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萌/文
编者:5月13日王志纲策划山西晋中第二次来到大寨。八年前的2000年9月3日,王志纲曾由山西朋友陪同参观了大寨,并与大寨的村党支部书记郭凤莲座谈,对大寨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当时大寨还刚刚摆脱传统农业的束缚开始办企业,人均收入三千元,所以郭凤莲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吸引资金搞工业。其后大寨的核桃露打出品牌,现在达到人均产值一万元,但她认识到大寨靠搞工业走不远,开始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碰巧有了与王志纲的第二次会面。王志纲再次提出他八年前对大寨发展的建议。
千斤难买回头望,编者特意找到2000年那次大寨座谈会的现场记录,发现王志纲的思路八年前后仍是一脉相承,只是现在更为清晰与具体。区域发展需要战略家前瞻性的眼光与超前的思路,更需要领导者的胆识和决策。但愿大寨能将自己的宝贵资源发扬光大,走出一条独一无二的发展道路。现刊登王志纲本次大寨之行的侧记,并特将八年前二人会面的谈话备忘录附于其后,便于读者更全面地了解大寨的发展和策划者的思考脉络。
5月13日,应晋中市委邀请为北部新区做策划的王志纲老师来到了大寨。(右图,大寨书记郭凤莲书记个王志纲介绍情况)
提到大寨,对于我这个“八零后”而言,是从父辈那里听到的一个时代标签,是和井冈山一样存在于书本上的、散发着传奇色彩的“革命圣地”。所以,跟随王老师一行去大寨,我是怀着“朝圣”的心情,希望将“传奇”与现实对接。而对于经历过上山下乡、轰轰烈烈学大寨的王老师来说,更多的则是饱含着亲切与深情,他动情的说,“我是喝大寨的奶长大的。”正因如此,尽管大寨在晋中市区一百多公里之外的昔阳县,照理说,这已经远远超出工作室北部新区策划的“范围”。但王老师坚持要抽出时间专程去大寨看一看,一方面,大寨是王老师这一代人的记忆,他一直十分关心大寨的发展。另一方面,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北部新区要发展,就要整合晋中资源,此次工作室给晋中做城市战略策划,和榆次老城、平遥、乔家大院一样,王老师认为大寨也是晋中极为重要的一张战略品牌(下图2000年9月王志纲在虎头山留影)。
今天的大寨,平坦宽阔的马路从县城直通虎头山。松溪畔一个美丽的小村庄,静静的卧于太行山麓,历史的尘嚣似乎已经消散于青山碧水之中。当车子稳稳的停在虎头山半山腰的大寨“森林公园”门口后,郭凤莲书记信步上前欢迎王老师的到来。郭凤莲,这位和陈永贵、贾进才一起一手打造中国农村样板、家喻户晓的“铁姑娘”,如今虽然年过花甲身板却极硬朗,看起来只有五十几岁的样子,晋中市李副市长亲切的称呼她“老大姐”。王老师和郭书记已经是第二次见面,虽然那已经是8年前,但王老师对大寨的热情不减.在我面前的这样一群人,六七十年代战天斗地、八九十年代中流砥柱,当他们站在一起的时候,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王老师和郭书记一起穿行在虎头山的苍松翠柏之间,空气清新宜人。三战狼窝掌、“七沟八梁一面坡”,王老师对这些“历史名词”都倒背如流,与郭书记相谈甚欢。站在虎头山上,远眺大寨村,道道梯田,山窝、梁间处处绿林密植,老窑洞和新房子交相辉映,一个小水库横卧在半山之中,宛如一块碧玉镶嵌其中,这实在让人联想不到我在历史书中和影像资料中看到的“大寨”,却是一个全新面貌的新农村:清洁、宁静,处处透露着生机。寨沟渠交错,核桃树、杏树等果木遍植,据郭书记介绍,大寨现在十分注重生态,绿化荒山荒坡已经达到2000多亩,一方面保持水土一方面把不好利用的土地利用起来防止洪水保护良田。
2000年王志纲在大寨,农民宰相陈永贵的陵园看上去颇有些皇家气派。
来到大寨,最主要的景点就是虎头山上陈永贵的墓、郭沫若、孙谦的纪念碑以及“大寨展览馆”。展览馆里详细介绍了建设大寨的过程,当年的艺术家留下的珍贵作品,以及大寨民俗文化的展览,王老师对于那些再现峥嵘岁月的图片、绘画、雕塑仔细观看,甚为感慨。当年,大寨为多少优秀艺术家的提供了采风场所和创作灵感,也可以说是集全国人民之力、集各种艺术形式来表现和歌颂大寨,用王老师的话来说,这就是大寨的股本,是大寨的财富!
八年前,王老师就曾经来过这里,这一次专程来大寨又有机会和郭书记交流,王老师特别关心大寨的环境问题。王老师感叹,大寨现在的环境真是比几年前好多了!不知道大寨现在有没有什么工业?八年前第一次来大寨的时候,工业比较多,当时就担心,大寨会不会被毁了。郭凤莲书记说,现在已经意识到村里是不能搞工业的,几年前大部分工厂已经关闭,现在只剩下一个小的煤厂,今年年底会彻底关闭。
闻名全国的大寨,面积为1.88平方公里,山多地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寨人民将洪荒狼窝掌改造为粮田,今天,在郭凤莲的带领下,依旧在不断尝试新农村的发展道路。郭书记介绍,大寨现在的产业结构农业和旅游各占20%,工业占到了60%,联合引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概有三十多个,最著名也是效益最好的就是大寨核桃露。现在村里包括股份在内经济收入每年2亿,人均GDP约1万。这是一个很能客观反映大寨人生活水平的两个数字,但是,数字是否代表这合理与健康,数字又是否具备下一步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事实上,就连一手打造新大寨的郭凤莲书记也在进一步思索大寨该往哪里走的问题。
王老师非常看好大寨,原因是她有太多独特的资源,发展的空间很大。同时,王老师又非常担心大寨,害怕大寨像其他走工业开发的农村一样,失去了自己的独特性,也就是失去了大寨的“魂”。在与昔阳县委领导以及郭凤莲书记交流的时候,王老师一直在强调大寨的独特性和唯一性,这也是大寨未来发展最需要把握的战略方向所在。城市发展需要战略,大寨这样一个资源丰厚的农村一样需要正确的战略来推动起未来的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避免现在区域发展的同质化问题。王老师指出,大寨的历史与文化,大寨自身的感召力就是大寨最有力的招牌,郭凤莲就是最有力的招牌,只要明确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定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城市化是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在城乡统筹过程中处理好农村自身的位置和定位是异常重要的。所以,大寨的发展也必须与整个晋中的发展相协调一致,并在此过程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对此,王老师提出“守遗、进三”的方略。
所谓“守遗”,就是要保护大寨的历史文化包括生态。“进三”即向旅游、服务、虚拟经济迈进,把“大寨”的品牌资源整合起来,把大寨几十年积累的历史文化整合起来打造成核心产品,把晋中的农副产品业都整合统一在“大寨”这面大旗之下,提升晋中整体的农副产品文化附加值和品牌价值。
另外,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传统主导的观光旅游已经出现了分流和弱化,体验旅游时代已经全面到来。晋中和大寨的发展也应该相时而动,充分挖掘大寨的旅游价值。据郭凤莲书记介绍,现在自发来大寨旅游的人还是有一定规模的,虽然也有部分年轻人,但是以五十岁以上的年龄段为主,大寨是那个时代的见证和历史的浓缩。但是,和山西其他观光型景点一样,游客通常只是看完就走,留宿的很少。要解决这个问题吸引更多的游客,王老师认为大寨要转变思路,充分开发体验旅游的经济潜力。
王老师说,“大寨的虚拟经济和品牌价值空间很大。像我们这一代人,都是喝大寨的奶长大的。当年全国的文化、艺术家不计工本、扎根大寨进行文艺创作,是融化在血液里的精神产品。”他进一步给出谋划策,大寨应该按照“主题公园”的模式来打造。大寨最大的资源优势就是“两个文明”,所以要紧紧围绕这两个文明。
一方面,作为山区农村,大寨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代表。“土里刨食”是绝大多数农村人的生活写照。在黄土高原的沟壑中,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延续了千年的生活状态。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经济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变,但是这些老的农耕传统却可以衍生出新的经济价值。王老师举例说,窑洞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种传统的居住方式其实非常环保、节能。窑洞本身冬暖夏凉,冬天做饭的时候就可以用灶火的热量把炕加热。一张大炕,既是睡觉的地方,又是吃饭、干活、会客的地方,多种功能集于一身,卧室又是厨房、餐厅同时兼职客厅和工作室,王老师在参观大寨民俗展览和老窑洞时候就非常兴奋,认为对资源的循环利用十分充分、没有废物,更建议在今天“节约型社会”的号召下,这些原生态的生活、传统的建筑都可以作为对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教育样本加深对于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的体会和认识。
第二个文明就是精神文明,即大寨人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大寨是个“先天不足”的地方,所谓“七沟八梁一面坡”,可利用的耕地十分有限,还要受到乱石、洪水的威胁。在参观中我们可以看到大寨人利用自己的双手改天换地的历史画面,那些开山挑石的榔头、笸箩,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愚公移山”。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和朴素的历史遗物,都让王老师动容。他说,这次参观了大寨以后,可以说是激动人心。那种改天换地、改变命运的决心和力量,正是现在最缺乏的。而大寨当年那些国家领导人留下的批示、照片、影像,太多的宝贵遗产,都是最具个性化的历史遗产,也是最俱价值的旅游资源。
郭沫若死后留下遗嘱,葬在虎头山上,这是郭沫若为大寨写的诗(摄于2000年)
虎头山上的周总理纪念亭(2000年摄)
王老师建议,大寨应该营造出一种原生态的生活形态,或者是旅游区,或者是农家乐,让城里人来,不仅是参观大寨,还能参与劳动、一起分享劳动果实,充分发掘大寨“体验旅游”的价值。首先,可以吸引那些有过这段历史经验的人来大寨,他们一样是“喝大寨的奶长大的”,对大寨有深厚的感情。老人带着儿子、孙子以家庭为形式来这里,到田间劳动、炕上生火做饭,村子里包括虎头山上播放当年的音乐,做到原汁原味的历史回归,让这种原生态的休闲体验深入到人们的心里。其次,组织当代优秀艺术家们再来感受大寨。可以说,大寨是中国历史的过山车,集中体现中华民族建国后的历史,很多人经历过,现在依然会打动人心。
现在,山西省提出由资源大省向现代服务业转型,而最现实的就是文化旅游和现代物流。所以,旅游升级是山西未来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而晋中市未来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冀望于以旅游业的发展为龙头带动资本转移和劳动力的转移。晋中市旅游资源丰富,平遥古城、乔家大院更是名冠中外,但是,人们却只知平遥不知晋中,王老师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晋中好像一个大饭馆,里面的每一道菜端出来都是名菜,但可惜的是饭馆却没有名字。这一方面令人感到遗憾,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晋中的整合与发展有很大的空间。而在晋中的诸道名菜中,“大寨”又独具魅力。大寨不仅应该是晋中的品牌,还应该是全山西的品牌。
有了对大势的把握,就可以明确未来的方向。大寨目前同时是“森林工业基地”和“红色旅游基地”,未来全国的红色旅游基地将会全部免费向游人开放,这也就意味着大寨必须想办法对旅游资源升级,提升附加值,而不能仅仅依靠门票做为主要旅游收入。所以,王老师格外关心那些传统建筑如老窑洞的保留和保护,当他看到50年代的风貌还保持至今,陈永贵的故居依然如故时,十分欣慰。他说,要把全国关于大寨的文化因子集中、提炼出来,把改变历史命运的东西都整合起来,才能真正体现大寨的“魂”,大寨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王老师进一步指出,晋中市和大寨在未来旅游开发的过程中,政府要做好各方面工作培育旅游市场。旅游市场的培育是个细水长流的积累过程,项目不在于多,而关键是请有经验、有条件的专业人士或企业来做。可以采用采用租赁的形式,让对旅游在行的人来具体操作。如此,权力是政府的,经营则让专业人士或机构来做,各司其职。而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本土文化要想得到充分挖掘,老百姓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本土的东西,要让民间的老人们把自己家里的私房菜拿出来经营,王老师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让当地老百姓像蜜蜂筑巢一样把当地的文化和旅游经营起来。”这看似简单的话却蕴含着极为本质的道里,也是王老师一直所强调的城市经营战略:政府经营环境、企业经营市场、民众经营文化。相信大寨也可以创出一条能够代表山西的、体验旅游的新路。其实,大寨一直没有停止过探索和发展的脚步,大寨的明天也一样值得期待。当离开大寨时,我再次环顾这个美丽的村庄和依旧英姿飒爽的郭凤莲书记,正是: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