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不买“排队日”的账?


       今年(2007年)2月11日,北京设立“排队日”,把每月的11日作为排队日,意思是两人以上就应像“11”一样按顺序排队。然而我现在看到,每个公交车站牌下仍然是拥挤不堪的人群,待公交车到来之后依然一哄而上。“排队日”为什么没有达到让人自觉排队的效果呢?
    一个事实是,车少人多,公交车的数量有限、载客量有限,所有等候乘车的人都是相互竞争的关系,他们都会考虑能否坐上车,上车后是否会有座位。
    如果一个人去乘公交车,而站台上已经站满了候车人,他会想,其他人都排队的话,他不排队会先上车;而其他人都不排队的话,他更会选择不排队。
    这样一来,不管其他人怎么做,他最有利的选择都是不排队。
    乘公交车的人有着共同的目的,为了这个目的,他们之间几乎不可能构成合作关系。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非合作博弈。
    要解决非合作博弈的问题,在不能提供充分资源的情况下,必须考虑机制设计理论。今年有三位经济学家凭借对此理论的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简单地说,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自愿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
    机制设计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可实施”,也称激励兼容,即在设计的机制下,使得各个参与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能够达到设计者所设定的目标。“排队日”只是从思想上要求人们去排队,并没有给出需要自觉排队的充分理由。我会问,如果是为了城市形象而排队,出于道德角度可以考虑接受,但我从中得到了什么好处?
    今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之一,马斯金教授认为,在非合作博弈中,要设计好一个机制,人们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情,在这样的机制引导下行动。
    具体到排队这件事情上,有必要做的是让所有乘公交车的人都知道,排队为什么比不排队好,再在机制设计上施加约束条件,迫使参与者必须排队才能上车。
    比如,我去山西太原时,看到那儿的站台秩序井然,因为公交站台上设有狭长的、仅容一人通过的隔离栏通道,出口正对着公交车车门。如果不排队,你就无法上车。
    要让人们养成排队的习惯,还是要多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从机制设计上杜绝不良结果的出现。
    按照博弈论学者丁利的说法:机制设计理论可以看做博弈论和社会选择理论的综合运用。如何应用,就需要相关部门思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