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拷问”生物制药现状


  你建、我建、他也建,目前,生物制药正成为我国许多省市的发展重点,而且以燎原之势迅猛发展。正在研究中国战略性产业结构调整的陈超教授对此提出了诸多疑问。

  陈超是美国加州州立大学教授、中国财务金融与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访问学者。作为一个掌握全球生物制药发展动态的华裔学者,陈超在日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创业投资年度论坛•哈尔滨分论坛”上,从战略高度,善意地“拷问”争建生物制药基地的各地决策者们,对于生物制药的高风险和漫长的投资期,中国的投资者们是否有足够的了解?是否仅看到了未来的发展潜力?是否有整体的规划?

  陈超教授对全国生物制药行业做了一些调研。目前国内在生物制药行业,具有规模的企业很少,项目也比较小。目前全国很多地方都在把建设生物制药园区做为战略目标之一,不仅哈尔滨要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广州、上海、北京也都在建,尤其北京最近在中关村建了一个非常大的生物制药园区。“那么,我想问,到底你们各自的特色在哪里?定位在什么方向?是不是模仿IT的发展模式,盖个大楼,建个园区就会有企业进驻?”实际上,生物制药与IT业的发展是不一样的。

  “那么,为什么中国目前有那么多风险投资公司,很少有投资在生物制药方面的呢?”陈超继续发问。因为他们了解国外生物制药行业的发展规律,知道风险太大,投资期太长,目前中国生物制药方面还没有发现有潜力的企业,所以他们大多投IT业,3-5年就可以看到成果。而在美国生物制药有很严格的研发规定,要研发一个新药,需要十年时间,投资需要2亿美元。而且存活率不是很高。不仅上市前需要很长时间,而且上市五年后,30%%—40%%的企业就不见了,很多生物制药产品最后无法达到商业化。

  陈超教授介绍说,目前美国有很多华裔生物科学家,在南加州就有好几千位,在波士顿一带有也有大批的华裔生物科学家,他们都有较高的职位,有的在大药厂工作过很多年后开始自己创业,他们想要回国为已经研制出来的生物制药产品寻找生产基地。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回国来创业,关于知识产权国内能给我什么样的保护?”他们对目前中国国内的环境、以及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的了解都很模糊。假如双方能够融洽沟通,就能促进中国生物制药的发展步伐,缩短资金的占用时间,弥补中国在生物制药发展初期资金上的不足。陈超教授认为这可能是国内目前生物制药方面最完美的组合方式,在美国搞研发,结合国外的资金,利用中国制造业已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利条件,在中国建设生物制药的生产基地。

  这就需要政府能有关于知识产权的配套措施,如果不出台相关措施,他们是不敢回来的。因为一旦知识产权被窃,一辈子的心血就都将付诸东流。陈超替那些华裔生物学家们追问:“国内对专利权的管理,到底有没有一个档案库。国家以什么样的措施能保护我们的知识产权,怎样支持我们生物制药业的发展。”

  据介绍,目前也有华人在国内生产生物制药产品,但都是生产半成品,最后还要回到美国完成最后工序。

  目前美国生物制药的发展方向大多针对有很大市场的药物、暂时无法治愈的重大疾病,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以及各种预防疫苗,如爱滋病疫苗等。对于中国目前生物科技的定位,陈教授建议,可以重点搞农业生物科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这方面更有需要。中国的另一个优势是可以发展中药的生物科技,发展生物科技医药材料。还可以针对亚洲人常患的疾病进行研发,这都是目前中国生物制药方面的发展优势。

  针对生物制药行业资金需求时间长的特点,陈教授建议,科研单位有必要和大的药厂做战略性的联盟。让企业给高校资金的支持。目前,高校在国内生物制药研发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生物制药在各高校中还属于一门新兴的学科,研发资金也主要靠自然科学基金,而且数量也不是很大。所以建议科研高校要和医药企业合作交流,建立战略联盟,例如,哈药集团能否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立相关的联盟,高校做基础研究,企业告诉他们市场在哪里?

  陈教授最后说,目前亚洲有很多国家都在把生物制药作为战略性的产业来发展,在中国也听到了很多提法,只是没有见到一个比较详细的战略规划和配套措施。但从目前大环境来说,中国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战略眼光,出台一个完整的战略规划。从中央到地方,整合各地资源,采取切实的措施来支持生物制药的发展。如此,在未来的5-10年,才能看到生物制药在中国的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