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人以渔,不如予人以海。


近日有专家撰文称:对孩子,我自己榜样的作用,是留给他最大的财富,字里行间,对自己的儿童教育观念十分自信和自得。

无意与专家为敌,但从跟贴评论的专家一致叫好的情况看来,可见许多的成功者是很赞同这个结论的。

本人于此类父母榜样子女财富的关系认识,持截然不同意见,而且担心,这样的“儿童教育观”一旦真正被推崇和推广,许多的“成功者”辛苦培养的接班人最终会成为简单的克隆品甚或被雕琢成平庸的失败者!

清人龚自珍在《病梅馆记》对以己之审美观夭梅、病梅的“文人画士之祸之烈”作了形象描述及辛辣批评: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

龚自珍认为:养梅、疗梅的正确方法是: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放开它们,顺着它们的天性,毁掉那些盆子,把梅全部种在地里,解开捆绑它们的棕绳。

一直坚持认为:人类只有在创新、变革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的进步和成功,所有的经验都是带有鲜明的特殊时、地局限的,可以借鉴、学习,但绝对不能效仿甚或复制的。

以我们的祖先为例,倘或只顾学习榜样,而不提倡、不允许部分个体进行颠覆性的思考和行动的话,现在的我们,最多还只能是一群爬树跳涧身手越来越敏捷的猴子,而绝不会成为直立行走和使用、创造劳动工具的人。

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父母的成功之路,子女不一定适合走或走得通,也许另辟蹊经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恰恰是子女自己的成功之路。又或许,自己子女不适用父母的成功经验,隔壁的小朋友却刚刚合脚。

榜样的号召力是无穷的,与之对应的是,榜样的破坏甚至摧毁力也是无穷的。想想看作为子女自己的成功,有多少是照搬甚或借鉴了父母的经验,我们就应该警惕这份财富可能会成为制约孩子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行动的障碍。看看我们周边多少名人或成功人士的孩子怎样畸形生长,怎样被剥夺自己的兴趣、特长,被逼着按照父母的塑造意愿成功成长为平庸人?为人父母者难道不应该警惕自己好心办了坏事,留给孩子的财富恰恰成了阻碍他成功的拖累甚至障碍吗?

牛顿说过:如果我比别人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人父母者,我们的“成功”,再怎样辉煌和巨大,都必须冷静提醒自己,“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胜旧人”,我们的任何“成功”,都注定要被超越甚至否定的。与其居高临下地指令、要求孩子在自己划定的圈子和路线上戴着镣铐跳舞,还不如以信任、鼓励、欣赏、尊重、宽容的心态多为孩子开放更多更广阔的空间,兴趣是成功的第一推动力,让孩子自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授人以渔,不如予人以海”,面对大海的浩瀚,我们以前在江河甚至小溪捕捞鱼虾的方式或许早就该被否定和抛弃了。只要你给孩子一张渔网(工具),孩子自然能掌握最适合自己的捕鱼方法。这里的渔网,就是牛顿所说的“肩膀”,意即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鼓励孩子站立甚至否定、颠覆的垫脚石。

我们不会嘲笑学步的孩子一再跌跟头,却会对成年后自己的偶尔一次滑倒“出洋相”而羞愧甚或愤怒不已。其实,跌的跟头是一样的,目击者的数量和范围是一样的,受伤程度是一样的,为什么前后却会有差别如此之大的不同反应呢?

原因很简单,在成长和成功的过程中,我们逐渐被世俗和别人的目光、评论植入了一种后天基因:

尊严,俗名面子,别名虚荣或虚伪。

这是每个“成功者”付出牺牲进步、成长等高额代价换来并誓死保护的毒副产品。

它比阑尾更厉害。阑尾只是无用,过度的“尊严”却是一剂真正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