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凤凰卫视《骇客赵少康》节目。这期访问嘉宾是台湾新当选的领导人马英九先生。此次访谈,有几点印象深刻的地方:
其一、在谈到任用赖幸媛为“陆委会主委”时引起的外界争论,马英九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启用不是自己阵营的人,能够在制定大政方针方面尽量吸收更多不同的意见。
评论:台湾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各种利益阶层、团体一直争战激烈,但一味排斥异己不是上策,兼容并包才能团结更多的人。有句话说得好:取得民主靠斗争,实践民主靠妥协。马英九看来深谙此道。但用这种有争议的人,也存在一定风险性,毕竟赖幸媛曾激烈抵制大陆通过《反分裂国家法》、并烧过五星红旗,是一个容易引起大陆敏感的人物。一枚棋子不慎,有可能导致满盘皆输。另外,国民党八年前“痛失天下”,现在好不容易重新当权,大家都有“打江山分天下”的强烈企图。现在国民党内部还存在“僧多粥少”的问题,马英九却把重要的位置给了党外异已,自然引起党内一些人的不满。
其二、马英九希望大陆与台湾在外交上应该“休兵”。他说,大陆现在建交的国家多达171个,而台湾只有23个,对比悬殊,台湾与大陆争正统是不现实的、也是无益的,双方应该“休兵”。台湾不能取代大陆,希望大陆也不要消灭台湾。
评论:马英九能认同“九二共识、一中各表”,已经比陈水扁进步、务实了许多,双方有了继续对话的基础、也有了释放善意的可能,双赢成为可能。
其三、外界企盼,双方领导人能够共同努力完成大陆与台湾的和平统一,届时有可能一起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评论:我认为这不太现实,因为双方存在着太深远的矛盾、现实中有着太多的分歧和隔阂、而且双方都有着太多没有解决的难题。但只有双方努力,在下一代人身上实现这个愿望则完全有可能。马英九显然是务实的,他准备履职后,有选择性地承认大陆的大学文凭,以便于更多台湾青年去大陆求学。他说,我们这一代人还有很多隔阂,但现在的青年互相多沟通、多交往,二三十年后他们成为国家领导人,就会有更多的共识。马英九本人是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其实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通过他的努力,能为下一代创造和解统一的可能,这就是莫大的贡献。
其四、马英九当选新一届“总统”后,有人开始希望进行“造福运动”,但马英九本人明确反对搞个人崇拜。
评论:对一切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搞个人崇拜的领导人,我都十分敬仰。我认为,一个人能够不迷恋自己、不迷失自己、不抬高自己、不崇拜自己,是这个人最伟大的品格。看报道称,在哈瓦拉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切·格瓦拉的塑像或画像,但几乎见不到领导人卡斯特罗的塑像或画像。他当年居住和闹革命的地方,并没有成为参观的圣地,甚至没有做一点保护的措施,还是任它们悄无声息地呆在大片民居之中。我对卡斯特罗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俯视自己,才能让别人仰视你!
其五、马英九给人随和、谦逊、健康的印象,他的座右铭就是“诚恳做人、认真做事”。他一直坚持长跑和游泳,甚至在飞机的客舱过道上做俯卧撑锻炼身体;他当选台北市长后,刚开始对身边的警卫不太习惯,但后来随从劝他,说你当法务部长时被干掉,可以马上任命一个,但你当台北市长被干掉了,还得重新选举,太麻烦了,所以应该谨慎一点。他觉得有道理,于是欣然采纳;另外,他的个人魅力吸引了很多台湾女性的喜爱。他坦言自己也时常面临诱惑,但可以心动、不能行动,因为前面有更重要的事情在等待自己。应付诱惑的办法,就是回家看《中庸》、洗冷水澡。
评论:记得西方哲学家帕斯卡尔在《思想录》中说:“在真相永远不被人所知的情况下,你的所作所为代表你的真实品格。”这和中国古代先哲“慎独”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礼记·中庸》中写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当然,我们也希望马英九不要像陈水扁一样,表里不一、前后不一,最终闹得上台风光、下台时却人人喝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