫁到了今年新发行的基金头上,目前基金发行是个状况已经不用我去论述,在新基金没有足够资金接盘大小非之后,下一个轮到谁去接?大家都明白。最后得到的依然是老百姓重牢后痛苦的嚎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