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率的市场与无效率的投资者


市场是有效的吗?

 

巴菲特认为市场是无效的。所以他在著名的“市场先生”的描述中,对市场的无效性和非理性冲动极尽嘲讽之能事,他老先生多年来也从市场的无效波动里赚得无数桶金。芝加哥大学著名的尤金法玛教授则认为市场是有效的,“市场反应了一切已存在的信息“,并以有效市场理论而闻名天下。

 

外国人对市场的有效性莫衷一是,那么与我们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国A股市场是不是有效市场?

 

这个问题可能让你哑然失笑。看看去年“5.30”之前优质股票毫无生气,而垃圾股鸡犬升天的景象,想想2007年7月份后大盘股市值竞相放卫星,勇冠全球的盛况,无论如何我们得不出A股市场是有效的结论。

 

但是,且慢,如果你看看两个时间点,不由得你不惊叹。2005年11月,A股市场见底,并由此展开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2007年10月,上证指数见顶,并在之后短短的6个月时间内,跌掉了一半。前一个时间点,恰与影响股票市场的多个宏观经济要素之后的开始“加速”相吻合: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加速膨胀,国内流动性加速扩张,人民币加速升值,GDP和企业盈利加速增长。我记得在当时,即使是最大胆的预言家,也没有对之后两年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和股票市场的辉煌做好心理准备。在第二个时间点,中国的通货膨胀开始升温,外贸顺差开始减速,而GDP增长和企业的盈利也悄悄达到了这轮经济增长周期的顶峰,当时,能够准确预测市场顶点的人少之又少。回头看看,作为个体,我们常常为我们的目光短浅而感到无奈,并为此付出代价;而作为一个整体的市场,在重要的经济转折点,毫无犹疑。

 

所以,作为个体的投资者,更多时候是无效的,而市场短期的波动,因为主要反应了我们这些小人物的情绪,很多时候也是无效的。但市场长期的趋势,则是绝对有效的,并且无法逆转。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在美国,股票指数通常先于GDP增长低点2-3个季度见底回升,表明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是有预见性的。相对照的,自下而上的分析师往往在股市见顶后才开始不断的下调投资评级,是一种跟随经济数据和股票指数的被动反应。而当企业盈利经过了最后一轮的下调,分析师们达到最悲观的时刻,市场反而开始走强。

 

如果上面所提到的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A股市场,会得到什么启发?

 

看A股市场大的趋势,则上市公司的盈利增速在去年3季度刚刚达到顶峰,我国经济发展在经历了一轮快速的增长后,正处于减速调整期,而这个调整期多多少少会让人感到痛苦,因为中国不得不逐渐改变资源投入型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转向依靠管理和技术进步来求得可持续的发展。部分行业的盈利增长会受到挤压,阵痛在所难免。另一方面,通胀在今年4月份又创下了新高。传统智慧告诉我们,盈利增长下降和通胀上升的组合环境下,投资股票的回报不会太理想。而目前投资者面临的两个主要风险是,政府的限价措施,特别是对能源和农产品价格的控制,使未来通胀的走势更难预估;另外,分析师的盈利预测与一季度企业实现盈利相比较,仍有下调空间。所以,如果A股市场长期来看是有效的话,目前市场的上升仍应该归结为反弹而不是反转,股票市场再创新高,或者仅仅接近新高,仍然遥远。

 

但短期来看,我们会发现投资者心理的微妙变化,而这些变化,可能左右市场未来2-3个月的走势。奥运之前,市场中有几个因素值得我们细细思量:

1.  政府希望市场平稳运行。这不仅仅是恢复市场投资者的信心,而且有实质性的作用,比如对于大小非减持严格限制。

2.  2007年5月份开始,CPI开始快速跳升;较高的基数会使今年5-7月份CPI再创新高变得很困难,从而让对通货膨胀忧心忡忡的投资者舒一口气。

3.  四川的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而灾后重建会给相关行业的上市公司带来新的业务拓展机会,也会让投资者燃起放松银根或者加大财政投入的希望。

4.  5-8月份中国进入夏季用电高峰期,一些行业上市公司短期业绩增长可能加速。

5.  奥运会的积极效应,比如旅游和商业的繁荣,以及民族自豪感的高涨。

 

关注这些因素的演化及其对于投资者心理的微妙影响,我们会发现一个非常难得的时间窗口。在这个时间窗口,很多宏观经济方面值得担心的因素会变得好看些,至少不再恶化。对于长线投资者而言,你可以选择观望,以待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到来。而对于其他投资者来说,市场中结构性的机会不断,可以试试自己的眼光和运气。

 

哀悼四川地震受难者,向救援人员表示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