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行业媒体,”是指当下一些由行业协会或主管某一行业的政府部门及其它机构主办的为这个行业服务的媒体。如行业报刊、行业网站等等。这些行业媒体因其承担的宣传行业、服务行业、推动行业的重要功能而成为我国媒体市场的一支生力军,和各级党报、党刊及其他各类报刊、传媒一起构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媒体业界风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媒体市场的不断变化,行业媒体的发展也经历了或正在经历着不断创新、调整、发展的历程。以行业报为例,从被政府机关“抱养”到在市场上“放养”,行业报实现了一个华丽的转身,我们高兴地看到,大多数行业报不仅没有因为财政供给的“断奶”而消亡,反而在竞争日趋激烈和白热化的报业市场上趟开了生路,踏上了一条繁荣和复兴之途。总结一些行业报的成功经验,笔者以为,要办好行业报及行业媒体,首先要求行业媒体人除了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新闻业务能力外,还必须具备明确的行业观念、独到的行业视点、执着的行业精神、坚定的行业态度等几方面的素质,首先解决好行业媒体为谁办、给谁看的方向问题,才能找准怎么办、如何兴的生存之道,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痛饮庆功酒。
明确的行业观念。行业观念首先是由行业媒体人的身份决定的。一个行业媒体和其它类别的媒体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她是她所服务的这个行业的传播喉舌。在这个行业媒体工作的人,首先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份子,而不单单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所以我们说在行业媒体工作的人首要有明确的行业观念,找准新闻工作和这个行业的结合点,才能服务好这个行业,。那么什么是行业观念呢?一般来说,行业观念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行业媒体工作的记者编辑要真诚的热爱这个行业,融入这个行业。如果在《中国煤炭报》工作的新闻人对煤炭产业、对煤矿工人没有感情,总害怕去煤矿染一身煤灰,那么,他显然不配端这个报社的饭碗。二是要能对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优势有充分的认识。比如,在《中华合作时报》的编辑、记者就要懂得合作经济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懂得供销合作社在为“三农”服务中的作用。当然,同时也要明白供销合作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果连广义的“合作”与特指的“合作经济”之间的区别都不能分清,那么显然就无法做好这张行业报的报道工作。三是在行业媒体工作的记者编辑,要有关于这个行业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能够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够用自己的笔为这个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连K线图都看不懂、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一点都不敏感的人能成为《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的合格记者、编辑。
独到的行业视点。所谓行业视点,就是要求行业媒体工作者在从事行业新闻工作时要有专业的眼光,行业的视角,能从行业发展的全局角度去报道行业的新气象、新动态和新典型,做出不同于社会类传媒的报道。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会作出不同的处理,一般的社会媒体也许会側重看它发生时的轰动效应,关注它被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程度,多会争抢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在表象上作文章,而行业媒体就不能仅此而已,行业媒体人要以自己的行业视点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作出深入的评析,持续做好新闻第二落点的深度报道,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浅入深,再由深见浅,将这个事件对行业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透彻的揭示出来。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情形,某个时期,某个行业内的某个事件、某个现象发生后,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和封闭性,大多数社会类传媒一时还看不出其价值,把握不好其走向,洞察不出其将有的更大的影响,这时,作为行业的媒体人,就要及时发挥行业特色,用自己独到的行业视点,来报道这些事件,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使其从行业走向社会,从行业影响社会,从而提升行业的社会地位,为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样的问题是,一些看似社会问题的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传媒或者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报道,或者可能在关注其最初的动态后就不再报以更多的笔墨,但行业媒体却不能仅此而已,行业媒体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独到的行业视点,挖掘出其对行业的影响,透视出行业能在此事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通过舆论达到宣传这个行业的目的。这就是做好新闻与行业的结合。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各地供销合社在生活必须品及日常消毒用品供应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社会民众却不清楚这一点,在很多人心中,供销社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城乡流通的部门,在眼下已不复存在,对这一系统产生了不明不白的认识。这时,作为供销社系统的宣传喉舌,《中华合作时》就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向全社会宣传供销合作社的义务,把各地各级供销社在这场战役中的特殊作用告知社会,使得社会重新认识了供销社,加深了对这个行业价值的认同。
执着的行业精神。执着的行业精神是行业媒体人的立身之本,所谓“卖什么吆喝什么”,不光要吆喝,还要吆喝好了。行业媒体是行业的喉舌,这个喉舌发出什么声音,全由行业媒体人的思想和意识决定,由行业媒体人执着的行业精神决定。对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要结合行业特点,作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判断和分析,找到这个事件和行业的结合点,从而用舆论去影响这个行业,去推动这个行业。具备了这个行业精神,行业媒体人才能时刻把行业的忧乐、甘苦、兴衰装在心间,才能在新闻实践中为行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智慧和舆论支持。行业精神的培养在于行业媒体人的不断学习,在于行业媒体人的知识结构要作适应于这个行业的调整和更新。一般来说,当下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大多数是从高校新闻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的,他们在学校里不可能接触具体到某个行业的更多的知识,即使是一些与行业媒体所服务的行业相同和相近的专业出来的学生,也面临一个如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媒体要求相结合的问题。有足够的新闻知识而缺乏相应的行业知识,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行业媒体人,同样,只有相应的行业知识,而缺乏新闻业务能力的人,也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行业媒体人。这两类人一旦身在行业媒体,就要尽快学习行业知识,融入这个行业,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尽快培养起自己的行业精神,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执着的行业精神的培养一是在于行业媒体组织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从用人机制、体制上融入行业特色,提供给每个从业人员接触行业实际的条件和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员工行业实践的基地。二是行业媒体人要利用一切机会自学行业知识,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型人才。
坚定的行业立场。行业立场是行业媒体人在新闻实践中要时刻牢记的。这个立场将决定这个媒体的宗旨、性质和价值。决定这个媒体存在的意义。通俗的解释,我们可以说行业立场端正并坚定,就是要一切着眼于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行业的兴旺和强胜。对于行业媒体人来说,一切不利于行业的文章坚决不做,一切不利于行业的言论坚决不说。更重要的还要能在不利于行业的环境中,为行业提供发展的思路和调整的策略。对不利于行业的舆论,要敢于去伪存真;对不利于行业的言论,要敢于正面应对,着眼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揭示真相,消除误解。切不可人云亦云,随舆论大流,不作分析和调查的去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揭露批评为辅的新闻宣传原则更适用于行业媒体。如果没有对行业的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与把握,就会很容易把一条事关行业利害的新闻作一般化处理,从而影响到行业的正常发展。而这时,就需要行业媒体站出来说话。前一段时间,各路媒体纷纷热炒“普洱茶现象”,吹捧者不顾实际的一味夸大普洱茶的功效,使原本很普通的一种茶叶产品成为了身价抵金的奢侈品。一时间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花样百出,大牟暴利。打压者也不失时机地找出各种理由贬低普洱茶的价值,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作为茶业行业的一份权威媒体,《中华合作时报》站在既扶持茶产业发展又能去伪存真的立场上,通过其主办的《茶周刊》对这一现象作了切合实际的持续报道,从茶叶的科学价值到茶叶的医学功能,具体到普洱茶的特色,都作了比教全面的理性的分析,给疯狂的普洱茶炒作现象以合理的廓清,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
明确的行业观念。行业观念首先是由行业媒体人的身份决定的。一个行业媒体和其它类别的媒体的根本不同点就在于她是她所服务的这个行业的传播喉舌。在这个行业媒体工作的人,首先要成为这个行业的一份子,而不单单是一个新闻从业人员。所以我们说在行业媒体工作的人首要有明确的行业观念,找准新闻工作和这个行业的结合点,才能服务好这个行业,。那么什么是行业观念呢?一般来说,行业观念至少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行业媒体工作的记者编辑要真诚的热爱这个行业,融入这个行业。如果在《中国煤炭报》工作的新闻人对煤炭产业、对煤矿工人没有感情,总害怕去煤矿染一身煤灰,那么,他显然不配端这个报社的饭碗。二是要能对行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特点、优势有充分的认识。比如,在《中华合作时报》的编辑、记者就要懂得合作经济在当前中国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懂得供销合作社在为“三农”服务中的作用。当然,同时也要明白供销合作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如果连广义的“合作”与特指的“合作经济”之间的区别都不能分清,那么显然就无法做好这张行业报的报道工作。三是在行业媒体工作的记者编辑,要有关于这个行业的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结构,对这个行业的一些热点问题能够做出及时和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够用自己的笔为这个行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能设想,一个连K线图都看不懂、对人民币汇率变化一点都不敏感的人能成为《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的合格记者、编辑。
独到的行业视点。所谓行业视点,就是要求行业媒体工作者在从事行业新闻工作时要有专业的眼光,行业的视角,能从行业发展的全局角度去报道行业的新气象、新动态和新典型,做出不同于社会类传媒的报道。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媒体会作出不同的处理,一般的社会媒体也许会側重看它发生时的轰动效应,关注它被社会大众所关注的程度,多会争抢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落点,在表象上作文章,而行业媒体就不能仅此而已,行业媒体人要以自己的行业视点对同样一个新闻事件作出深入的评析,持续做好新闻第二落点的深度报道,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浅入深,再由深见浅,将这个事件对行业的影响、对社会的影响,透彻的揭示出来。现实中不乏这样的情形,某个时期,某个行业内的某个事件、某个现象发生后,因其特有的专业性和封闭性,大多数社会类传媒一时还看不出其价值,把握不好其走向,洞察不出其将有的更大的影响,这时,作为行业的媒体人,就要及时发挥行业特色,用自己独到的行业视点,来报道这些事件,来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使其从行业走向社会,从行业影响社会,从而提升行业的社会地位,为行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同样的问题是,一些看似社会问题的事件发生后,大多数传媒或者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去报道,或者可能在关注其最初的动态后就不再报以更多的笔墨,但行业媒体却不能仅此而已,行业媒体要能够通过自己的独到的行业视点,挖掘出其对行业的影响,透视出行业能在此事件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从而通过舆论达到宣传这个行业的目的。这就是做好新闻与行业的结合。2003年非典肆虐期间,各地供销合社在生活必须品及日常消毒用品供应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大多数社会民众却不清楚这一点,在很多人心中,供销社作为计划经济时代城乡流通的部门,在眼下已不复存在,对这一系统产生了不明不白的认识。这时,作为供销社系统的宣传喉舌,《中华合作时》就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向全社会宣传供销合作社的义务,把各地各级供销社在这场战役中的特殊作用告知社会,使得社会重新认识了供销社,加深了对这个行业价值的认同。
执着的行业精神。执着的行业精神是行业媒体人的立身之本,所谓“卖什么吆喝什么”,不光要吆喝,还要吆喝好了。行业媒体是行业的喉舌,这个喉舌发出什么声音,全由行业媒体人的思想和意识决定,由行业媒体人执着的行业精神决定。对任何一个新闻事件,都要结合行业特点,作出具有行业特色的判断和分析,找到这个事件和行业的结合点,从而用舆论去影响这个行业,去推动这个行业。具备了这个行业精神,行业媒体人才能时刻把行业的忧乐、甘苦、兴衰装在心间,才能在新闻实践中为行业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智慧和舆论支持。行业精神的培养在于行业媒体人的不断学习,在于行业媒体人的知识结构要作适应于这个行业的调整和更新。一般来说,当下从事媒体工作的人,大多数是从高校新闻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的,他们在学校里不可能接触具体到某个行业的更多的知识,即使是一些与行业媒体所服务的行业相同和相近的专业出来的学生,也面临一个如何把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媒体要求相结合的问题。有足够的新闻知识而缺乏相应的行业知识,不可能成为一个合格的行业媒体人,同样,只有相应的行业知识,而缺乏新闻业务能力的人,也无法成为一个称职的行业媒体人。这两类人一旦身在行业媒体,就要尽快学习行业知识,融入这个行业,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尽快培养起自己的行业精神,更好地服务于行业。执着的行业精神的培养一是在于行业媒体组织的统一部署和安排,从用人机制、体制上融入行业特色,提供给每个从业人员接触行业实际的条件和机会,有条件的可以建立员工行业实践的基地。二是行业媒体人要利用一切机会自学行业知识,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型人才。
坚定的行业立场。行业立场是行业媒体人在新闻实践中要时刻牢记的。这个立场将决定这个媒体的宗旨、性质和价值。决定这个媒体存在的意义。通俗的解释,我们可以说行业立场端正并坚定,就是要一切着眼于行业的生存和发展、行业的兴旺和强胜。对于行业媒体人来说,一切不利于行业的文章坚决不做,一切不利于行业的言论坚决不说。更重要的还要能在不利于行业的环境中,为行业提供发展的思路和调整的策略。对不利于行业的舆论,要敢于去伪存真;对不利于行业的言论,要敢于正面应对,着眼于行业的健康发展,而揭示真相,消除误解。切不可人云亦云,随舆论大流,不作分析和调查的去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揭露批评为辅的新闻宣传原则更适用于行业媒体。如果没有对行业的深刻和全面地理解与把握,就会很容易把一条事关行业利害的新闻作一般化处理,从而影响到行业的正常发展。而这时,就需要行业媒体站出来说话。前一段时间,各路媒体纷纷热炒“普洱茶现象”,吹捧者不顾实际的一味夸大普洱茶的功效,使原本很普通的一种茶叶产品成为了身价抵金的奢侈品。一时间一些唯利是图的商家花样百出,大牟暴利。打压者也不失时机地找出各种理由贬低普洱茶的价值,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知所措。作为茶业行业的一份权威媒体,《中华合作时报》站在既扶持茶产业发展又能去伪存真的立场上,通过其主办的《茶周刊》对这一现象作了切合实际的持续报道,从茶叶的科学价值到茶叶的医学功能,具体到普洱茶的特色,都作了比教全面的理性的分析,给疯狂的普洱茶炒作现象以合理的廓清,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