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住震棚的那一年


  1976年唐山大地震,全国很多地方也风传有地震,我所在的江苏省就是这样的可能震区之一。76年底开始,我们从露天电影里看到了很多的防震抗灾知识,象那些从动物异常与水文异常中辨别可能的地震预兆知识就是那个时候学习的,而且很多人家也认真地准备防震措施,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就是搭防震棚。我们家搭了两个防震棚,其基本的材料是芦苇捆与茅草顶,棚侧用塑料薄膜,棚顶还盖了油毛毡可以用来防雨,就是发生了地震倒塌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我们家的大棚里能放两张床,小棚里放一张床,而且同时还可以用缸储备水和粮食,因为知道地震的时候水中会有毒而不能饮用。

  认真地住防震棚大概持续了半年,那个时候很在乎各种动静,记得隔壁的倪老先生喊过一句类似“地动山摇”的话就能把周围不少的邻居都吓起来看看到底怎么回事情。在这半年里面也闹过好几次虚惊,而且大家也是认真地起来。但是到了77年的下半年,防震棚基本上就成了一种摆设,但对那个时候的小孩子来说,在防震棚住着也不失某些趣味,可以在那里弄些顽皮小孩子才喜欢的玩意儿,也常常是一票小朋友聚会的场所。那个时候还有老家来我们那打工的表哥,家里住不下就住在了防震棚里了。虽然最终没有地震,但是似乎老家的人也没有人怨这是让大家虚惊一场,因为毕竟人命关天,预防第一。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的信息完全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但是宣传抗震防灾的知识真的是一点也不落后,海报、电影、小册子、会议等等一应俱全,百说不厌。我知道地震这玩意儿没有准头,不能报出个确切的时间点,但是对于地震活跃地带来说,地震测报部门除了平时做一些监测之外,有个风吹草动的做点预先宣传似乎也不是做不到,毕竟养了那么多人呢,分些人在平时就做些预防宣传并不那么难吧。我还记得那个时候的宣传品,很通俗,有点科普的味道,大人小孩都看得懂,就算过去那么多年,我对那时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还大致记得,但这些工作似乎在我们现在的日常防震工作中的位置越来越低了。现在分析起这次四川地震来,专家就说那里本来就在青藏高原与成都平原之间的地质板块的缝隙处,是地壳活动的活跃地带,要这么说,在建筑设计与日常人民的防震意识传播上应该有更到位的工作,但似乎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那些活生生的生命,如果有我那个时候的那样的防震棚住,就算麻烦一点,但是应该不至于伤亡那么惨重。

  本日场景:参加豪雅镜片业务研讨会,还有老年产业研讨会。晚在华东理工大学演讲《创业的准备》。《灾后疫情分析及防范》手册的下载地址:

  PDF下载:http://innobook.googlecode.com/files/Epidemics_after_Natural_Disasters_Yeeyan.pdfDOC下载:http://innobook.googlecode.com/files/Epidemics_after_Natural_Disasters_Yeeyan.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