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福利腐败需要引入市场化机制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让全体人民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而当前垄断行业高收入广受质疑,“福利腐败”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一道绕不开的坎。福利腐败不仅反映了社会分配的不公平问题,同时也说明业已进行多年改革的垄断问题依然滞后于现实需要,市场化的改革任重而道远。

  国企高福利,许多人把他称之为“福利腐败”。即一些垄断性行业将自己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在福利的名义下形成行业腐败现象。据统计,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甚至可达10倍。其实,国企的高福利用经济学的语言来描述就是,国企职工享受的福利价格低于市场价格,而中间的差额却由不能享受福利的社会其他群体来负担,实际上就是使用公共资源而没有付费。

  福利腐败----垄断盛开的恶之花

  当下中国国企的高福利问题已经呈蔓延态势,这违背了市场经济规律,也严重地破坏了社会公平。“福利腐败”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现象。如果我们忽视它,它就像一颗依附于体制的“毒瘤”,慢慢地侵蚀它的肌体。

  首先,福利腐败与和谐社会格格不入,“福利腐败”破坏了公平和平等精神,使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符合制度设计的福利、不超过法律框架的福利是合理的福利,超过法律框架的福利则是不合理的、违法的福利。相同劳动量与劳动复杂程度,在不同行业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必然会在广大劳动者队伍中产生强烈的不平衡心理和不满情绪。收入差距拉大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原因。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不稳定问题与社会分配不公有着密切关系,而“福利腐败”对社会分配不公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按常理,社会福利应当是由全社会承当,用于帮助、扶持社会弱势群体的,而不是给收入已经很高的垄断企业员工的。现在,垄断企业却利用公众给予它们的强势地位,将企业福利的成本转嫁于社会,在经济转型时期,这种现象显得比较突出,如果得不到遏制,会加剧利益冲突和矛盾。

  其次,“福利腐败”不仅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还会造成国有资产的巨大流失。由于福利低于市场价甚至是无偿的,势必会使部分剩余福利进入市场流通,冲击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例如,福利房被炒卖和火车免票证、学位名额被倒卖便是常见于报端的事件。“福利腐败”最大、最明显的危害在于把国有资产、税收等全民财富以福利的名义转为个人财富,或是转嫁福利成本,以亏损为由通过涨价增加群众负担,引发社会信任危机。

  福利腐败最终还会断送了垄断行业。“福利腐败”表面看是垄断企业本身得利,但实质上它们是在扼杀自身的活力,无异于“慢性自杀”。由于缺乏改善经营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动力,垄断行业往往阻碍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随着我国加入WTO,市场开放力度加大,这些垄断性行业竞争力面临严峻的挑战,风险与日俱增。在垄断状态下,它可以转嫁给国家,一旦打破垄断,进入市场竞争状态,又将如何自存呢?

  福利腐败的根源—垄断

  福利腐败受到民众的普遍诟病。其实这类福利不外乎两类,一是指电力、石油、银行、电信等垄断企业,员工除可得到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工资外,还可享受到住房、旅游、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因而使其总收入远高于一般行业。另一类福利则是垄断企业以免费或极低的价格向其员工甚至家属提供本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这类福利多集中于公用事业领域,比如公交系统职工免费乘车,铁路职工坐火车免票,电力系统职工享受免费“福利电”等等。所谓“福利腐败”其实反映了转型时期的普遍性问题,即通过公权力而形成的行业垄断企业内部的员工特殊待遇,与市场化理念之下的参与主体平等地位之间的矛盾。

  其实垄断行业的内部福利之所以被指“福利腐败”,恐怕不在于福利的丰厚,而在福利的来源。事实上,即使是市场机制相对健全的国家,各种行业也都会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潜规则,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只有该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这种企业内部福利才是无可非议的。因为竞争企业福利的提高是与企业竞争力和利润提升相关的,而垄断福利依附的是垄断利润,垄断行业因其控制资源的绝对优势,加之关系“国计民生”,在保障公共利益的招牌下,往往可以取得价格加行政带来的双重利润,这种利润中的相当一部分,是对公众利益的强制剥夺,行政垄断中这种人为剥夺的特色更为浓厚。

  造成福利腐败现象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资源配置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环境和机制,所以自然就会形成所谓的垄断或特殊部门的特殊利益。二是计划经济所形成的制度惯性。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垄断行业出现的“福利腐败”现象,大多是在计划经济年代就有了。比如说铁路职工乘火车免票,它不是新出现的问题,过去就有。但当时没有形成行业间的巨大差别,铁路部门和其他部门职工还没有在收入、福利上出现巨大的差距。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各行业的发展包括竞争都不一样,有些行业利用其垄断地位,出现高福利,有些行业没有垄断地位,完全进入市场之后失去了原有地位,“垄断福利”的问题就出现了。三是对垄断行业的管理缺乏法律规范。

  垄断行业往往一方面挤压了消费者剩余,另一方面却享受着福利配给的优先权。这很类似一场集体腐败。透过这些福利,我们发现的是垄断行业的腐败。破除行政垄断,以税收等经济杠杆强化调节力度,是成就收入分配公平的根本途径。福利腐败需要接受市场化改革的阳光暴晒!

  遏制“福利腐败”现象刻不容缓

  铲除“福利腐败”,必须从根子上打破行业垄断。企业只有面临市场压力,才会主动去控制成本,才会有自发消除“福利腐败”动力。

  一是多管齐下,尽快消除行业垄断。减少福利腐败治本大计还是在于引入竞争。对于行政垄断当然必须破除,对于市场形成的垄断必须限制,即便是对于自然垄断行业(譬如城市供水等),也还是可以进行经营者竞争的。惟有竞争,方能有硬性的成本收益核算。要加快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其科学经营和民主管理,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体制上放松管制、引入竞争,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对垄断行业进行改革的基本潮流,也是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变化的要求。同时采取多种措施,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有关垄断行业,适度建立起市场竞争机制。特别是一些盈利性的运输、通信、能源等垄断行业,应根据条件成熟程度,逐步取消体制障碍和人为限制,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促进有效竞争。

  二是对于政府直接投资生产的公共物品,例如水、电、石油等国家战略物资,公交、地铁、铁路公共设施,应该加强监管,防止行业暴利危害百姓利益。要建立公开透明、监管有力的垄断行业监管制度,实行规范的听证制度和审计制度;要公开生产成本,垄断企业不能以原料涨价作为生产成本提高和产品涨价的理由,“控制了高福利,成本也就降下来了”。同时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垄断行业的监管纳入法制化轨道。

  三是形成“垄断福利即腐败”的舆论环境。治理“福利腐败”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垄断福利”已成为一些垄断性行业中普遍存在且根深蒂固的现象,因此,尽快在全社会形成共识很是必要,这是根除“福利腐败”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