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基础利长远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题。白银市自然条件差异较大,区域发展很不平衡。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6%,其中干旱半干旱山区人口近60万人,占农业人口的40%。灌溉农业区和干旱山区反差较大,而占总耕地约1/4的水浇地,承担了全市80%的农业产出。干旱山区生态脆弱,至今仍有10%的农业人口没有稳定解决温饱。在这样一个传统农业占主导的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从基础做起,努力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从而真正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首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要条件。没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发展,也就不会有现代农业新的突破。近年来,白银市着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在景电、靖会、兴电等大型灌区实施了以延渠扩灌为主的节水续建配套工程,在旱作农业区进行了以梯田建设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工程,在全市农村实施了以道路、电网和沼气建设为主的基本条件改善工程,一大批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得以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后,要按照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的发展要求,努力促进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逐步改善。一是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积极争取大中型灌区改造、大中型泵站改造等工程项目建设,重视农村人饮解困工程的建后管理,力争新建一批覆盖面大、供水质量高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持持久受益。继续抓好以梯田为主的“三田”建设,并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整村扶贫开发、种养基地建设相结合,提高旱作农业水平。二是加强农村公路建设,努力实现乡乡通油路,50%的村通油路或水泥路的目标;不断强化农村公路的养护和管理,完善农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三是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村电网建设力度,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续建配套工程。四是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搞好村庄治理规划和试点,节约农村建设用地。六是继续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促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其次,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必须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近年来,白银市以科技示范园区为载体,组织技术人员引进实施各类科技攻关项目,主要是高效种植、设施养殖、标准化生产、节水灌溉等新技术、新产品,进行综合技术示范推广,建设科技示范户上万户,建立中心示范基地十多万亩,带动全市推广地膜种植、高效立体模式种植和配方施肥。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和推广力度,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一是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以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为平台,以发展绿色农业示范园为核心,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规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并在动植物品种改良、节本增效技术、产后加工增值、动植物疫病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关键技术领域取得新的进展,组装成一批突破性科技成果,为全市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加快成熟配套技术推广。重点抓好地膜覆盖、立体种植、设施高效种养、优良品种、节水灌溉等成熟配套技术的推广。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以会宁中川“集雨水窖+地膜覆盖+垄沟种植”模式为主的旱作农业新技术,努力实现由被动抗旱向主动抗旱、单一抗旱向综合抗旱、传统抗旱向科技抗旱的转变,促进旱作农业水平不断提高。在农作物良种上,引进示范瓜菜、粮食、油料、果类等农作物新品种,建立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区,力争使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在畜禽良种上,坚持引进与繁育推广相结合,引进良种奶牛、种猪、种羊,繁育推广以羊、猪、鸡等为主的良种畜禽,力争使良种率达到90%以上。三是加大农业科技培训力度。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一方面,以实施“富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为切入点,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做到科技人员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位”。另一方面,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切入点,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依托已被认定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重点培训家政服务、餐饮服务、电子电工、建筑建材和保安等市场需求量大的职业,举办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班。四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以实施“科技增粮”、“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为载体,把先进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创新结合起来,使科技进村入户,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在有条件的乡镇,推广“四位一体”(日光温室、沼气池、厕所、畜圈),“五配套”(果园、水窖、沼气池、厕所、畜圈)等模式,合理利用和处置生活废物,形成种养业相互促进的循环经济模式。围绕品种优化,一手抓制种基地的规模扩张,一手抓名、优、特新品种的引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再次,加强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建设现代农业,就要以农产品基地建设为中心,注重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近年来,白银市采取政策指导、信息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推动等有效措施,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原则,坚持从战略性支柱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业三个层次抓产业基地建设,调整农业结构,使战略支柱产业持续推进,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今后,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用优势特色产业提升农业。一是进一步做大做强瓜菜产业。按照“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依靠科技、提高效益”的原则,以现代设施农业为主,大力发展反季节瓜菜种植和高原夏菜生产。二是进一步做大做强草畜产业。把牧草种植重点放在提高品质,加快品种的更新换代上,力争每年更新换代面积达到5万亩,多年生优质牧草种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在畜牧业生产上更加重视提高养殖效益,加快增长方式转变,依托龙头企业,积极推广标准化小区养殖业,推动白银规范养殖业的发展。立足灌区,大力发展以养羊、养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力争羊只饲养量和奶牛都有新的突破。三是做大做强区域优势产业。重点抓好马铃薯、优质林果、制种、小杂粮等产业基地建设,增强区域优势产业的带动能力。四是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品。加大对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扶持力度,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优先支持高效经济作物和园艺产业等特色农产品生产,逐步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品种结构合理、经济效益显著的专业化、特色化、规模化生产格局。

  第四,加强龙头企业的建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可以极大地带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到目前,白银市有一定规模的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73个,其中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7户。这些重点龙头企业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农业经济实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发展现代农业,就要进一步落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项政策,增加投入,着力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竞争能力。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要突出抓好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一是积极筛选申报认定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对会宁三利土特产有限公司、靖远田园养殖公司、金穗种业有限公司等市级龙头企业申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二是增加对农业产业化的资金投入。对会宁旭升土特产有限公司、白银特澳特番茄加工等12家有规模、有拳头产品的龙头企业,申报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贴息贷款。三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蔬菜、啤酒大麦、洋芋、玉米籽种等为主,提高农产品质量,落实好订单农业的面积。四是继续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以瓜类、蔬菜、洋芋、小杂粮为主,建立高标准示范基地,力争落实示范基地28万亩。加强动物防疫检疫,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五,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市场体系,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白银市农村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全市建设6个农业信息中心,4000个中介组织信息点,新增4000户“神农通”用户,形成了比较完备的信息服务体系。今后,还要抓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实施的机遇,引导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对农民就业和创业的服务,对农村金融和保险的服务,对农业现代技术应用推广的服务,以及对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服务。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以“数字白银”和农业信息网络为重点,加强县、乡两级信息网络建设,逐步向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经纪人队伍延伸。按照“市县信息服务单位+协会+企业+农户”的模式,逐步培育一批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专业户,积极扶持农村信息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信息化工作。三是开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选择会宁新添、靖远东湾、景泰芦阳等6个点,进行养殖、种植、销售试点,总结经验,推进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规范化建设。四是通过对外招商推介、各种媒体广告做宣传、吸引各地促销大户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开拓市场,搜集信息,帮助农民销售产品。从白银农产品结构的特点出发,重点是洋芋和蔬菜产品的销售,这是农民增收的关键,保证农产品产得出、销得好。

  第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白银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进行了认真探索,开展了“三级联创”和“联村联户”活动,并通过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全市农村党建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继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找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的结合点,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不断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丰富工作内涵。认真组织开展好以“市、县区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和机关部门单位联系村,农村致富党员联系贫困户;农村党组织带领党员实践先进性,农村致富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联双带”活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再上一个台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变“输血”为“造血”,增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完善村级财务制度,强化民主管理,努力提高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重视村干部的选拔培养,努力把能力强、素质高、群众公认的农村优秀党员选拔到村党组织班子中来,进一步优化村级班子结构,提高村级班子整体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