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2008年4月记者在广州就有关房地产问题对王志纲的访谈编辑整理。
围绕房价,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话题,这些年一直备受关注、备受争议。如何看待中国的房地产,年初我谈到一个观点,套用一个说法,叫做:伟大的博弈开始了!
市场经济说一千道一万,实际上就是一种买卖双方力量的博弈。主动权掌握在哪一方,哪一方就有话语权。这些年由于中国许多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的房地产一直处于卖方市场,造成房价飞涨;而到去年下半年,由于宏观调控力度加大,房价开始企稳并出现下降的趋势。一夜间买方由被动挨宰,到开始有了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市场这种僵持和逆转的局面是房地产各种相关力量搏弈的结果,通过搏弈寻找新的市场平衡。我预测,房价还要降,其结果是至少消灭三分之一的地产老板。
从价值规律的角度讲,应该是价值决定价格,但实际上当供需差距过大时,会出现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导致市场失衡,从而引发诸多社会矛盾。所谓房地产宏观调控,就是要控制这种偏离不要过大,维持正常的平衡与和谐,使房地产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具体来说,就是调整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关系。中国房地产价格近两年的疯狂上涨,显然是由于卖方掌握了主动权,而造成这种情况是由于有五把斧子劈柴烧火造成的。
去年底在广州的一次地产演讲——“房地产的冬天”中,我曾分析:大家都喊房地产过热,但为什么调不下去?因为是杯水车薪。有五把斧子劈柴烧火。哪五把斧子?这就是:除正常需求之外的投机性购买、投资性购买、超前消费及恐慌性购买。
五把斧子劈柴烧火,促成高房价
第一把斧子——正常消费
从98年起广东的住房几乎一夜之间就商品化了,人们结婚生子需要买房,而更多的是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在经济收入增加之后,可以用多余的钱改善居住条件,使得广东的商品房市场最先发展起来,成为竞争最充分,最成熟的市场。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买家市场,人们可以挑挑拣拣,货比三家。这就锻炼了广东的开发商,不仅遍请国内外一流的设计,更要精心打造,还要严格控制成本,不断给楼盘添汤加料。正当广东的发展商们竞争白热化,为两三千的房子花大工夫的时候,北京的地产商们却仍旧可以坐在家里,轻而易举地将整栋还在图纸上的大楼卖给各个机关、部委。其后,在各城市从福利分房向商品房过渡的这两年,人们买房大多是为了自住,属于正常消费。其后随着福利分房的终止,人们靠单位分房的观念逐渐转变,更多人把消费转向商品房,房地产市场开始升温。
第二把斧子——投机性购买
从2001年底——2002年开始,第二把斧子加入进来了。
在大多人还没有醒悟的时候,商人的鼻子是最灵敏的,早在房地产市场里面闻到了赚钱的机会。开始是温州炒楼团,后来引来了山西的煤老板,一直到后来深圳人也加入进来。总之那些先富起来的、有了闲暇资金的这些人,看准炒卖房子是一个获取暴利的途径。从此,这些所谓游资开始在各个城市中活跃起来,2003——2004年达到一个高潮。
2002年温州商帮在广州开会,请我去做报告。报告之后,晚上来了十几个三十来岁的温州老板找我聊天,他们最感兴趣的问题,一是说:王老师你接触上亿身价的大老板很多,但对于我们这些还在路上,多则五六千万,少则一两千万的人,你看什么样的行道,来钱最快?第二,你现在深入很多城市,能不能告诉我们,哪一个城市最容易把它炒起来?
2001年他们曾首战上海,上百人坐满几车厢,浩浩荡荡奔上海楼市,当时上海的房价才每平方米才3000多元,他们说不象是去买房,而是集体去拣金子。很快到2004年,上海的房价就升到了8000多。
大城市炒完,他们又转入一些中小城市,市长书记非常欢迎,希望他们把当地房价带起来。有一段他们简直像蝗虫一样,一有消息说温州炒楼团要来,房价马上就应声而涨。2004年他们又转到山西炒煤窑,而山西的煤老板因为钱来得太多、太快,步他们的后尘,开始纷纷进京买楼。传说他们财大气粗,扛着现金一次性付款,不挑不拣,一买就是好几套。名气一出来,不少开发商专门跑到山西去请他们。
其次是深圳,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很多。我一个高尔夫球友,这两年在炒楼上尝到了甜头,去年房价已经很高的时候还曾花大价钱买了好几套房子,当时我说你疯了,这么贵的房也敢买,结果是他买了之后不久房价果然还在涨。
总之,这两年投机者的暴富,助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当不正常的东西成为普遍的现实时,往往也影响了正常人的思维,搞得连正常人都怀疑是否自己不正常了。这说明中国的房地产病了,中国的市场病了。
第三把斧子——投资性购买
投机性购买获得暴利的例子,推动了投资性购买的浪潮。像股市一样,看着先进去的人赚了钱,自然有更多人涌入这个市场。上次我见到上海的一个朋友,说是在北京买了价值五个亿的房产。我很吃惊,问他买那么多房子干啥?他说由老婆在管理,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物业管理公司。我说你的出租率有多高呢?他说有百分之十就不错了,百分之九十闲置。但房子不仅保值还可以升值,比存钱强,很多有钱人囤积房子都是抱着这种想法。
难怪像北京星河湾这种天价豪宅,一直销售得很好,北京有钱人真是太多了。虽然房子几乎都已售完,但其中80%的房子都是闲置,两年来入住的人很少。这真是资源极大的浪费,但业主似乎并不在乎,房子升值数目巨大,租金都是小意思。这个现象也说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病了。一边是大量的房子闲置,有人上亿的房子空放着,不当一回事;一边是大量需要房子的人买不起房子。
第四把斧子——超前消费
眼看着房价节节攀生,人们买房的计划不得不一再提前,超前消费变得很普遍。早些年曾有一个故事,关于一个中国老太太与美国老太太在天堂关于房子的对话:中国老太太说,我死之前终于买了房子;美国老太太说,我死之前终于还清了贷款;中国老太太辛苦一辈子房子一天没住上。
在今天的中国,这个故事已经完全不适用了。现在中国在买房上的超前消费比国外有过之而无不及。我们工作室很多年轻人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年前有同事买房时,大家都嘲笑他太着急,买贵了。没有想到,类似的房子现在价钱翻了两番。不仅自己可以住一套,转贷后还可以多出一笔钱再供一套房子用来出租。而那些当时没买房子的人,越等越买不起房子了。当理性的人们发现自己吃亏了,事实教育了他们,早买早得利,谁还去相信政府,相信市场?于是“唤起工农千百万”,把未来的钱投在房子,超前消费,超前享受成了共识,不惜早早地就成了房奴。
第五把斧子——恐慌性购买
再后来,当房价在几股力量推动下一天一个价时,就引起了市场的恐慌。使得根本无能力买房,或者本来没考虑买房的年轻人,在家里人的催促下,也加入了进来。老爹、老妈、老丈人、丈母娘,几乎是把两代人能凑的钱和未来的钱都投在了房地产市场上,因为大家担心,按这个趋势涨,再不赶紧买,日后恐怕一辈子也买不起房子了。我们上海有个员工,老爹老妈把老家自己住的房子卖掉了,老丈人,老丈母也卖了自己的房子,大家的钱凑到一起,为孩子换了上海的一套房子。前不久遇到他,我说你爹妈没有房子了怎么办,住在你家吗?他说,他们来了一个月就走了。我说房子都没了去哪里呢?说是回老家投亲靠友去了。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群体,在这种强大的购买力下,有多少房子才够买呢?
五把斧子劈柴烧火,房地产市场岂能不热?并由此造成中国地产特有的一些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