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农民工问题


  社会主义社会的中国,农民仍然是社会的最地层,他们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收入却是最少的;农民的贡献是最大的,但生活条件是最差的;他们受的鄙视、白眼、拒绝和冷落是最多的;他们仍然处于社会的底层。

  假如农民都回到他们的家乡,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呢?也许很少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但着确实是一个确确实实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家的一系列政策改善农民工的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是他们的社会经济地位还是没有明显的提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社会向农民开放了就业市场,但是城市的大部分就业政策仍然把他们排斥在外,他们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享受体面的生活。他们没有经济能力在城市购房,也租不起体面的住房,只能居住在雇佣单位提供的简陋堋屋,过着多人居于一室的集体生活,或者在城市犄角的破旧房子、地下室、城乡结合处的简易房子中居住。他们远离城市的主流生活,根本达不到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他们在城市一旦没有了收入来源,也不能像城市居民那样由政府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虽然这几年国家一再要求各地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但是多数农民工子女仍然被排斥在城市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很多农民工只能将孩子送回老家,过着与子女和妻子分离的生活。理想的发展路径是第一代农民工在城市经过艰苦奋斗,为他们的子女在城市社会奠定基础,但现实是,他们并不能获得这样的基础,特别是他们的子女不能与城市的孩子享受同样的教育机会。因此,第一代农民工的弱势地位被传递给他们的子女,使他们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继续处于弱势地位。

  现在不少城市居民还是从心眼里看不起农民工,排斥农民工,认为农民工素质低,影响社会秩序和环境卫生等。不少城市居民不愿让自己的孩子与农民工子女在一个学校上课。城市管理人员仍然把农民看成“高危人群”。社会的排斥是双向的,被歧视的一方也不会认同城市,这给城市社会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比如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冲突,对城市公共财产的破坏,社会制安恶化等等,最终会形成恶性循环。

  这样的社会关系不会是一个和谐、协调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