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马坪草场上有马乃屯古营盘遗址,马乃屯是马乃营土目龙吉兆反清的大本营。具龙氏反清及其兴衰的传说:“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4月,明马乃土目龙吉兆叛,掠安南泗城。初去贵既平,土司俱奉职,受约束,惟吉兆与安南屯军王回子,争田相仇,吉兆因收王合造械,奸民文之等附之,使之遥接李定国为声援,约鼠场营土目龙吉佐,楼下营土目龙吉吉祥反,掠泗城水寨及安南卫阿计屯诸处,所过恣屠戮,清总督赵延臣巡抚卡三元,数遣使招之不降。乃令疏请付之,11月,延臣兵延马乃分军三路,吴三桂遣总兵马宝,赵良栋助之,19日破果母寨,杀贼数千,擒吉兆子,吉佐隶,斩文之等于陈,乘胜攻卡呷寨。吉兆闭寨拒守延臣围之,十八年(公元1661年)2月,延臣令军土人持一炬投其寨、焚之,执吉兆及其堂,斩之。”南盘江在安龙县境南部,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境,经陆良、宜良、开远、罗平诸县及贵州兴义市,纳清水河而进入安龙县。
南盘江的上游,只有秀丽的水色,却没有雄奇险峻的山景,唯有安龙县境的48公里长的河段才是另一番景象,多数都是岩溶形成的雄奇险峻的峡谷险滩。仅天生桥至雷公滩16公里长的河段,落差达到165米,不但具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而且险滩连绵不绝,江水如脱疆的野马奔腾而下,冲滩闯峡,浪花翻滚,气势不凡。这一段河流虽短,但却浓缩了南盘江雄奇险峻所有的景观。
在天生桥高坝和低坝之间的天生峡谷,长约5公里,谷中是碧波荡漾的静水一潭,均宽近1公里,是万峰湖的组成部分。峡谷深300多米,下半部全是笔直的悬崖绝壁。谷壁由粗犷的红、白、黄、黑、绿5种天然调配的颜色组成。前三种颜色都是悬崖绝壁,黑色却多中顺壁而下的柱状石幔,后一种颜色是有顽强生命力的植物。在谷壁上还有许多千姿百态的钙化物垂吊体及100多平方米的牛肝马肺石。色彩斑斓的谷壁与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大景观,倒影映入湖中,若隐若现,又形成了变幻莫测的迷人景色。
天生桥低坝以下在自然力和人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个阴阳峡,全长15公里,险滩相连,峡壁对峙,十分壮观。由于天生桥两级电站大坝的建成,形成蓄水量达100多亿立方米的人工湖泊调节水量,每至涸水季节,奔腾咆哮的峡谷涸无滴水,无声无息,形成裸体峡谷,游人步行其中观赏裸体峡谷又是另一种感受。只有到了洪水季节,两级电站同时泄洪时才重现峡谷的壮观场面。阴阳峡之下,两岸都是土地山带,是黄果、芭蕉、香蕉、龙眼、荔枝等水果之乡,呈现出典型的山寨田园同风光。
鲁布革小三峡景区位于县城东55公里,景区从鲁布革电站大坝沿黄泥河往上至乃格沙,长14公里,宽100米~500米,景区东岸为贵州省兴义市辖区。从县城至鲁布革景区有两条路:一条是沿324国道经金鸡、板桥至羊脚洞进人景区,沿途有金鸡独立、峰林、峰丛、犀牛岭等景点;另一条是沿鲁布革电站柏油路经新寨、芭蕉寨、多依、乃格乃大坝进人景区,沿途有十万大山、多依布依村寨、鲁布革电站、黄泥河峡谷等景点。
鲁布革“小三峡”风景区是因为鲁布革电站的大坝回水形成的,全长20公里。其间有雄狮峡、滴灵峡、双象峡等山峡。峡内有“美女梳妆”、“猴子捞月”、“龙宫悬笋”、“双象饮水”、“万年灵芝”、“大鹏折翼”、“皇阁古榕”、“飞龙瀑布”等自然景观,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峡内烟江叠嶂,峭壁千仞。沿岸森林覆盖,林间静谧幽深,莺啼鸟鸣,山峰奇秀无比。在峰峦河流间,喀斯特岩溶地貌迷人的石芽与孤峰、峰林与峰丛地貌,有如大自然鬼斧神工雕塑而成的仙境。
黔西南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这里居住有布依族,苗族等33个民族,民族文化多姿多彩。兴义除浩瀚的峰林,可看的历史人文也不少。中国最早的龙类化石———贵州龙化石故乡就在兴义,贵州龙化石博物馆坐落其中的“贵州第一大公园”——“兴义国家地质公园”内。贵州龙化石的发现堪称世界罕见的重大科学事件,每一块化石都再现了2亿4千万年前生物的生活形象河生态环境。
原国民党中央军政部长何应钦险胜的故居,位于兴义市泥凼镇,为一楼一底木瓦结构,是清末传统的四合院建筑。1890年4月,何应钦出生于镇南一幢木结构中式房屋内。房屋原系普通民居,是何应钦之父于1874年修建的。后随着何应钦职级的不断升迁,其家人先后改建加高了三次。为了配套,又新建两幢厢房,最后成为巍峨高大、宽敞明亮的一楼一底标准的三合院建筑。它雕梁画栋、四廊环绕、蝙蝠飞窗、雕石镶嵌,再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貌。
具有“音乐活化石”之称的“布依八音”是中国布依族世代相传的一种民间说唱艺术,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走进布依古寨,布依族人会用精彩的表演迎接你的到来,压轴好戏当属“八音坐唱”。“八音”指的是八种布依族民间自制的乐器,这些乐器绝对不同于常规乐器,很少见。其中的一种竟是树叶,树叶并无特别,工夫全在演奏上。它不仅展现了原汁原味的黔西南风情,更体现了布依族人的智慧。
所谓布依八音,是指流传于安顺关岭、镇宁至黔西南贞丰一带的传统说唱曲艺。布依八音又叫“八音坐唱”,演出队伍8至14人不等,所唱生、旦、净、丑诸戏曲,不化妆。因用牛腿骨、竹筒琴、直箫、月琴、三弦、芒锣、葫芦、短笛等8种乐器合奏而得名。布依八音大都在节日、婚丧、嫁娶、祝寿、建房等喜庆场所演奏。唱腔用布依语,歌词大都为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及情爱歌诗。
早在清乾隆以前,布依八音就开始活跃了。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土戏”(布依戏)还吸收了八音曲牌13个,丰富自己的声腔。布依八音,已经成为布依族人民喜爱的曲种,几百年来,在兴义巴结的村村寨寨承传着。仅巴结片区,就有者磨、新寨、者安、梅花湾、歪染等八音坐唱队常年活跃在民间,并得到存续和发展。早在1954年4月,兴义县举办首届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巴结者磨的八音代表队首次坐唱《梁山伯与祝英台》就使无数观众倾倒,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黔西南兴义市巴结镇,被省政府命名为“布依八音艺术之乡”,已成为万峰湖畔的一颗明珠。万峰湖是国家级风景区马岭河峡谷的一个重要景观,这里游人如潮,前景可观。由民间艺人组成的“万峰第一观、布依第一家”八音表演队,常年活动在万峰林中的景点上,在中外游客中引起强烈反响。
卡法是一个秀丽的布依族村庄,位于望谟县城南约50公里的纳夜镇。这里家家住在吊脚楼上,民族风情浓郁。贵州省的第一个中共军队党支部就建立在这里。望谟是黔西南红色文化的代表。红一军团、红八军、中共黔桂边区委员会都曾经在这里活动。贵州省的第一个红色兵工厂、第一所红色学校创强小学也建立在这个县的蔗香乡。望谟还是中共黔桂边区委员会的驻地。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今天我们去追迹寻踪。


北盘江大峡谷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峡谷集峰林、溶洞、伏流、花滩、旋塘和原始森林植被于一体。既有长江三峡的秀丽险峻,又有科罗拉多大峡谷的雄奇壮美。峡谷中有远古壁画、古城遗址等夜郎文化遗迹以及铁索桥、摩岩石刻、古驿道、布依村寨等景观,是“迂回曲折的画廊”和“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再现。关(岭)兴(义)高等级公路上的北盘江特大桥,桥长486米、高388米,是亚洲同类桥中的第一高桥,展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生动画面;从大桥上俯瞰大峡谷,给人“天沟地缝”的惊叹。大峡谷长近10千米、高近千米的斧削绝壁犹如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巨幅长廊壁画。特别是在雾气朦胧、烟云缭绕的时候,在北盘江特大桥上观看,大峡谷犹如仙境一般。
一条古驿道从普安县城城北经窝沿过崧岿,到白沙古驿,再由白沙翻老鹰岩到花贡过阿都田、毛口驿、打铁关进入六枝境内的郎岱。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崧岿寺,恰好座落在这条古驿道的中段。位于普安县城北部15公里罐子窑镇的崧岿山。沿山古树遍布,高大参天,古寺掩映其间。崧岿寺占地面积24400平方米,建筑面积671.95平方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民国不断增修,总平面呈长方形,依山就势而建,错落有致,现存建筑有正殿、东厢房、西厢房等。现在的松岿寺,古树参天,寺庙掩映其中,观之,甚有宏阔壮观之气魄。2006年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秦汉之际,就有夜郎先民铜鼓山人广开古驿道,贯于普安之境,秦为开拓“西南夷”修“五尺道”,入云南过贵州,是否在普安留下遗迹,已不可考,汉派唐蒙入史夜郎,据《史记*西南夷传》,唐蒙都尉曾“发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在北盘江上游,其修古驿道由云南至毕节,当经普安而过。从汉代始,各朝历代所修古道,在普安县蔚为大观,纵横达一千数百里之多,当为贵州之最。至今尚有许多保存完好。白沙至老鹰岩的古驿道、芭蕉关、烽火台,崧岿寺至江西坡的古驿道,都是其中的代表。白沙至老鹰岩段至今保存完好。山高岩陡,驿道盘旋,其坚固关“横山忽亘路忽断,老鹰直立峰之巅……”甚为壮观。更有白沙的烽火台,立于驿道之旁,让人联想当年驿马飞奔、烽火相传情景。白沙乡的卡子上、铁厂、半坡塘三处烽火台遗迹,都可观赏。半坡塘烽火台位于老鹰岩山腰,呈方形,高4,5米,宽3,5米,料石砌成,台西有石级通顶,台上筑有一灶,砌着烟囱,每遇军情,则燃粪闭灶,让青色“狼烟”冲天,与外界联络。十分壮观。
燕子洞位于册亨县距县城27公里的岩架镇洛凡村境内。洞深1500余米,由前后两洞组成。前洞名郭家洞,后洞名燕子洞。郭家洞为溶洞,洞内钟乳石林立,向贞丰方向延伸,长约7公里,向燕子洞延伸长1.5公里。郭家洞岩壁上绘有土红色崖画4处,最大一组1.1平方米,为符号形文字,字体至今未能破解,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朱绘符形文字,距今1000-2000年。这是古代符形文字在黔西南州首次发现,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燕子洞因洞内燕巢密集,洞口常年有成千上万燕子翩然翻飞而得名。燕子洞内大田河与纳梭河两条河流汇集,在洞前形成1000余平方米的小湖面,可供人们划竹筏、垂钓等。洞口绿树成荫,榕树蓊郁、榕根盘结;洞旁农舍几处,稻田千亩,一派田园牧歌景象。春光明媚时节,万千燕子在洞前空中嬉戏,与洞水交相辉映,成为金州的难得的一景。近年来,该洞以其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申明:图片来至因特网,本人无版权。他人未经同意而转载,后果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