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物制药行业的现状与发展


  一、我国医药行业背景、现状及趋势

  二、生物制药行业背景、现状及趋势

  三、涉足生物制药上市公司的基本情况

  四、生产运营与资本运营

  一、行业背景

  1、我国医药行业的药政管理和行业管理得到合理的分工和统一

  1998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成立和经贸委医药司的职能划分,改变了以前混乱的多头管理体系,为协调整个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国家基本药物》和《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实施对国内用药结构

  产生重大影响。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原则的影响下,全国药品消费增长速度开始下降。1998年医药商业企业对居民和社会集团零售额完成614.4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8%。国产药凭其疗效确切、质量可靠、价格低廉的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而进口和三资企业所占比例继续下降。

  3、医药市场流通秩序逐步好转

  为配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实施,国家实行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制度;1998年11月颁布了《关于完善药品价格政策、改进药品价格管理的通知》,对《药品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和《补充规定》进行了修订,放宽了对新药作价的限制,体现了优质优价的原则,规范了药品购销过程中的回扣标准。同时国家计委将药品价格列为1999年价格整顿的重点之一。这些措施将会逐步规范我国药品流通领域内的混乱局面。

  二,我国的医药市场现状

  1.社会需求稳步增长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国民收入,也极大改变了人民的生活观念,人民的医疗保健支出显著增长,使得药品销售迅速扩大。80年代医药类商品年增长速度为12.8%,90年代为11.9%,据了解,“九五”期间我国医药市场增长速度为11-12%,到2000年销售额将达到1500亿元。1998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该制度体现了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我国以前的公费、劳保医疗体制覆盖面比较窄,相当一部分的社会人口基本没有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新制度规定:“城镇所有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私营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因此,药品需求将逐步增加。人均用药水平低下,潜力很大。

  中等发达国家人均用药水平围40-50美元,欧洲国家人均要销售额为160美元,美日都超过200美元,而中国仅为5.5美元。可以预见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医药消费的潜力非常大。

  2.人口持续增长,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银发市场增长迅速

  1998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了8375万人,据预测,本世纪末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一亿,4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5亿,而这一年龄段医药消费支出占医药消费总值的70%,而同时老年人消费支出中药品消费超过50%。银发市场的增长将促使医药市场迅速扩大。

  3.沪深股市医药类上市公司整体业绩高于沪深股市整体业绩,但子行业发展不均衡,生物制药业发展较快。

  医药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比较小的产业,97年反映其规模轮廓的指标如产值、资产总额、产品销售收入等均占不到全国的2%,但是,凭其占全国1.87%的资产,却实现全国2.47%的利税与4.42%的利润。

  199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完成1630亿元,较上年增长14%。产销率为93%,较1997年下降了2%。从上市公司情况看,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依旧保持其优于沪深公司的业绩,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为17.71%,高于沪深公司4.20%的增长速度。医药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为10.17%,比沪深股市平均值7.97%高出2.2个百分点。

  1998年医药行业和全部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比较表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

  全部上市公司4.20%2.76%-10.22%7.97%

  医药行业17.17%16.91%14.55%10.17%

  注:医药行业中不考虑经营活动异常的公司:白云山、威达机械和轻骑海药。

  但是,从医药行业生产、经营情况来看,一些药品出现了严重的供过于求,一些制药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出现了滑坡。据国家经贸委的材料来看,我国化学原料药品和制剂普遍销售不畅,片剂、胶囊等最主要的5个制剂的生产设备利用率仅为40%至50%,产成品和应收货款迅速增长,绝大部分产品都处于压价竟销状态。

  从医药行业结构看,生物制药业的成长性和盈利能力要高于其他子行业。

  1998年我国医药行业成长性和盈利能力分析表

  行业收入增长率(%)主营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

  全行业17.7116.9114.55

  生物制药42.8147.4620.72

  中成药28.2421.1712.73

  化学制药5.555.096.98

  医药商业31.1529.8913.91

  其他25.8332.3217.93

  注:不考虑经营活动异常的公司:白云山、威达机械和轻骑海药;98年上市公司:海王生物、复星实业、天坛生物;增发新股公司:上海医药。

  三、生物制药行业特点、现状和前景

  特点:

  1.抗经济周期能力较强

  生物药品主要用于传染病预防、疾病诊断、临床治疗和急救,因其涉及国民健康、经济发展和国际。

  2.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机会

  生物制药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因其前期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受国家扶持,所以进入壁垒高,垄断性强、利润丰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机会。

  3.拥有长期永久性的市场

  新旧传染病的出现和复发以及各种危及人类生存的非传染性疾病(肿瘤、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为生物制药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全球人口基数大,而且不断增长,使生物制药业拥有了长期永久性的市场。

  现状和前景

  生物制药起步于1971年,28年间发展迅猛,据预测,到2000年药品市场上将有100多种生物技术药品,销售额将达到24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幅度为12.5%,高于世界整个制药业的平均年增长速度(8%)。涉及国民健康、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生物制药业因其巨大的科研价值、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及其高速的成长性、广阔的发展空间而被誉为“朝阳产业”和“黄金产业”,各国政府、科技界、企业都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将生物技术与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一起并列为21世纪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和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劲增长点,并制定了刺激其发展的优惠政策。

  从发展势头来看,生物工程制药已成为近年来美欧投资者的新一轮热点。美国是生物技术制药业的发源地,发展也最快,现在其生物技术制药公司的数目基本稳定在1300家的水平,其中近30%的上了市。

  我国生物制药业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较晚,但已将生物制药业作为经济中的重点建设行业和高新技术中的支柱产业来发展,目前已有15个基因工程药物获得新药证书,并拿到或即将拿到生产批文,部分取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批文的药品正逐步走向市场,还有50多种药物处于不同开发阶段。

  目前我国有300多家生物工程研究单位,200多家现代生物医药企业,50多家生物工程技术开发公司。

  我国生物医药产值“八五”期间每年保持15.8%的增长速度,几乎是每四年翻一番。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我国生物制药业的年增长率也将不低于12%,高于国家8%>的经济增长速度。近期,我国资本市场已向生物工程产业倾斜。

  四、国内生物制药业基本情况:

  (略)

  五、生产运营与投资银行

  我国生物制药业发展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熟品种少,开发公司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仿制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风险低的特点,吸引众多厂家忽视自主开发,忙于仿制。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药要花费7-10年时间,耗资数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仅需几百万元人民币,大月5-8年时间。国内目前的基因工程药物,几乎全是仿制而来,投资风险大大降低,因此造成同一产品多家生产的重复现象。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最为畅销的几种药物在我国重复现象严重;干扰素(IFN)有20多家;EPO有10多家;重组人生长激素,5家;白介素-2仅是一种治疗癌症的辅助性药物,却批准了至少9家的产品上市,结果导致该产品1997年陷入困境;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竟有35家申报同种基因药物(仅此一项就浪费数十亿元)。随着重复生产的扩大,销量的增加,最终会导致压价竞争,利润下降,很可能导致当年青霉素、维生素C低水平重复生产而带来的自相残杀的覆辙。

  2.资金投入不足,融资结构不合理,产业化、规模化较小。

  在发达国家科研开发、中试、批量生产之间投入的资金比例为1:10:100。国内在这方面投入的比

  例严重失调,投入中试和批量生产的资金远远不够,其结果造成科研成果专家转化率严重偏低。当前国内对生物制药业的投资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风险投资和从证券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数量很少。

  我国的生物制药业,资金投入严重不足,除那些以生物制药为主业的公司外,在众多涉足生物制药的公司中,只有新黄埔、粤宏远、张江高科等投入规模超过亿元,其他一般投资几百万元到几千万元不等,仅够勉强支付技术转让费、建造厂房、购买设备和原辅材料费用,而且产业化和规模化较小,200多家各类生物制药公司中达到规模生产的只有30几家。1998年,金花股份的转移因子类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为60%左右,但该产品和乙肝快诊治剂的销售收入也仅1.19亿元。天坛生物的主营收入只有1.06亿元,单品种的销售收入最大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的销售仅有496万人份,实现收入5598万元。销售收入规模较大的复兴实业,其生物医药及仪器销售收入为2.7亿元,单品种的销售收入最多也只有几千万元。企业小而散,单位成本高、利润率低、规模效益差、市场占有率低,受国外产品的冲击较大。这种规模性特点是由于其在发展过程中没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跳跃性发展。

  3、上下游技术开发不协调。

  现代生物技术经过28年的发展,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能把众多的上游研究成果转化为生物技术产品却寥寥无几,据报道,两者的比例不超过0.5%,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下游工程技术的发展落后于生物技术的发展,满足不了生物技术产品工业生产的需要。我国在这方面特别突出,不仅在下游工程设备、材料和新生产工艺研制开发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差很大,而且在投资与下游工程人员配置方面亟待加强。有专家认为我国在基因工程产品开发领域中的“上游技术”比国际技术仅落后3-5年,但“下游技术”却至少相差15年以上。因此要加强“下游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缩短差距以加快产业化和商品化的进程。

  以生物技术基础比较好的上海为例,近年工业系统中又21种生物技术产品的生产工艺需要改造;有20种生物技术产品的分离纯化装置需要更新。在科研系统12种中试生物技术产品有7种需要开发新工艺。

  4.加入WTO后知识产权的重大影响。

  由于我国企业受利益驱动影响较大,过于追求短期行为,对新药研究开发的投入资金太少,自主开发新药的能力很弱。目前,除了科兴公司的干扰素a-1b外,国内的基因工程产品几乎全部依赖仿制国外进口的产品。加入WTO后,这种仿制将不可能存在,否则将会被起诉索赔,按照惯例,在专利期内仿制某种新药,需要向开发方购买生产许可,每个专利需500-600万美圆。目前,我国生产的几个主要产品在国外都已上市10年左右的时间,专利期基本已过或即将到期,所以问题不大。但天目药业的IL-6、南京医药的TPO风险较大。

  5.国外产品的竞争。

  国际上绝大部分生物制药企业都已直接或间接进入我国市场,1996年生物工程药品进口额为1.9亿美元,占国内市场的60%,1997年为1.45亿美圆,占国内市场的40%。虽然额度和比例有所下降,但在国内独资或合资建厂的明显增多,它们依靠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将对我国正在发展的生物制药业产生巨大的冲击。

  从生物制药业发展所遇到的问题中可以看到,发展生物制药业是一个艰巨的经济系统工程。由于我国财力不足,银行贷款以稳健性为首要原则,高风险的生物制药业,常常是这种资金需要回避的,这就需要投资银行业提供大力支持。

  融资支持:

  根据国际经验,生物制药企业在创业阶段以风险资本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成熟,普通权益性资本开始增加,达到生产销售的规模经济以后,开始吸收债务性资金如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尚未健全。目前我国共有各种科技信托投资公司、科技信用社及风险投资公司80多家,有投资能力35亿元,但目前这些机构并不以风险投资为主要业务,如科技信托投资公司和科技信用社。投资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而且这些机构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是财政拨款和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缺乏企业资金和机构资金,因而对风险偏好较弱,资金多投向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真正的风险性创业投资较少。

  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了解当前和将来生物技术的重大变革及投资的可行性,运用其在国内外融资的专业技能和广泛的信息渠道,在企业创业的初期引入长期性权益资本,并与企业和管理层保持密切联系,甚至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以获取资本收益。

  当企业进入正常发展期和成熟期,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帮助企业上市,或进行债券融资,同时实现风险资本收益。

  并购支持:

  生物技术产品市场价格的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生物制药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除了重视技术开发、降低成本增加投入、开拓新产品市场以外,必须走资本运营的捷径。针对生物制品重复生产、规模不经济的现象,通过并购行为,企业可以获得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实行一体化经营,达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企业实现单一化生产,达到专业化生产的要求。

  针对生物制药高投入、高风险、高科技、开发时间长的特点,通过收购,可以节约开发投入、降低投资风险、利用现成的科技人员和设备、缩短投资回收期,经过兼并收购,收购者可以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市场地位,如现成的行销网络,及其与当地客户及供应商多年以来建立的信用,使企业能马上在当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其在财务、法律、金融、资产评估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经验,为企业兼并收购等提供一揽子方案,利用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为收购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