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毕业就是失业?


“若我欺骗爸妈说已经找到了工作,大家认为会怎样?”名牌高校应届毕业生刘莉(化名)迟迟未能找到工作,可为让父母宽心,她忍痛撒下美丽的谎言,并发帖到高校论坛上征求大家意见。一时间,刘莉的“孝举”感动了不少大学生,并争相为其想办法提建议,该帖随即被各大论坛转载。

  大学生就业,真的难到要撒善意的谎言?为什么会出现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大学生找工作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的现象?关注2007大学毕业生就业,共同破解“毕业即失业”难题。

  1、薪酬地域成就业阻碍

  2007年,新的毕业大潮又将大学生推向择业的浪尖,他们将作出怎样的人生抉择?

  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学生都面临着难就业的问题,但是与我们通常理解的找不到工作性质却不一样,薪酬、地域、发展机会等原因影响着学生的就业选择。

  薪酬是大学生就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有部分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家庭条件不太好,自己上大学花光了父母的积蓄,有的甚至要等着赚钱供弟妹读书,所以会很在意企业给出的薪酬,一般会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2000元之间,而有些企业给出的价格只有几百元,这些钱养活自己都难,更何况还要供弟妹读书。陈梅,现在一家广告公司做文员,但仍坚持每个星期都到人才市场去求职,因为目前的薪水太低。

  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然很明显地存在着,许多学生都表示毕业后要去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城市工作。就读于南昌大学外语系的娄可坤同学,已向深圳、上海、北京等多家外企公司投递简历,但因跨地区跨专业求职,目前仍无任何回应。

  供需双方想法不对称

  而许多企业则认为,大学生找工作根本就不难,关键是供方和需方的想法不对称,学生们要摆正自己的就业心态。金太阳教育等多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都表示,他们每年都会招聘大批的应届毕业生,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但是很多学生没过培训期就会自动离职,而像华为、中兴等大企业则是每年招上数千人,最终留到最后的也是很少一部分。汇仁集团招聘处刘先生介绍,他们每年都会通过学校定岗定向委培部分学生,同时也会不定期的招聘大学毕业生,作为后备的管理人才库。

  金太阳教育人力资源负责人廖先生说,来公司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就业时很容易感到压力。他建议,学生们在即将走上工作岗位前,要做一个详细的职业规划,这样才不会盲目,在面试的时候要表现出自己对于职业的见解,这样才能在人才竞聘中突显出自己的优势。

  汇仁集团刘先生表示,对于初进公司的大学生,可能在薪酬这一块会吃一点亏,但是初涉社会,本身就在一个转型时期,在这个时候看重的应该是一种就业机会,公司为你提供的是一种无形的报酬。

  □ 支招

  寻找“暗恋”对象

  江西省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罗先生说,学生们在大一时就应该有一个职业规划,根据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制定一个职业计划。按照计划选择五家企业作为最合适自己“暗恋”的对象,经常通过互联网关注这些企业的发展及经营理念,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你的眼里、心里,你的很多思想会被这些企业同化。毕业时去面试或者自我表白,相信90%的企业都会录用你。

  创建模拟公司

  学生在大学的时候可以组建一个模拟公司,提前适应企业角色。完全模拟公司的组织和运作模式,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设立董事会、经理层两级管理部门。公司成立初期可以以人才推介、产品代理、校园推广为主要业务方向。

  学生创办模拟公司,不仅可发挥学校各专业的优势,并能结合大学生的个人特长,将勤工助学工作与就业教育、创业教育以及将来的就业优势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为,全面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 提醒

  哪几类人企业不招?

  在人才市场里,记者目睹了这样一幅场景,企业正在招聘销售人员两名,一男生前来面试,招聘方的抛出了三个问题,“每天早上几点起床?会晨练吧?最多的一次中午吃几两饭?”男生的回答:想几点起就几点起,从不锻炼身体,最多一餐吃二两饭。

  男生的回答让招聘方很不满意,企业负责人当场就说“我不会给你机会”。负责人解释道,想几点起床就几点起床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把学校作为一个团体,他的团队意识非常差,而一个从不锻炼身体只吃二两饭的男人的身体素质则更可想而知了,这如何能适应高强度压力的销售工作。企业要招的是那种能吃苦有职业素养的人,可以与企业共同进退,并且为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激情与活力。

  “我曾经面试过一些学生,看得出为了面试做了很多的准备,回答也让我满意,但是当我和他们谈一些基本常识的时候却让我大跌眼镜。记得曾经和一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说到林毅夫、樊纲等著名经济学家时他一脸茫然,我试探性地问道,你知道吴敬涟吗?他摇头。这个学生是优秀毕业生,有一大堆的获奖证书,但是你说我敢要吗?”某外贸公司驻南昌办总经理肖总无奈地笑了笑。

  在招聘过程中,一些企业都表示:频繁跳槽的人不招;精心包装过的人不招;太漂亮的女孩子不招;家里生活条件太好的不招;华而不实的不招;品性不良投机取巧的不招;招本城市的不如招外地的好……

  “把真实的自己告诉招聘者,你可以把你的想法、困难告诉企业,让企业感觉到你已经把企业与自己当成一个共同体。”这是多数企业共同的心声,他们认为,只有融入企业文化中的人,才是适合企业的人。(本刊见习记者张芹 叶晶)

  □ 观点

  解“就业难”需先解社会保障差异大问题

  常有人纳闷:大学生为何“就业难”?他们有年龄优势、学历优势、信息优势、能力优势,如果他们也感到难以就业,其他人恐怕就该难上加难。细究一下,可以发现,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不在工作岗位,而在社会保障。如果能解决社会保障,“劳动就是就业”,大学生也许就不会有“就业难”。

  为什么考公务员最热?为什么在大学生眼里,就业的一般序列,总是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企业,最后才是自主创业?除了媚权的官本位意识,最主要的就是社会保障的差异。由于缺乏良好的失业保障,所以,特别看重职业的稳定性;由于缺乏高覆盖率和高水平的医疗保障,所以,特别看重能否享受公费医疗;由于无法提供基本的住房条件,所以,特别看重能否享受住房公积金;由于无法保障公平的养老,所以,特别看重养老金的标准。人分三六九等,最后就是通过社会保障体现的。同样是养老金,离休比退休的高,行政比事业的高,事业比企业的高,国有企业比集体企业的高,个体私营企业就根本没有退休一说,因而也就可能没有任何保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业渠道难免越堵越小,找工作的路难免越走越窄。

  从理论上说,只要劳动,就在纳税;只要纳税,就该享受社保。公平的社会,既要讲同工同酬,也要讲同工同保。属于个人买的保险,可以因人而异;由社会提供的基本保障,则只能因就业时间的长短而异,绝不能根据单位性质弄出个三六九等。

  公平,是和谐社会的主题词。“就业难”反映的其实是就业不公平的问题,只有社会保障的公平,才能促进就业的公平。因此,没有公平的社会保障,就无法真正破解大学生的“就业难”。

(以上为转载但是找不到出处于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