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核心竞争力怎样出牌?


通过对制药业过去三十年的梳理,我们确信,中国制药业已经处于“战略转折点”,规则、选手、方法,都在极速变化。要么踯躅不前,末位淘汰,要么适时转型,构建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持久发展,基业长青。正如《易经》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我们认为,在中国特殊的本土环境,提升核心力,可从五个基点入手,包括:研发与产品、资本与效能、渠道与推广、品牌与传播、管理与流程。我们称之为“五星模型”。

 一、研发/产品

过去,我们的制药业营销,把资源和精力多集中在“促销”。结果“虚火过旺”:高销售额低利润率,高费用率低产出率,高知名度低忠诚度,高开拓能力低盈利能力。

反观辉瑞、诺华等医药巨头,靠研发驱动、专利保护,利用“重磅炸弹”药物,实现垄断性盈利。

随着制药业逐步规范,中国制药业必须启动研发引擎,更新资金模式、组织模式等,进行突破性新药、模仿性新药、延伸性新药的开发,通过购买、兼并和代理等方式,把软肋变成强项。如先声药业2亿元收购“恩度”,上市5个月销售额3500万元,美国上市后,又宣布投入4亿元进行新药开发,其目的就是要企业做强做大。

二、资本/效能

制药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能否有效地运用资本运作能力,是中国药企未来成功发展的关键。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言:如果不并购,企业就无法取得成功。

世界制药巨头们,几乎都是“自身发展+资本并购”的庞然大物,葛兰素史克、辉瑞、赛诺菲安万特等,大多是并购高手。

对于那些理念领先、资源厚实、能力卓越的企业,资本将帮助他们进行产业整合,购买竞争力。去年,拜耳收购白加黑、华润入主三九、先声和贵州同济堂药业等在海外上市,无不是强烈信号。

运用资本武器,必须以三九、东盛为前车之鉴,不能盲目地以“规模”为要,一味求大,陷入大而无当、效率低下的泥潭。而应该重视资源配置,以提升企业运作效率和核心能力为目标,其导向是:潜力产品,渠道终端,研发能力,专业领域影响力等。

三、品牌/传播

对于制药企业,品牌是决胜未来的软武器。现实是,我国本土企业规模小,产品技术含量低,低水平重复严重,红海拼杀,单品牌过亿者少的可怜,5亿以上者屈指可数,重知名度轻美誉度,重促销轻忠诚,重价格战轻价值竞争等,品牌力仍很纤弱。

这也为我们指明了提升品牌的方向,包括:产品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品质,剂型创新,清晰的品牌定位和规划,独特的品牌个性,整合传播体系,实效的公共关系建设,扎实的品牌维护和资产保护等。

天士力、新谊、修正、仁和、江中等企业的成功实践,值得借鉴。

四、渠道/推广

渠道是本土药企生存、发展、壮大的核心资源,娃哈哈、联想的胜利,渠道的力量功不可没。拜耳收购白加黑,其主旨也是其销售网络。

但国内药企普遍的问题是,渠道混乱,渠道利用率不高、产品线不分、资金占用严重、企业控制力弱、新产品推广能力差等瓶颈问题。当前,商业集中度快速提升,渠道话语权加大,保证渠道稳定,成为企业发展关键。。

因此,企业应酌情重构渠道,加强管理,深化服务,提升运作效率和控制力;恰当消灭和处理渠道危机,保证渠道安稳。

五、管理/流程

当企业创业时,依靠强势的营销和激情,靠人治,靠领导个人魅力,企业能够取得高速发展;但一旦摊子做大,管理跟不上,企业就会非常危险。

正如柳传志所言:中国企业,被淘汰的要么是适应不了环境,要么是管理上了出了问题。三株、三九,归根到底是管理出了问题。

管理力量的获得和提升,一靠制度和流程等硬件,二靠企业文化等软件,三靠拥有战略高度和人格魅力的企业家和领导层进行推动。当前,战略管理、危机管理和流程管理,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